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1506字
- 2019-08-09 18:52:16
11.海里的大魚
原文
靖郭君將城薛,[1]客多以諫者。[2]靖郭君謂謁者曰:“毋為客通。”[3]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4]過三言,臣請烹。”[5]靖郭君因見之。客趨進,[6]曰:“海大漁。”因反走。[7]靖郭君曰:“請聞其說。”[8]客曰:“臣不敢以死為戲。”靖郭君曰:“愿為寡人言之。”[9]答曰:“君聞大魚乎?網不能止,[10]繳不能絓也,[11]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12]今夫齊亦君之海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13]君失齊,雖隆薛城至于天,猶無益也。”[14]靖郭君曰:“善。”乃輟,[15]不城薛。(《韓非子·說林下》)
注釋
譯文
解說
靖郭君要在自己的封地修建城池,應該是出于留后路的考慮。當時各諸侯國的貴族往往傾盡全力營造封邑,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一旦在政治上失勢,就退回封邑自保。這些貴族大臣也會充分利用在朝廷擔任要職的機會,極力中飽私囊,把大量財富輸送到個人的封邑。如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康子把持魯國朝政時,利用魯君的軍隊和財力,攻打魯國境內的小國顓臾,原因之一就是顓臾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季康子的封邑費,滅掉顓臾后季康子就可以趁機擴大封邑。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各諸侯國內國君與貴族大臣爭奪權力的矛盾加劇,這類現象就更是層出不窮。韓非多次提到,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做相國,“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穰侯是魏冉的封號,他的封邑是陶。秦軍越過韓國和魏國向東攻打齊國,奪取的土地都被納入魏冉封邑。韓非把這種情況叫做“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所謂“用一國之兵”,是說打仗用的是秦國的軍隊;所謂“成兩國之功”,則是指魏冉的封邑實際上是國中之國。結果雖然秦國“兵終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內”,卻對秦國的霸王大業沒有任何貢獻。韓非痛切地指出,在這樣的情形下,“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原因就在于“主無術以知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