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1175字
- 2019-08-09 18:52:16
8.難產的太子
原文
鄭君問鄭昭曰:“太子亦何如?”對曰:“太子未生也。”君曰:“太子已置而曰‘未生’,[1]何也?”對曰:“太子雖置,然而君之好色不已;[2]所愛有子,[3]君必愛之;愛之則必欲以為后,臣故曰‘太子未生’也。”(《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
注釋
譯文
解說
古代君王擁有社稷江山的全部所有權,這么龐大的一份產業選接班人很是麻煩。對一般家庭來說,財產繼承按父業子承的原則即可,若是不止一個兒子,平均分配一下也簡單。可是,權貴階層除了財產還有權力,王位、爵位這些東西無法分割,只能由一個兒子繼承;而權貴階層的一妻多妾制,造成兒子眾多,像戰國時齊相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所以自西周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即法律規定正妻所生的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在這套制度下,嫡長子雖然獲得了繼承大位的名分,但同時也就成為眾矢之的,兄弟之中那些才能更杰出或者功業更出色的難免心中不服,總要尋找各種機會將嫡長子從繼承人的位置上擠下去,或者干脆設法除掉。縱觀歷史,這種慘烈的宮廷爭斗貫穿了歷代王朝幾乎每次皇位的更替。
韓非重視君主權力交接的問題,多次舉出歷史和現實中由于權位更替而造成君主被殺,甚至整個國家陷入血腥內亂的事實,分析各種不同的情況。在《亡征》篇里,他指出:“輕其嫡正,庶子稱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君主不看重嫡長子,導致其他的兒子可以與之平起平坐,而且在嫡長子確立太子的名分之前君主就去世了,這樣的政治亂局將造成亡國的后果。“太子已置,而娶于強敵以為后妻,則太子危,如是則群臣易慮;群臣易慮者,可亡也。”君主跟大國聯姻,娶大國君主之女為妻,大國自然希望自家的骨肉能夠繼承君位,由于這樣的背景,群臣就不一定再擁戴太子,從而形成亂局,并走向亡國。韓非另外舉出“質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太子在外國做人質而君主另立太子)、“太子輕而庶子伉”(太子的勢力弱小而其他兒子的勢力強盛)、“太子卑而庶子尊”等諸般情形,都足以釀成亡國之禍。
管仲曾勸諫齊桓公“君老而晚置太子”將生禍端,這是基于歷史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可是,太子之位早定,也將生出許多難題:太子不成器,胡作非為、不思長進,怎么辦?太子懦弱無能,嚴重缺乏從政能力,怎么辦?假如君主又特別長壽,而且貪好女色,男歡女愛之下也難保不想更立太子;太子成年后政治眼光和才干超群,勢力壯大之后恐怕也會有及早上位的想法。諸如此類,都使我們體會到做君主的苦衷:接班人的問題,為什么如此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