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1278字
- 2019-08-09 18:52:16
10.止痛藥、雄心與遠方
原文
白公勝慮亂,[1]罷朝,[2]倒杖策而銳貫顊,[3]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鄭人聞之,曰:“顊之忘,將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4]此言智周乎遠,[5]則所遺在近也。[6](《韓非子·喻老》)
注釋
譯文
解說
白公勝是韓非筆下出現(xiàn)較多的一個人物。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父親太子建若是順利繼承君位,那么接下來他就是楚國君主的不二人選。可是,因為爺爺楚平王的昏庸荒唐,太子建被迫逃往鄭國避難,他隨父親流亡異國;后來太子建被鄭人所殺,他又跟著伍子胥逃往吳國。令尹子西把他召回楚國,任命為巢大夫,讓他住在白邑,從此便有了“白公”的稱號。失去君位接班人的高貴地位,并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這對白公勝的影響很深。他內(nèi)心充滿委屈和怨恨,也時時涌動著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君位的野心和欲望。他專好勇力,私下供養(yǎng)死士。他曾向楚國的令尹子西請兵伐鄭,替父親報仇,未獲同意;恰在此時,晉國攻打鄭國,子西率軍救鄭,這便更令白公勝憤怒異常。公元前479年,白公勝帶著死士石乞等襲殺子西等大臣,廢楚惠王,自立為楚王。不久,那位好龍的葉公率軍勤王,白公勝兵敗后逃往山中,最終自縊而亡。
白公勝生下來便自然具備承襲王位的血統(tǒng),可是始終沒能名正言順地登上王位,最終又為權(quán)力而死。在專制制度下,權(quán)力意味著一個人生命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因此對權(quán)力的向往可以使人如癡如醉,如癲如狂,這本無可厚非。可在《老子》看來,權(quán)力并非一個人本體的屬性,而是外在的東西;當人的心靈完全被對權(quán)力的渴望所攫取和奴役,這樣一顆焦慮不安、無時安寧的心,無法清澈地認識自身,更不可能領(lǐng)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