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報刊英語人文信息識讀能力的培養

東南大學 楊敏

摘要:英語報刊閱讀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而中國學生在報刊閱讀過程中的文化識讀能力,尤其是其微觀文化識讀能力,則非常欠缺,這是導致中國學生難以有效、準確、深入地閱讀英媒報刊文本的一大障礙。報刊中的文化因素除了形成報刊英語中特有表達方式的文化背景知識之外,閱讀特點報刊題材還需要具備該題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思想、理論、學說等。要改變學生在學習報刊英語中重語輕文的現象,首先要提高學生重視文化素質培養的思想,同時需要對報刊教材編寫、報刊題材編排和課堂文化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

關鍵詞:英語;報刊;文化識讀

一、導言

報刊英語選讀是國內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因為該門課程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通常在高年級開設,但其重要性通常被人忽略。報刊英語是一門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課程,而報刊閱讀本質上是跨文化的交際過程。

英文報刊涉獵的信息資訊面廣量大,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時效性,是活生生的、地道的英語,有助于中國學生通過閱讀英文報刊獲取當今世界的最新資訊,擴大國際視野。同時,學好報刊英語是有效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平臺。報刊英語所涵蓋的詞匯量基本上是沒有限制的,而且詞匯使用十分復雜,包括成語,慣用語,書面語,口語,俚語,復合詞、簡短小詞,新詞,外來詞,熟詞癖義,比喻性用法,文章題材涉及的專業性詞匯,等等。此外,文章的語言表達習慣和謀篇布局均具有典型的英語母語思維特點,報刊英語語言也讓他們接觸到了真實使用的鮮活的語言,獲得了學以致用、洋為中用的機會。

英語報刊的語言難度已然對中國大學生讀者構成了重大的挑戰,但是更大的問題在于大學生欠缺必要的報刊文化識讀能力。“外刊教學實踐說明,學生外報外刊閱讀中理解難點往往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文化干擾。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自發地用本族文化去‘比附’外國文化。”(端木義萬,2002)報刊文章中頻繁出現、防不勝防的包含人文信息的內容,表層文字之下潛藏的意識形態等等,對生活在中文環境中、浸潤在中華文化中的中國學生是一道道需要下力氣克服的障礙,對于人文知識仍相對貧乏的青年學生而言,英文報刊中豐富的文化要素是培養其報刊英語文化識讀能力、豐富其文化底蘊、提高其人文素養不可多得的寶庫,而這正是中國學生在其英語學習和能力培養過程中長期忽視,而又亟待彌補的短板。本文擬就學生的報刊英語文化識讀能力的現狀與如何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做一剖析與探討,以期能夠對將來的報刊教學改革貢獻一點兒微薄之力。

二、報刊英語的人文信息識讀能力

2.1人文信息識讀能力的定義

英文報刊的文化識讀能力是幫助英文報刊讀者順利閱讀英文報刊的知識儲備,深入理解英文報刊語篇的前提條件和必備能力。英文報刊讀者應該具備識別和理解報刊中所包含的各類語外信息的能力。筆者在此討論的英文報刊的文化識讀能力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英文報刊讀者除了英語純語言能力之外應該具備的超越語言的人文素養,包括解讀報刊語篇措辭和語法選擇中隱含的意識形態的能力,理解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英語表達方式的能力,理解其他任何語言外抽象或具體的文化信息的能力,理解各類報刊題材基本信息的能力等,因此具有較大的涵蓋面和針對性。

2.2人文信息識讀能力的涵蓋內容

人文信息識讀能力包含敏銳識別外報外刊中隱含的意識形態的能力。“新聞報道實質上是社會機構的聲音。”(van Dijk,1998)。受到記者供職的機構的政治立場和記者本身的價值觀的影響,聲稱提供客觀報道的英文報刊語篇充斥著作者有意或無意地塞入的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讀者對象對文章內容的解讀方向。例如,2014年3月2日《華盛頓郵報》中有這么一句報道中國的話:The mass stabbing comes at a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ime as top officials from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re gathering for their most important public meeting on Wednesday, an annualconvening of its largely rubber-stamp legislature in Beijing.其中,作者使用rubber-stamp legislature(橡皮圖章)指稱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此可以判斷作者以及《華盛頓郵報》對中國的立法體制持有負面看法。對于涉世不深、閱歷不豐、知識儲備不足、辨識能力不強、批判性閱讀意識欠缺的中國青年學生,具備識讀報刊語篇中隱含的意識形態的能力尤其重要。在學完報刊英語課程之后,學生應該具有這方面的人文信息識讀能力,能夠借助批評話語分析方法(CDA),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揭示隱含的意識形態及其對話語的影響。(李會民,2012)

