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二版)
- 楊廣學 張巧明 王芳
- 560字
- 2019-08-09 18:53:12
一、定義
對特殊兒童的評估是指采用各種測驗和其他測量手段搜集特殊兒童的大量信息和資料,并通過對這些信息和資料的分析、解釋、推測和判斷,推斷出特殊兒童的能力現狀、優勢劣勢、發展目標以及需求,確定特殊兒童的特異性。對特殊兒童的鑒定、診斷、評價、判斷,是為了對他們的教育干預做決策。
從特殊兒童評估的目的和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來看,特殊兒童評估可粗略地分為三大類型:篩查性評估,診斷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趙華蘭,2011)。篩查性評估是以篩查特殊兒童為目的,一般用于確定某個地區或學校沒有與總體相比存在心理發展顯著偏高或遲滯的兒童。對于“高危兒童”,要對他們進行密切的關注,轉介到專門機構做進一步的評估——診斷性評估。診斷性評估是進行教育診斷和評估的手段,它的目的與功能是通過收集有關資料來確定特殊教育的對象、培養目標和方案。例如,確定哪些兒童屬于特殊兒童,具體屬于哪一類型的特殊兒童,應安置到什么環境中接受特殊教育等;終結性評估也稱后置性評估,主要用來評價某一階段或特殊教育整個過程的教育效果以及是否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當前,使用最廣泛的兩大評估系統是美國精神衛生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此外還有教育實踐和臨床工作者常用的個案評估、生態化評估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