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的牢騷與夢想
- 周萌
- 1439字
- 2019-08-09 18:57:16
三 齊桓公歸罪袁濤涂的是與非
在外交關系中,還有一些特殊案例,例如跨國執法事件、魯僖公四年(前656),齊桓公討伐楚國,最終兩國講和,齊桓公班師回國,途中抓捕了陳國袁濤涂、關于這件事情,《春秋》三傳的記述不太一樣、《左傳》記載,袁濤涂向鄭申侯提出,齊桓公要是從陳國與鄭國之間走的話,必然造成陳國負擔很重,要是能讓他從東邊走的話,陳國就不會有什么負擔了、鄭申侯表示贊同,于是袁濤涂向齊桓公稟明情況,齊桓公答應了、就在這時,袁濤涂被鄭申侯出賣了,鄭申侯勸阻齊桓公說,現在軍隊已經相當疲憊,若是從東方走的話,碰到敵人肯定沒辦法打仗;若是從陳國與鄭國之間走的話,糧草輜重等后勤供給都有保證、齊桓公很高興,把鄭國的虎牢關賞賜給了鄭申侯(大概因為他是盟主,或許還采取了一些手段迫使鄭國同意),同時抓了袁濤涂、《公羊傳》的記載則是,雖然袁濤涂力主齊桓公從東邊走,但并沒有鄭申侯出賣他這回事、而且,《左傳》記載齊桓公只是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軍隊尚未開動、《公羊傳》的記載則是齊桓公聽從了袁濤涂的建議,選擇了東邊這條線路,結果使軍隊陷入沼澤當中,故而抓了袁濤涂。
對于這個事件,應該怎么評價呢?雖然齊桓公是盟主,但袁濤涂是陳國人,齊桓公是否有跨國執法的權力呢?從《左傳》的記載來看,袁濤涂欺騙了齊桓公,但他是出于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目的,也是人之常情、優先為自己國家謀劃,難道有什么問題嗎?或者說,當自己國家的利益與他國發生沖突的時候,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尤其是對弱國而言,至少是情有可原吧?因此,《左傳》沒有做具體評論,倒是《公羊傳》和《穀梁傳》幾乎同時否定了齊桓公的這種做法、《公羊傳》認為,齊桓公跨國執法顯然不對,當然,這里所說的不對,并不是從袁濤涂的角度來講的,而是從齊桓公的角度來講的,意思是出現這樣的情況,齊桓公理應首先自我反思,為什么陳國不樂意齊軍從它的地盤經過呢?從前代的事例來看,周公執政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周公征討東方,西方則抱怨說,怎么還不到我們這兒來呢?周公征討西方,東方則抱怨說,怎么還不到我們這兒來呢?然而,齊桓公作為五霸之首,別人卻巴不得他繞道而行、兩相對照,齊桓公不是主動反思自己的問題,或者立即整頓軍隊,反而歸罪于袁濤涂,恐怕是不恰當的、《穀梁傳》的立場大體相近,因為是跨國執法,可能涉及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對弱國而言,為了維護本國利益而采取特殊手段,甚至是欺騙,那么大國應當歸罪還是寬容,甚至進而自我反省呢?
現實地來看,當代國家之間的跨國執法相當常見,但無一例外都有法律作為依據,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節外生枝、即使如此,我們仍需不斷地總結反思,使之更加完善,至關重要者,便是如何對待相對弱小的國家、有些大國總是仗勢欺人,或者只顧自己利益而完全忽視乃至犧牲他國利益,顯然都有違道義、當然,并不是說要犧牲本國利益而取悅他人,因為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從自身利益出發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在于,當兩國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如何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或者是使利益分配處于相對合理的范圍之內,而不是首先考慮武力威懾、現代社會戰爭依然不斷,這要求人們有更高的政治智慧,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用和平的手段博弈,找到實現雙方互利共贏至少不是讓一方滿盤皆輸的合適節點、否則,很多時候,尤其是面對國際問題的時候,幾乎每個國家都很容易走向民族主義,以至民粹主義,而這不僅無助于化解爭端,甚至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因此,外交手段優先,理性地和平談判,對處理國際沖突,促進世界和平,都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