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會案例評論(第3卷第1期)
- 高一斌 王化成
- 9196字
- 2019-08-09 18:47:21
二、基本理論與文獻綜述
(一)概念界定
1.供應鏈
供應鏈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德克魯的“經濟鏈”概念,時至今日,國內外學者對其定義仍未達成一致。供應鏈是一個鏈狀系統,由上游供應商、中游制造商、下游經銷商和零售商等節點構成;站在中游制造商的角度上,該系統由采購渠道和銷售渠道構成,制造商內部存在生產渠道,相關信息在系統中傳遞。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最早由邁克爾·E.波特提出,他認為其與價值鏈管理是同一概念,而創造價值是企業最重要的任務。企業的各項活動從戰略重要性的角度可以分解為九個能夠創造價值的部分,包括公司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和采購四項支持性活動,以及運入后勤、生產操作、運出后勤、營銷和服務五項基礎性活動,這九項活動的網狀結構便構成了價值鏈。
2.供應鏈融資
(1)傳統供應鏈融資
銀行借助供應鏈合作平臺,根據某條供應鏈上企業間的真實交易記錄和合作關系,利用核心企業高信用資質的優勢,用真實交易生成的融資項目配合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貸款操作,開發出的以未來明確的現金收入為直接還款來源的金融產品,叫作供應鏈融資。在這一概念中,供應鏈融資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來向商業銀行申請融資,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也就是說,在傳統供應鏈融資中,核心企業扮演著擔保者的角色,并未完全發揮其在供應鏈中的核心控制作用,這也是傳統供應鏈融資產品的一個明顯缺陷。
通過圖2和圖3的對比,可以看到傳統供應鏈融資模式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在供應鏈上游緩解了供應商的融資難度,而對于下游的經銷商,依然存在較為苛刻的貸款條件。就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形勢而言,這種情況會加劇經銷商的融資壓力,同時使核心企業的資金周轉效率被迫下降。

圖2 傳統融資模式中銀行與供應鏈成員的關系

圖3 傳統供應鏈融資模式中銀行與供應鏈成員的關系
(2)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
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則是站在核心企業的角度,考慮中小節點企業的融資問題,充分協調供應鏈節點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將中小節點企業與核心企業的信用進行捆綁,以核心企業的閑置信用額度為授信源,以真實貿易所產生的現金流作為償還貸款的來源,為經銷商中小節點企業提供的融資服務(如圖4所示)。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服務的提出為解決中小節點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其與傳統供應鏈融資的最大區別是充分利用了核心企業的閑置授信,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為經銷商提供融資額度。

圖4 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模式中銀行與供應鏈成員的關系
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模式是把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其相關的上下游配套企業當作一個整體,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銀行主要從核心企業入手,調查分析整個供應鏈,在將風險控制在一定水平的基礎上,將資金從核心企業注入下游的中小節點企業,即所謂的“1+N”。“1”是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N”是供應鏈上的中小節點企業。
這種模式突破了商業銀行的傳統融資模式,是金融產品上的創新,更是理念上的創新,結合傳統供應鏈融資模式,促進供應鏈核心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產—供—銷”鏈條順利運作,打通了從原材料采購、在產品制造到產成品通過銷售網絡到達消費者手中這一供應鏈鏈條,將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分銷商、零售商)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N”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通過相關企業的職能分工與合作,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3.相關企業
同一企業在相同環境下辦理同樣的業務,在實施供應鏈前后卻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這表明供應鏈絕不是企業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每一家企業都有著專屬的角色定義,在市場中并非孤立運作,而是作為供應鏈的一個組成部分。了解這些角色定位,對供應鏈融資的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供應鏈融資中涉及核心企業和中小節點企業,其具體關系如圖5所示。

圖5 核心企業與中小節點企業的關系
(1)核心企業的界定
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主要從核心企業入手,調查分析整個供應鏈,在將風險控制在一定水平的基礎上,將核心企業在銀行的閑置授信額度注入下游的中小節點企業,即所謂的“1+N”。“1”是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N”是供應鏈上的中小節點企業。
