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的牢騷與夢想
- 周萌
- 1417字
- 2019-08-09 18:57:16
二 魯莊公以弱對強的外交選擇
齊襄公九世復仇是強勢行為,因為齊國的實力遠大于紀國,若是實力相對較弱,還能復仇嗎?魯莊公面臨的正是這樣的局面,自己的母親文姜與舅舅齊襄公私通,兩人聯手殺了自己的父親魯桓公、作為兒子,魯莊公的處境無比尷尬,即使拋開個人感情,這件事對魯國而言也是國恥,或者說國仇、然而,形勢比人強,魯國的實力弱于齊國,開打又打不過,講和又丟顏面,怎么辦?魯莊公四年(前690),魯莊公與齊襄公一起狩獵,意在緩和兩國關系,但這個行為遭到《春秋》的嚴厲批評、為什么?因為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外交場合,狩獵并不是為了好玩或武備,而是帶有相互示好的象征意義、本來兩國是仇敵,即使一時無法復仇,也應警鐘長鳴,不忘國恥,可是這下好了,兩人其樂融融地狩獵交好,國仇家恨呢?由于狩獵在外交關系中的獨特地位,《春秋》在這個地方重重地批評魯莊公,由是可知他的一系列后續行為都是極其錯誤的。
有人會問,像魯莊公這樣,開打與講和都不妥,那么到底該怎么辦?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春秋》并不是讓人只記住仇恨而不解開仇恨,而是說解開仇恨得有相應的渠道,不能什么都沒做就屈服了,或者對方送些禮物也就選擇性忘記了,這些都是有違道義的行為、在這方面,值得學習的是商湯和周文王等前代圣君的例子,他們在位的時候,國土面積很小,實力也不強,但他們修身立德,以德服人,吸引眾多人才心甘情愿地輔佐,終至擁有天下、因此,小國面對大國,當然需要時間,但這種時間換空間的做法并不是陰謀論,而是著眼于怎樣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實力,等到時機成熟,就可以參照齊襄公九世復仇的三種不同情況去做,否則,只是采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手段應對,顯然很不可取。
魯莊公的錯誤行為遠不止如此,兩國仇恨尚未解開時他與齊襄公狩獵,后來齊襄公去世,齊國發生內亂,魯國與齊國發生了干時(山東桓臺)之戰,魯國戰敗、這一段特別有意思,經文的記載是“我師敗績”,意思是我國戰敗,可是按照《春秋》的通行體例,魯國打了敗仗這樣的壞事要隱諱表達,這里為什么反而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呢?《公羊傳》認為,這是夸耀失敗,打了敗仗難道還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嗎?意思是以此表示向齊國復仇了、其實,這樣的解釋恐怕有欠妥當,理由主要有二、第一,魯國發動干時之戰的目的并不是復仇,而是想扶持公子糾回國即位,因為公子糾的母親來自魯國,沒想到被公子小白(齊桓公)搶了先機,故而魯國想用武力強行護送公子糾上位,最終失敗了、第二,就算從形式上來說魯國復仇了,也沒什么好夸耀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魯國并沒有做任何有助于提升自身德行和實力的事情,而是明知會失敗,仍然趕鴨子上架,只是等著失敗的結果出來,然后自我吹噓和自我安慰一番:你看,我已經報仇了,不是不報,是報不了嘛、這樣,魯莊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放下心理負擔,逃脫他應盡的道義責任,這是虛幻的自我滿足和實際的自我逃避。
因此,復仇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尤其是小國,本來就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步履維艱,復仇談何容易?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從點滴做起,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實力、其實,大國也好,小國也罷,既不能忘記恥辱,也不能光從形式上蜻蜓點水式地表示一下就算完事,而是應當遵循同樣的原則,那就是以自立收服人心,以王道挺立天下、至于合縱連橫,那只是可供選擇的外交手段,只有落實到內在實力上,才能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若像周邊某些小國,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別人身上,舍本逐末,醉心于拉攏一個大國而攻擊另一個大國,終究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