報刊英語文化識讀能力還包括美英報刊作者不時使用的體現英語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積淀在語言中形成的特有的英語表達方式。如to be egged and tomatoed這一表達法有著特殊的文化蘊涵:在美英和西方一些國家,將生雞蛋、西紅柿扔向對方是侮辱性的做法,出人洋相,借以發泄對對方的不滿。漢文化圈并無這一習俗,不了解這一特殊文化信息,讀者便難以理解其實際含義。在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英語中的典故。典故是人們日常交流中引用的出自神話、傳說、寓言、文學名著等作品中的故事和詞語。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創造的眾多神話傳說是希臘羅馬文化的瑰寶,孕育了整個西方文化,不時出現在英文報刊文章中,對其缺乏了解則難以準確理解相關語句的含義。

此外,文化識讀能力也包含識讀國外(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地理區域、歷史遺存、文學藝術、社會文明、風俗文化、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民族心理、價值取向、政治體制等在英文報刊中的具體描述,也是報刊英語讀者應該具備的基本人文素養。不具備這方面的文化知識,不注重這方面知識的積累,來自不同文化的讀者對其語用意義的認知必然產生困難,隨處出現的文化信息成了報刊讀者讀懂英文報刊語篇的一個個攔路虎。

常被人引用的一個與地理區域有關的例子是英語中的west wind。東西方地域有別。中國大陸東臨大海,西依崇山高原,于是東面來風和煦溫暖,而西面來風肅殺寒冷;在歐洲大陸,情形則恰恰相反,西面來的卻是海風,給歐洲大陸以清涼與潤澤萬物的雨水,東風則來自歐洲內陸的高山大川,多令人生寒生畏。地域的差別自然會在各自的文化中體現出來,于是相應的在中國文化里,東風象征著“春天”“溫暖”,故常見“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之類褒頌東風的詩句。在西方文化里,常受人贊譽的則是西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名詩《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就是明證。西風之于英國人是暖風,預示著生命的到來。而它之于中國人來說則成了寒風:“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昨夜西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

最后,但也是最基本的文化識讀能力,是報刊讀者應該擁有對報刊文章中涉及的特定題材的基本文化背景知識。報刊文章報道的題材可謂包羅萬象,可能是美英國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問題,休閑娛樂問題,文教體衛問題,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問題,就業和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稅收和稅制改革問題,金融和股市問題,種族和移民問題,信息與網絡安全問題,高新科技及其對人們傳統生活方式的沖擊問題,國家體制、議會和總統選舉問題,平等自由人權問題,國際關系問題,也可能是涉及全球人類共同命運,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的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等。報刊英語讀者具備的文化識讀能力還應包括儲備每個題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思想、理論、學說等。

三、學生文化識讀能力的現狀調查和問題分析

3.1現狀

報刊英語的閱讀難點除了語言問題,如中國學生的詞匯量偏少,掌握的詞匯與報刊中實際使用的詞匯有脫節之外,還有上述討論中超越語言的文化知識的缺乏。端木義萬、鄭志恒和趙虹對10所高校就學生對重大新聞的關注、對西方新聞文化知識的了解、對媒體意識形態的意識等,對報刊語言規律和特色的了解程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其得分率低得驚人,從10%到45%不等。(端木義萬等,2012)

筆者長期擔任美英報刊選讀課程的教學工作,從課堂觀察和數據調查,都印證了這一事實,即中國大學生報刊閱讀中的文化識讀能力非常薄弱,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報刊閱讀能力的提高。上述端木義萬等的研究基本上是從宏觀角度上著手調查,而筆者曾經從微觀文化信息方面對東南大學英語系一個班25位學生做過一次簡單的調查,5個問題設計如下:

(1)在美國報刊中,the House可能指美國的哪個機構?

(2)美國報刊中提到的House Speaker是什么職位?

(3)在美國有沒有一個機構,我們將其翻譯成“國務院”的?如果有的話,該機構相當于中國的哪個機構?

(4)美國政府中設有國務卿這一職位,該職位大致相當于中國政府中的哪個職位?