通常,學者們將供應鏈中的企業按其在供應鏈中從事業務的不同分為供應商、制造商和經銷商、零售商,這樣的分類雖然直觀簡單,但是在供應鏈管理中卻不易辨別主次,而且節點企業在供應鏈上的重要性也不明確,于是就出現了依據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程度進行分類的方式。馬翔和陳麗燕(2012)根據節點企業在供應鏈中的重要程度和地位,將企業分為供應鏈管理的客體企業和主體企業。主體企業是對供應鏈的業務起主導作用,其參與與否對供應鏈業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者擁有決定性資源的節點企業;而客體企業則是指在供應鏈中起協作者的作用,處于被動響應角色的企業。主體企業也稱供應鏈的領袖企業,與本文所指的核心企業概念相近;其他處于相對次要地位的企業被稱為供應鏈管理中的非核心企業,本文的中小節點企業即是其中的一部分。馬士華和林勇(2000)認為,由于供應鏈包含廣泛的成員以及全面的功能,因此要求供應鏈內有一個主導企業控制、協調整個供應鏈的事務。在現實的供應鏈運作中,為了保證供應鏈整體運營的協調性與高效性,會存在一個品牌企業協調管理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這就是核心企業。魯茂(2004)認為,核心企業必須是供應鏈上擁有核心競爭資源的企業,其擁有特定的產品或服務,對于相關節點企業加盟該供應鏈、參與市場競爭更有吸引力。
本文研究的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模式的主體之一是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對核心企業的界定是:在供應鏈運營中具有話語權,有強大的行業影響力,在與上下游企業的貿易中能起到主導作用,具備供應鏈上其他企業望塵莫及的核心技術或核心資源,實力雄厚且資信狀況良好的大型優質企業。核心市場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是界定核心企業的兩個要素。
(2)中小節點企業的界定
供應鏈中除核心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被稱為非核心企業或中小節點企業,該類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但是存在資信狀況不佳、融資難等問題。
本文研究的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模式的另一個主體是供應鏈上的中小節點企業,重點研究的是處于銷售環節下游、作為經銷商的中小節點企業。這里所講的中小節點企業是基于供應鏈角度劃分的,屬于國家發改委對中小企業界定的范疇,特指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企業:①處于供應鏈下游銷售環節,與賣方合作期限滿一定年限,業務往來正常,付款記錄良好,與賣方無商業糾紛;②與核心企業相比規模較小,注冊資本在200萬元以上且上一年度營業收入不低于3000萬元;③信用等級在A級以上,無不良商業履約記錄,無不良信用記錄;④經營規范,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回款資金來源;⑤在基本賬戶開戶銀行開立結算賬戶,銷售資金能夠回款至開戶銀行;⑥能夠提供一定比例的抵押資產。
(二)供應鏈融資相關文獻綜述
1.不同視角的供應鏈融資研究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跨國供應鏈和分銷渠道的配置呈現出“成本洼地”導向,而這些“成本洼地”往往是經濟和金融欠發達的地區,這導致了供應鏈成員的資金流瓶頸,進而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和財務成本。與此同時,核心企業在供應鏈管理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層面的技能和手段日臻完美,理論和實踐相得益彰,在這種背景下,供應鏈研究的重心逐漸轉向企業的財務供應鏈層面,供應鏈融資的理論逐漸發展起來。
從中小企業的視角出發,Berger and Udell(2002)發現銀行和企業之間良好穩定的借貸關系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優惠的貸款,從而提出關系型融資假說;同時,指出“軟信息”相較于“硬信息”更有助于彌補中小型企業因自身原因存在的信貸缺口,關系型貸款更有助于改善中小企業的信貸條件,獲得銀行信貸支持。Klapper(2006)就供應鏈中中小企業所采用的存貨融資模式的機理及功能進行了分析。Berger and Gregory(2004)提出了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一些新設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應鏈融資的思想。羅正英(2004)指出對于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中小企業,這種整體融資方案將有效注入資金從而解決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
從銀行的視角上出發,Petersen and Rajan(1994)指出中小金融機構通過獲取企業經營者及員工特質、企業經營風格等軟信息解決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強調了關系型貸款是中小型金融機構所特有的優勢。Strahan et al.(1998)認為,中小型金融機構在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方面,擁有大型金融機構所不具有的優勢。Berger and Udell(2006)認為,大型商業銀行只是在關系型貸款中不占優勢,但其可憑借抵押貸款、融資租賃等交易技術來彌補這一劣勢,進而在中小企業貸款的市場份額上超過中小金融機構。胡躍飛和黃少卿(2009)指出,供應鏈融資實質上是銀行基于真實貿易背景和供應鏈主導企業的信用水平,以企業貿易行為所產生的確定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配合銀行的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貸款操作所進行的單筆或額度授信方式的融資業務。閏俊宏(2007)根據深圳發展銀行在供應鏈融資業務運作方面的經驗,指出供應鏈融資是對一個產業供應鏈中的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務,以促進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的穩固和流轉順暢,并通過金融資本與實體企業協作,構筑銀行、企業和商品供應鏈互利共存、持續發展、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
