鄭 莊公戒飭守臣 隱公十一年
左傳
【題解】
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七月,鄭、齊、魯三國聯合攻打許國,許國弱小,很快便被攻占了。原先,齊國主張把許國的土地讓給魯國,但魯隱公不接受。于是,齊、魯兩國便決定讓給鄭國,這正合鄭莊公的意圖。鄭莊公當即讓許大夫百里侍奉許莊公的弟弟許叔主持許國國政,而另派鄭大夫公孫獲對他進行監督。
鄭莊公對百里和公孫獲的告誡,委婉曲折,分析透徹。文章說明《左傳》作者不僅善于描寫戰爭,而且善于記述外交辭令。
秋七月[1],公會齊侯、鄭伯伐許[2]。庚辰[3],傅于許[4]。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5],子都自下射之[6],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7],周麾而呼曰[8]:“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9],遂入許。許莊公奔衛[10]。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11],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12]。”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13],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14],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15],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16],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17]。若寡人得沒于地[18],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19]。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20],其能降以相從也[21]。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22]?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23]。”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24],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25];王室而既卑矣[26],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27]。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
【注釋】
[1]秋:指魯隱公十一年秋季。
[2]公:指魯隱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齊侯:指齊僖公,前730年至前698年在位。齊國屬侯爵,姜姓。鄭伯:指鄭莊公,前743年至前701年在位。鄭國屬伯爵,姬姓。許:國名,又寫作鄦(Xǔ),姜姓,在今河南許昌一帶。春秋時受鄭、楚等大國逼迫,多次遷徙。后被楚滅,一說滅于魏。
[3]庚辰:七月一日。
[4]傅:傅著,逼近的意思。
[5]潁考叔:鄭大夫。蝥(máo)弧:一種旗幟的名稱。
[6]子都:鄭大夫公孫閼(è)。鄭師出發前,鄭莊公在宗廟分發武器,公孫閼和潁考叔曾發生過爭車事件,因此,公孫閼對潁考叔懷有仇恨。
[7]瑕叔盈:鄭大夫。
[8]周麾(huī):向著四面揮舞旗幟。麾,通“揮”,召集。
[9]壬午:七月三日。
[10]衛: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淇縣、滑縣一帶。
[11]共:通“供”。
[12]弗敢與(yù)聞:指魯莊公拒絕接受許國的土地事。與聞,參與聽命之事,即聽從的意思。
[13]許叔:許莊公的弟弟,即后來的許穆公。偏:邊境地區。
[14]實:表情態的語氣副詞,下文“實逼處此”中的“實”同。逞:快意。
[15]一二父兄:指同姓群臣。共億:相安無事。億,安。
[16]弟:指共叔段。
[17]獲:指公孫獲,鄭大夫。使公孫獲輔佐許大夫,實際是監管許國。
[18]得沒于地:指壽終后得埋骨于地下。
[19]茲:舊注“此”。按此“茲”字可能和下文“無滋他族”的“滋”字相同,是“滋長”的意思,引申為“使有機會”的意思。
[20]昏媾:婚姻,這里指親戚關系。昏,通“婚”。
[21]降:屈尊的意思。以尊者照顧微賤者,使尊者受屈。
[22]禋(yīn)祀:古代祭祀天神的一種禮儀。先燒柴升煙,再加牲體、玉帛于柴上焚燒。
[23]聊:依恃。圉(yǔ):邊境。
[24]而:通“爾”,代詞,你。賄:財物。
[25]先君:指鄭武公。新邑:指建立新鄭的時間還不長。鄭,原在今陜西華縣,周幽王時,鄭桓公開始往東遷移。鄭武公即位后,在新鄭(今河南新鄭)建立鄭國。鄭武公到鄭莊公,僅兩代。
[26]卑:衰微。
[27]大(Tài)岳:傳說為堯舜時候的四方部落首領,姜姓。許國也是姜姓,所以鄭莊公說它是太岳的后代。胤(yìn):后代。
【譯文】
魯隱公十一年秋季七月,魯隱公會同齊僖公、鄭莊公討伐許國。初一這一天,三國的軍隊都逼近許國城下。潁考叔拿起鄭莊公的大旗“蝥弧”,首先登城,子都從下面射他,潁考叔墜落下來。瑕叔盈連忙接過“蝥弧”登城,然后向四面揮動,召集大軍,并大聲呼喊:“國君登上城墻了!”這樣,鄭國的軍隊便全部攻上去了。初三,就攻進了許國。許莊公逃奔到衛國去。齊僖公要把許國的土地讓給魯國,魯隱公說:“您說許國不供納貢賦,所以我們就跟著您來討伐它。現在許國既然已經認罪了,那么,雖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聽從。”于是他們就把許國讓給了鄭國人。
鄭莊公派許大夫百里侍奉許叔,居住在許國的東部邊境上。并對他說:“上天降給許國災禍,鬼神也對許國國君不滿,因而借助于我的手來懲罰他。我只有一兩個同姓的臣屬,尚且不能相安無事,難道還敢把許國的事情也攬來料理嗎?我自己有弟弟,尚且不能和睦相處,而使他寄食于四方,更何況長期占有許國呢?你侍奉許叔來安撫、懷柔這里的人民,我要派公孫獲來輔佐你。倘若我能善終,埋骨于地下,而上天又能重新對許國以禮相待,對降禍給許國的事表示懊悔,寧可使許莊公有機會再主國政。那時鄭國如有所請求,希望許國像老親戚一樣,能賜予照顧,使鄭國如愿以償。不要讓其他宗族乘機強住在這里,同我鄭國爭奪這塊土地。我鄭國的子孫對自己覆亡的命運,尚且來不及挽救,更何況占有許國呢?我所以使你們居住在這里,不光是為了許國,也是想利用這種形勢來鞏固我們的邊境。”鄭莊公于是使公孫獲居住在許國西部邊境上,并且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用財物,都不要放置在許國,我死后,你就趕快離開。我們的先君最近才在這里建國;而周王室已經衰落了,周朝子孫互相攻伐,秩序日益混亂。許國是太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經厭棄周王朝了,我們怎么能和許國相爭呢?”
君子認為:“鄭莊公在這件事上做得很合乎禮法。禮法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使人民尊卑有序,對后代子孫有利的東西。當許國不執行禮法的時候就討伐它,而它認罪以后,又赦免它;度量自己的德行來與人相處,估計自己的力量去辦事,選擇有利時機,然后采取行動,而又不拖累后人,這真可以說是懂得禮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