(5)英國報紙中的No.10指代什么機構?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問題(1),回答正確率為0,全部誤解為白宮;對于問題(2),正確率同樣為0,全部誤解為白宮發言人;對于問題(3)的第一問,回答正確率為3/25,對第二問的回答,正確率為1/25;對于問題(4),回答正確率為5/25,大部分錯誤答案基本上認為該職位相當于中國的總理;對于問題(5),正確率為2/25。

上面這項簡單的調查結果可以幫助我們窺一斑而見全豹。當代大學生雖然生活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網絡社會,但其關注的興趣也許更多地集中在休閑娛樂、流行文化等生活層面上,微觀層次上的報刊文化素養以及隱含在報刊文章中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文化常識仍然令人擔憂。

英文報刊中所刊載的文章,對學生在相關文章所涉及的題材或話題領域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要求,而學生因興趣點的不同,知識儲備的不足等,對此往往是比較陌生的。就稅收方面的常識性問題,筆者曾經在東南大學英語專業大二班中做過一個微型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你們現在是納稅人嗎?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拿工資,沒有交稅,所以還不是納稅人。他們并不清楚,他們在平時的消費中,所購買的每一件商品,其商品的價格中基本上都包含了增值稅在內。這是常識,也應該歸入其應該具備的文化素養的構成部分。

3.2分析

造成學生報刊英語文化素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如多年的高考應試教育,讓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學生雖然生活在信息時代,但因其年齡階段的特點,其感興趣的領域往往是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男女社交等方面的信息,而對遠離其生活范圍的外部世界缺乏強烈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等等,但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應該是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問題和中國英語教育中重語言輕文化的傳統。

因為中國學生絕大部分沒有在海外生活的經歷,對國外各個層面的情況缺乏系統了解的渠道,而一般的英美概況以及大部分報刊閱讀教程涉及的也是宏觀的概況,而不是在各種具體情況下的微觀文化信息。例如,中國學生基本上都知道美國社會崇尚個人主義,是個體取向的文化,重視人權,民主,自由,這是宏觀方面的文化信息。但是在傳統的重語輕文的英語教學傳統下教育出來的中國學生對具體一點兒的微觀文化信息的了解渠道非常欠缺,知識相對貧乏。如對于美國的選舉文化,很多學生知道美國的兩大黨是共和黨和民主黨,但很少有學生知道這兩個黨派的基本政治立場,不知道哪個黨派持保守立場,哪個黨派持自由立場,不知道紅色和藍色、大象和驢子分布代表哪個黨派。很少有學生知道英國的郵筒是紅色的,大部分學生沒聽說過歐美大學的兄弟會組織,很少有學生知道Westminster經常用來代指英國議會,知道英國議會議員中有前座議員和后座議員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沒有學生知道high-street banks應該是指大型商業銀行。而美英報刊的讀者對象是英語為母語者,報刊語篇中的大部分文化信息是文章作者認為讀者應該具備的常識,所以是作為預設存在的,而對中國學生而言,這些信息則可能是他們聞所未聞的未知信息。

報刊文化素養的欠缺對其順利閱讀報刊文章,準確解讀文章要旨,提高報刊閱讀文章閱讀理解質量構成很大的障礙。因此,報刊英語的教學研究應該更加重視報刊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研究,在報刊英語教學實踐中,培養中國學生閱讀英媒報刊的文化識讀能力迫在眉睫。

四、英文報刊文化識讀能力培養的實施途徑

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真正做到英語學習中以雙語(英語與母語)雙文化(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為目標導向,語文并重,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也要以同等程度重視文化識讀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英語學習進入高級階段之后,更要逐步突出文化素養在英語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要性,而文化素養對于報刊教學尤為重要。培養學生的報刊文化識讀能力,既要幫助學生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也要將其作為報刊英語教學大綱中占有突出地位的一部分,還要在課內外的教學規劃與設計中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培養的興趣,力圖系統而全面地提高其各方面的文化識讀能力。對此,筆者提出三條建議。

4.1改革報刊教材

我國報刊英語教學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梨秀石的《英美報刊選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產生了很大影響,其后在高校英語專業中,報刊課逐漸成為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到了20世紀中期,國內出版了一系列英語報刊教程,影響較大的有端木義萬教授的《美英報刊閱讀教程》系列教材和周學藝教授的《美英報刊文章閱讀》等教材。目前,由于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報刊教材開始進入多模態開發時期,報刊教程的選材除了關注報刊語言之外,也越來越強調報刊中的文化因素。但是,報刊教材普遍重視的仍然還是宏觀的文化要素,而對于學生讀懂一篇報刊文章可能需要具備的微觀文化信息(而且這種信息面廣量大),目前出版的教材關注度似乎仍顯欠缺。因此,筆者認為,報刊教材的改革應該考慮如何將微觀文化信息系統而盡量全面地融入教材開發中,這是將來報刊界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4.2以同心圓模式安排報刊題材