Aberdeen(2007)站在電子交易平臺服務商的角度上,提出供應鏈融資的核心就是關注嵌入供應鏈的融資和結算成本,并構造出對供應鏈成本流程的優化方案。Guerrisi(2001)通過考察供應鏈中物流配送技術和資金轉移技術的發展,認為目前的資金流管理技術已經遠遠落后于快速發展的物流技術,因而提出了將基于互聯網的電子貨幣轉移方式廣泛應用于全球貿易鏈中的設想。屠建平、楊雪(2013)運用平衡計分卡構建了電子商務平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用雙模糊模型對其進行簡要的評價,認為電子商務平臺下供應鏈融資的四種模式優于傳統的融資模式。眾多學者認為,基于電子交易平臺的供應鏈融資業務,能夠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同時降低交易中的運行成本,是推動供應鏈融資向縱深發展的有效方式。
另外,還有少數學者從核心企業角度對供應鏈融資進行研究。Lamoureux(2007)認為供應鏈融資是一種在核心企業主導的企業生態圈中,對資金的可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性優化的過程。董濤(2012)結合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通過研究認為核心企業通過自身的優勢,利用訂單融資和倉單融資可以幫助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獲取更優惠的金融服務,同時也是對自身整體供應鏈競爭力的提升。相關學者基本都認同,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融資業務,不僅有助于擴展核心企業的業務,更有利于緩解中小節點企業的融資難題,促進供應鏈的資金流動,進而提升供應鏈整體實力。
綜上所述,學術界主要從供應鏈融資中的不同主體即中小企業、銀行、核心企業以及電子交易平臺服務商四個視角展開分析。僅從文獻來看,國外學者對供應鏈的應用研究較多,而國內研究則集中于理論分析,且從核心企業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
2.不同運作模式的供應鏈融資研究
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目前國內外對供應鏈融資管理進行系統研究并取得深入成果的并不多,文獻主要集中于對其概念和價值的描述。在國外的文獻中,一般將供應鏈融資管理稱為“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以區別于側重實物流的“Physic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PSCM)”。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供應鏈融資管理產生的原因及其價值。Buzacott and Zhang(2004)將基于存貨的融資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結合起來,考慮當企業的生產運作受到財務資金的限制時,可以通過存貨融資的方式解決問題。Rafael and Javier(2004)通過研究供應鏈融資的業務過程,設計了一套相對規范的業務操作規范和風險管理手段,以嘗試規避供應鏈融資中的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Barsky and Catanach(2005)試圖從供應鏈融資風險控制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與物流金融密切相關的商業融資不同于傳統的信用貸款,這種業務更加注重基于過程控制的風險管理理念。Douglas(2004)認為隨著支付結算工具的進步和技術解決方案的發展,企業可以更好地管理供應鏈資金流,減少運營資本,從而增加收益。
國內的學者近幾年也意識到供應鏈中資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從各個角度分析了供應鏈融資的運作模式。楊紹輝(2005)從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模式的角度,通過產品參數設定詳細闡述了供應鏈融資模式、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和存貨融資服務模式。唐少藝(2005)運用供應鏈融資的思想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模式創新進行了探討。閏俊宏和許祥秦(2007)基于對供應鏈融資的核心理念及特點的研究,針對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和存貨分別設計了三種基本融資模式,即應收賬款融資模式、預付賬款融資模式和存貨融資模式。王奇(2008)提出了供應鏈融資的“池融資”業務,即中小企業無須額外提供抵押和擔保,只要將日常分散、小額的應收賬款集合起來,形成具有相對穩定的“應收賬款余額池”并轉讓給銀行,就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融資金額。周媛莎(2013)將供應鏈融資模式分為存貨類、預付款類、應收賬款類和訂單類四種,通過比較分析并結合案例,提出了供應鏈融資的選擇與組合方案。
另外,閆琨(2007)提出了適用于農業供應鏈體系的金融服務產品框架。陳建中、肖甲山(2008)參照商業信用融資下的經濟訂貨批量模型,以供應鏈成本最小化為目標,探討了該目標下的最優商業信用融資決策問題,并通過利益共享模型分析了最優商業信用決策下實現的成本節約在上下游企業間的合理分配。白少布(2010)研究了以知識產權質押提供擔保的供應鏈融資模式。張敬峰、王平(2013)認為供應鏈融資是金融企業提供的綜合融資服務,其基本運作機理是金融機構通過對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責任捆綁或對貨權(貨物)債權的控制,而對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并進行風險控制。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融資的研究涉及眾多方面,但是關于供應鏈融資運作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應收賬款融資、基于存貨融資和基于預付賬款融資三方面。目前,對這三種模式的研究多為以應收賬款、存貨和預付賬款向銀行進行保理融資,并沒有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融資規模優勢,沒有充分利用閑置授信。本文將對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模式進行分析,以期豐富供應鏈融資的運作模式。
3.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研究
