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諫納郜鼎 桓公二年
左傳
【題解】
宋國太宰華督殺死了宋殤公,這在當時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很可能受到魯、齊等諸侯國的干預。因此,華督便向這些諸侯國行賄。魯桓公接受了華督賄賂的郜鼎,并把它陳列在太廟里。為此,魯國大夫臧哀伯就向魯桓公進諫,指出了國君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夏四月[1],取郜大鼎于宋[2],納于大廟[3]。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4]:“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5];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6],大路越席[7],大羹不致[8],粢食不鑿[9],昭其儉也。袞冕黻珽[10],帶裳幅舄[11],衡紞纮綖[12],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3],鞶厲游纓[14],昭其數也。火龍黼黻[15],昭其文也。五色比象[16],昭其物也[17]。钖鸞和鈴[18],昭其聲也。三辰旂旗[19],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20],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21],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22]。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23],義士猶或非之[24],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25]。
周內史聞之[26],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27],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注釋】
[1]夏四月:指魯桓公二年(前710年)夏季四月。
[2]郜(Gào):國名,在今山東成武東南。鼎:原為炊器,多用青銅制成,一般為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古代統治者把鼎作為立國的重器,國家政權的象征。宋:國名,子姓,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魯桓公二年春,宋太宰華督殺死宋殤公,為避免魯、齊等諸侯國的干涉,用郜國的大鼎賄賂魯桓公。
[3]大(tài)廟:帝王的祖廟,這里指魯國始祖周公姬旦的廟。
[4]臧哀伯:魯大夫,又名臧孫達。臧僖伯的兒子。
[5]臨照:顯示,示范。
[6]清廟:古代廟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必須保持肅穆清凈,所以叫清廟。茅屋:這里指用茅草裝飾清廟的屋頂。
[7]大路:玉路,天子祭祀時用的車。路,或寫作“輅”。越(kuò)席:用蒲草織成席子。越,通“括”,結成。
[8]大(tài)羹:古代祭祀時用的肉汁。不致:不用五味(泛指各種作料)調和。
[9]粢(zī)食(sì):古代供祭祀用的各類食物。鑿:動詞,細舂,將糙米加工成精米。
[10]袞: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禮服。冕: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黻(fú):古代用作祭服的蔽膝,用皮革制成。珽(tǐnɡ):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稱大圭。
[11]帶:古人束衣的革帶。裳:下身衣服。幅:邪幅,即綁腿布。舄(xì):古代一種不怕泥、不怕濕的復底鞋。
[12]衡、紞(dǎn)、纮(hónɡ)、綖(yán):古代冠冕上的四種裝飾品。衡,使冠冕固著在頭發上的橫簪。紞,系瑱(冠冕上垂于兩側、用以塞耳的玉)的帶子。纮,冠冕上的紐帶,由頷下挽上而系于笄的兩端。綖,覆蓋在冕上的布。
[13]藻率(lǜ):也寫作“藻繂”。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墊子,用皮革制成,上繪花紋。鞞(bǐnɡ)、鞛(běnɡ):刀鞘上的裝飾品。鞛,又寫作“琫”。
[14]鞶(pán)厲:古代衣服上的大帶。鞶是束腰的革帶,厲是腰帶的下垂部分。游(liú):通“旒”。旌旗下邊懸垂的裝飾品。纓:馬胸前的裝飾品,即馬鞅。
[15]火龍:畫在或繡在衣服上的火焰和游龍。黼黻(fǔfú):古代禮服上繡的圖案。黑白相間,稱黼。黑青相間,稱黻。
[16]五色比象:古人把車服器械上的五種顏色,象征天地四方,即所謂東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以玄色間于赤黑之間,不在正色之列,所以只稱五色。
[17]物:這里指車服器械等。
[18]钖(yánɡ)鸞(luán)和鈴:古代車馬旌旗上的四種有音響的金屬裝飾品。钖,系在馬頭上。鸞,系在馬勒上。和,也是一種鈴,一說系在軾上,一說系在衡上。鈴,這里指系在旂(qí)上的鈴。
[19]三辰:指日、月、星。古人把日月星畫在旗上,象征事業光輝燦爛。旂旗:這里泛指旗幟。有鈴或畫交龍的,稱旂;畫熊虎的,叫旗。
[20]紀:通“記”,標識。
[21]象:效尤,即學壞樣子。
[22]章:顯著。
[23]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后成為傳世之寶。夏朝滅亡后,殷商承受,殷商滅亡后,周武王遷九鼎于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后來,周成王建成王城,定鼎于此。
[24]義士:指伯夷一類的人。周文王死后,周武王伐紂,伯夷叩馬相諫,后來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25]公:這里指魯桓公。
[26]內史:周朝官名。相傳掌書王命之事。
[27]有后于魯:指臧哀伯在魯國后繼有人。臧僖伯曾勸諫魯隱公觀魚,臧哀伯發揚其父敢于進諫的精神,又勸諫魯桓公納郜鼎于太廟事。
【譯文】
魯桓公二年夏季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來了郜國的大鼎,并把它搬進太廟。這是不合禮制的。
為此,臧哀伯進諫說:“作為一個國君,應宣揚美德,防止違反禮制的行為,并以此為準則來顯示于各級官吏;即使這樣做,還擔心或許仍然會有所違失,所以要宣揚美德,用它來教育子孫后代。因此,祖宗的廟寢要用茅草裝飾屋頂,華麗的玉輅要鋪塊草席做墊子,太古風味的肉汁不加任何作料,祭祀用的糙米不經細舂,這是為了表明節儉的美德。禮服、禮帽、蔽膝、玉笏,衣帶、衣裳、邪幅、鞋子,橫簪、瑱系、帽帶、頭巾,表明尊卑的法度。玉器的墊子、刀鞘的裝飾,腰帶旌旗飄帶以及馬鞅,表明尊卑的等級。禮服上繪繡的火焰、飛龍、黼黻圖案,是表明尊卑的花紋。五色象征天地四方,表明器物的顏色。钖鸞和鈴,表明聲音。旗幟上的日月星辰,表明光彩。因此,所謂美德,就是節儉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級。以花紋和物色作為標志,以聲音和光彩作為象征,把這些顯示給各級官吏,各級官吏這才謹慎警惕起來,而不敢忽視綱紀法律。可是,現在您卻拋棄德行,炫耀違禮的行為,把賄賂的器物安置在太廟里,公然將它顯示在各級官吏面前。假如各級官吏效法,還怎么去責備他們呢?一個國家的衰敗,總是由官吏違反禮制的行為開始的;而官吏的美德一旦喪失,那些徇私圖賄的行為就會公開化而無所忌憚。把郜鼎擺在太廟里,那么,徇私圖賄行為的公開化還有比這樁事情更嚴重的嗎?武王戰勝殷商,把九鼎搬到洛邑,有些義士尚且非難他,更何況把表明違禮亂法的賄賂器物放在太廟里,這怎么能行呢?”魯桓公沒有聽臧哀伯的規勸。
周朝的內史聽到了這件事,說:“臧孫達在魯國一定會后繼有人啊,君主違禮時,沒有忘記以美德進行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