對于報刊教學中題材的選擇,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并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對于英文報刊所涉及的各題材的教學安排,筆者提出一種同心圓模式。報刊題材按照與學生生活的遠近程度從內圈逐層向外擴展。學生居于同心圓的圓心,離其最近的一圈安排與其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題材,如教育、愛情、休閑娛樂、青年人生等,這通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然后依次向外可以安排其將來工作與生活中會接觸到的題材,如就業、職場、家庭、經濟、金融、社保等。

4.3以題材為基礎進行系統的微觀報刊文化識讀能力的培養

報刊文章文化識讀能力是一種綜合文化能力,報刊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構成了不具備報刊文化識讀能力的讀者閱讀路上的一個個攔路虎,使其對原文的理解似懂非懂,思維無法深入文章的語境之中,往往在其外圍繞圈子,甚至對原文的內容理解錯誤,南轅北轍。

因為報刊文章面向的是大眾,文章主題涉及的題材或話題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對于身邊的題材,學生相對熟悉,通常也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比較投入,參與度也比較高,但很多題材,如經濟、稅收、金融、社保、軍事、國際關系等話題,對于他們是相對陌生的。從事一線報刊教學的老師有責任和學生一起精選他們在涉獵英文外報外刊時經常遇到的題材,以上述同心圓方式開展教學,就每個話題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及其相應的英語表達方式,該話題所涵蓋的基礎知識體系進行集中整理、拓展,體系化,系統化,可以讓學生課外自行研究或團隊合作進行研究,在課堂上與全班學生分享,或與學生進行互動式的brainstorming,當堂整理,并讓學生課后進行歸納、延伸。對每個主要題材,除了課本選材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在自學環節接觸足夠量的,從不同側面討論該題材的報刊文章,確保學生對該題材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特別是與該題材密切相關的微觀、具體的文化信息與基礎知識,助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這個題材的“專家”。例如,對于環保類題材的文章,學生應該通過事先的研討與整理,具備包括carbon footprints(碳足跡),carbon neutral(碳中和),carbon credit(碳排放額度),carbon trading(碳排放權交易)等概念在內的氣候變化與環保這一題材的常識和基礎知識。這樣,以后學生接觸到相同題材的報刊文章,則能輕松應對。

五、結語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報刊是我們獲取當今世界各類政經知識的最直接、時效性最強的媒介,英語是當今世界使用最廣的語言,因此,報刊英語在當今世界信息傳播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報刊英語的教學是內容導向型、批判型、綜合性的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要準確理解外報外刊的信息和觀點,不僅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更需要具備報刊中的人文信息識讀能力,包括批判性地解讀文字表面以下的意識形態,吸收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各種人文知識,并要對所讀報刊題材具備較全面、較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識,尤其要積累微觀的各類知識,這是報刊教學未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熟練高效地閱讀報刊文章,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樣,要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只有具備了報刊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包括宏觀的和微觀的文化知識,掃清了報刊閱讀道路上的障礙,才能提高閱讀的速度、效率與準確性。

參考文獻

[1]端木義萬.談談外刊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端木義萬,鄭志恒,趙虹.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南京地區十所高校英語報刊媒介素養調查報告[J].山東外語教學,2012(5).

[3]李會民.批評話語分析法(第2版)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2012(1).

[4]van Dijk, T. A.News as Discourse.Hillsid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8.

作者簡介:

楊敏,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報刊選讀教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阳县| 介休市| 连江县| 同江市| 乌鲁木齐县| 南投市| 余干县| 赤水市| 海晏县| 屏东市| 左云县| 吉水县| 邵东县| 蕉岭县| 百色市| 措美县| 台江县| 大同县| 固安县| 伊川县| 珲春市| 新昌县| 龙江县| 天气| 玉溪市| 普安县| 老河口市| 南通市| 公主岭市| 宝鸡市| 长沙市| 台南县| 丹棱县| 乡宁县| 肇庆市| 东海县| 宝山区| 仁怀市| 乌审旗| 潼南县|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