國外文獻將供應鏈中的風險闡釋為供應鏈的脆弱性。對于“脆弱性”,Paterson早在2001年將其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內部脆弱性是指企業內部供應鏈運行缺乏快速適用性的結果;外部脆弱性則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資源和運輸的復雜性,以及需求與預測的不確定性。
王光石等(2005)分析了供應鏈融資業務的內涵及其運作過程中的風險控制,提出了商業銀行在發展供應鏈融資服務模式時應當建立子系統的觀點。王靈彬(2006)從信貸業務的共性和供應鏈融資的特殊性出發,指出了供應鏈融資面臨的多種信貸風險,分析了信息共享對信貸風險的影響,并提出基于信息共享體制的供應鏈融資信貸風險管理策略。楊晏忠(2007)將供應鏈融資運作中的風險歸納為環境風險、政策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法律風險五大類,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防范供應鏈融資風險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及應對措施。楊光(2007)針對供應鏈融資過程中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提出了風險共擔融資模式的融資渠道。白少布、劉洪(2008)建立了供應鏈融資模式下的收益模型,分析了融資企業努力水平與合作企業實力、金融機構融資效率等諸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引入供應鏈努力水平均衡線概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企業獲取最大收益的有效途徑。牛曉健和郭東博(2012)在國內首次計算供應鏈融資的風險轉移矩陣,結合供應鏈融資的特點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供應鏈融資進行量化風險測度,揭示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程度,通過對測算結果的全面分析,為商業銀行的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提出建議。龍云飛(2013)通過分析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信用風險的影響因素,建立指標體系,創新性地將熵值法運用到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評價中,相對全面、客觀地評價了企業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狀況,并提出信用風險控制的措施。范麗紅等(2014)則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供應鏈融資的相關信息,構建供應鏈融資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了BP神經網絡模型來評估供應鏈融資風險。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已開發出各種模型供商業銀行和投資者對貸款和投資風險進行測度。現有的關于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文獻大多集中于理論層面,針對企業的案例研究較少,且未對企業如何應對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提出有力的建議;另外,對于與融資有關的供應鏈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管理過程的研究也較少。本文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對企業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風險控制的相關建議。
(三)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的理論基礎
1.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號傳遞不通暢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是供應鏈上中小節點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而供應鏈融資的較大發展,正是得益于其可以有效地減少商業銀行和中小節點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分析信息不對稱理論為研究供應鏈融資奠定了基礎。
所謂非對稱信息,是指信息在相互對應的經濟個體之間呈不均勻、不對稱的分布狀態,即有些人掌握的信息比另一些人多。通常將信息占優方稱為代理人,將信息居劣方稱為委托人。前者往往在博弈中擁有更多的私人信息,而后者在博弈中不擁有私人信息。非對稱信息理論正是研究這種處于信息不對稱環境中的交易雙方由于存在信息差別而達成的社會契約,即雙方如何均衡的問題(靖繼鵬等,2007)。
在供應鏈融資模式中,融資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形成委托代理關系,其中融資企業是代理人,商業銀行是委托人,兩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供應鏈融資中商業銀行會對供應鏈條上的融資企業進行綜合考評,而不是僅僅考察某個企業的狀況,因而可以緩解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具體來講,首先,銀行從供應鏈角度考察中小節點企業的經營狀況時,掌握的信息會遠遠多于考察單個企業獲得的信息,從而使銀行的信貸風險降低;其次,通過供應鏈聯系起來的中小節點企業,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因而銀行可以更加及時、全面地了解企業信息,且能適時防范風險,降低融資企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最后,通過供應鏈聚集更多企業,借助核心企業實力進行供應鏈融資可以幫助中小節點企業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緩解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信貸配給理論
在經濟學中,配給被定義為一種物品,該種物品在一定條件下實際得到的數量少于希望得到的數量,在信貸市場上則表現為企業得到的信貸規模少于期望規模。
關于信貸配給研究的經典模型是Stiglitz and Weiss(1981)提出的S—W模型,該模型假設銀企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考慮到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他們認為信貸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會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隨后,Whette(1983)在借款人風險中性假設的基礎上,認為銀行抵押品和利率一樣可以成為信貸配給的內生機制。Bester(1985)和Riley(1979)進一步討論了信貸配給中的抵押品的作用,認為銀行可以通過企業對抵押品數量變動的敏感程度來區分高風險和低風險貸款項目。國內對信貸配給進行深入研究的是王宵、張捷(2003),他們發現,在信貸配給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資產規模小于或等于銀行所要求的臨界抵押品價值量的中小企業,有力地解釋了信貸配給中存在的規模配給。
綜上,信貸配給是指市場上存在眾多的資金申請需求,但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下,銀行既不想或無法提高利率,又不能完全滿足市場資金需求,就會采取利率手段之外的限制條件,來消除部分冗余資金需求以平衡市場供需。信貸配給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按照銀行規定的利率標準,申請人的貸款需求只能得到部分滿足;二是銀行對不同的申請人實施了差別待遇,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一部分借款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另一部分則被拒絕。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多的是由于第二類信貸配給。在信貸配給的約束下,中小節點企業突破信用瓶頸的關鍵在于實現信貸雙方的信息對稱和補足信用。
信貸配給理論較好地解釋了為什么中小節點企業更難獲得貸款。金融機構寧愿貸款給那些支付利息較低但能夠按時還款的申請人,也不愿意承擔不能按時收回貸款的風險。圖6顯示了銀行的貸款利率與收益之間的關系:當貸款利率i<i0時,銀行收益隨利率提高而增加,此時利率上升帶來的收益效應大于風險效應;當貸款利率i>i0時,銀行會傾向于規避風險,不再提高利率,i0為最優利率水平。

圖6 貸款利率與收益關系圖
信貸配給給中小節點企業帶來的貸款困難是不爭的事實,傳統信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中小節點企業的融資需求,對新型融資模式的呼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變得日趨強烈。授信轉讓供應鏈融資模式能夠打破這種僵局,使整條供應鏈,尤其是核心企業成為銀行關注的焦點,而不再單純關注中小節點企業。基于供應鏈的真實交易,加之核心企業強大的綜合實力,供應鏈上中小節點企業進行融資會相對容易。
3.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亦稱交易費用,以交易成本理論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起源于1937年,如今新制度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派別。供應鏈融資作為一種融資模式創新,通過供應鏈條上相關企業之間的相互協調和優化設計,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了整個供應鏈條的經濟效率。以下從反映交易成本特征的三個方面著手,解釋供應鏈融資對降低交易成本的積極作用:
(1)供應鏈融資提高單次交易額度,降低交易發生的頻率。交易頻率和交易費用線性相關,頻繁的交易行為意味著反復地簽約,因而導致較高的交易費用。供應鏈的建立使鏈條上的企業形成長期、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供應鏈融資是針對整體系統的融資解決方案,商業銀行與供應鏈條上的核心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此同時也與供應鏈上的中小節點企業形成了長期穩定關系,長期性的協議合作有效降低了交易發生的頻率。交易頻率的減少,在降低單位交易成本、節約交易費用的同時,也使商業銀行實現了規模經濟效益。
(2)供應鏈融資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市場環境復雜多變造成交易雙方的不穩定性增加。另外,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相互依賴程度的不對稱也增加了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進而增加了履約風險。而供應鏈內的各節點企業由于相互協作,慢慢建立了一種“共生”機制,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間相互協調,提高了供應鏈條的競爭實力。商業銀行與供應鏈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建立一種“多方共贏”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不確定性。
(3)供應鏈融資增加資產的專用性。當一項耐久性投資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時,所投入的資產即具有專用性。資產專用性主要有四種類型:場地資產專用性、物質資產專用性、人力資產專用性及專項資產專用性。資產專用性一旦形成則很難更改,因此交易雙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一方違約將使另一方產生巨大的交易風險。供應鏈融資是以真實的交易為背景,可以使鏈內企業更加積極地進行某些專用性資產的投資。鏈內企業間的長期穩定性關系,降低了企業之間違約的可能性,因此專用性資產的投資比較容易實現。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中小節點企業通過供應鏈融資獲得專用性資產,既可以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又可以提高融資的效率。供應鏈融資在增加資產專用性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費用,實現了整個供應鏈系統經濟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