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第四輯)
- 端木義萬 鄭志恒主編
- 8652字
- 2019-08-09 18:46:01
英語報刊課堂教學生態建設探析——以《21世紀英文報》公選課為例
華東理工大學 顏靜蘭
一、引言
全球化的一大特征是英語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和英語學習、使用者的迅速增加(高一虹,2013),各國的外語教學目標因而也在不斷修正和修訂。我國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外語教學要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目標體系,要加強外語學習學生對語言文化與交際的了解,提升學生的人文知識和語言綜合能力,拓寬國際視野和胸懷,鍛造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新生態,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堂教學新生態的建立依賴于師生的相互信任、共同努力以及和諧氣氛,還需要多種教學資源的投入與運用,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
在國外的中小學英語課上,教師經常會安排報刊閱讀課,讓學生了解報紙的特點和讀報刊的方法,以及通過閱讀報刊來提高培養閱讀策略和技巧。(Newman,2016)閱讀報刊是人們學習知識、接受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本文作者以《21世紀英文報》為主的報刊公選課程為例,探討了運用報刊載體,構建課堂教學新生態的可能性和效能性。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研究了報刊教學的效果。
二、課堂教學生態和英語報刊課程生態建設
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Archur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提出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這一學科術語,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主席托斯頓·胡森認為,這一教育新理念對發展跨學科研究、開拓教育科學新領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吳鼎福,1988)教育生態學是教育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教學課堂被看成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微觀生態系統,各類生態因子或生態主體如:教師、學生、教室在教學中相互作用,動態完成教學任務。
因而,課堂教學就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活動的基本的、重要的、動態的生態環境,有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和生態特征(范國睿,2000),是教育生態環境的核心區域,也是學生基礎性的實踐活動,是師生課堂交流活動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更是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重要生態空間。傳統狹義的、靜態不變的把課堂定位在教室的教育理念已受到詬病,人們認識到課程資源概念必須轉變,教室的物理屬性必須延伸,師生應共同構建有活力、有生機的課堂生態環境。
教室的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重要的因子之一是豐富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一般指的是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朱慕菊,2002)英文報刊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運用得當會對推動外語教學教改和提高學生綜合外語素質起到積極的作用。
報刊是最方便快捷傳播文化的媒介之一,而將報刊引入外語教學已不是先例。在地球村概念之下,英語報刊課在大面積教學中普及對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價值。報刊教材是能力型教材,運用得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現代英語,拓寬知識視野,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和觀念創新能力。(徐錫華,2009)在全球化語境下,報刊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全球化世界觀、提升學生跨文化傳播意識,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劉琛,2012)在英語報刊閱讀課程的教學生態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報刊資源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豐富性和師生互動的和諧性來打造促進學生為中心的陽光教學生態。
2.2.1教學資源多樣性
報刊是鮮活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將其作為教學內容和教材是課堂生態建設的重要因素。報刊作為課程教學資源的一大特點就是多樣性,不拘泥風格、題材、體裁,有新聞報道、有社論爭鳴、有書評影評、有人物采訪等。作為教材,“英語報刊具有四點顯著優勢:內容新穎、語言現代、資料豐富、詞語實用”(端木義萬,2015)。英語報刊的時效性、實用性、新穎性可為教師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能使學生時刻感受到世界最新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為他們的英語學習開辟了一個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馬玲玲,2008)英語報刊閱讀課實質上是將報刊視作文化的載體,學生通過接觸目的語的文化來了解用詞、造句、篇章習慣,熟悉西方文化,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和溝通的能力。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外語學習課堂已不僅僅局限于對目的語語法和詞匯等層面的學習。Dogana等人(2013)認為脫離了目的語文化的外語教學課堂是不完整的、不準確的,他們對來自不同國家的80名學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報刊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在英語交際、英語語言能力發展方面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而早前學者也對報刊教學進行了研究,如:Aiex(1988)在“The Newspaper 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Tool”一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運用報紙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Monda et al(1988)等在研究中發現新聞閱讀特點能激發廣大成年學習者尤其是學習苦難戶的學習熱情;Akdemir等人在交際法教學模式下探討了新聞報紙在外語口語教學中的可行性,認為報紙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口語教材,但鑒于其文體特殊性(如標題通常并非完整句子、省略助動詞等)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仍有必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新聞內容(Akdemir et al,2012)。這些都為通過英語報刊閱讀提高綜合能力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礎。
我們選用《21世紀英文報》作為主要課堂教學資源,是因為該報符合資源多樣性,其內容包羅萬象,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無所不有,該報利用了《中國日報》的信息優勢,向讀者提供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時事新聞,人物專訪和特稿等以介紹國際時事、文化知識以及指導英語學習為宗旨,是學習地道外語、提高英文閱讀水平的理想讀物。此外,《21世紀英文報》積極倡導傳媒教育的辦報理念,廣泛采用外電、外報、外刊的信息,主要版面有:國內外新聞(Buzz),每周焦點(Focus),觀點與論壇(Opinion/Forum),校園生活(Campus Life),娛樂集萃(Hotshots),文化??–ulture),新書、影視、健身等介紹(Vibe),提供了與學生文化背景相統一的材料,包括文化新聞、社會新聞等,在語言方面做了簡化、重組等處理(Akdemir et al,2012),內容集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圖文并茂,真正做到了資源的多樣性。在傳授英語語言的同時,還涵蓋了西方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當代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
2.2.2教學手段的豐富性
當代報刊不同于傳統報刊,和網絡新媒體緊密結合,新聞有音頻、報道有視頻、爭議有點評,多維出擊,信息量大,學生興趣大,專注強,易接受,也為教學手段的豐富性提供了支撐和服務。在報刊教學中我們做到三結合:報紙和新媒體運用相結、教師講解和學生互動討論相結合、課堂討論和課后復習相結合。其中新媒體和網絡的音頻、視頻等資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新穎手段。
2.2.2.1創建模式:明確報刊教學理念
我們在報刊教學中創建了“SPICN”教學模式:S:Student-centered(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學會讀英語報,促進學生自主學習;P:Interaction-oriented(以互動為主導)開展課堂互動,讓學生主動投入教與學的過程;I:Integrated-skills Focused(以英語綜合技能運用為主線)聽、說、讀、寫、譯技能融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C:Cultural-competence Based(以提高文化能力為基點);N:New-media Aided(以新媒體為輔助)。
該模式的關鍵點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落腳點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難點是互動的有效開展,操作點是新媒體的適當運用。如:在導讀兩會新聞材料的時候,播放了來自英國約克郡小伙自拍的解讀兩會視頻,他對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解讀和引用中國哲學思想的方式都十分地道,使學生對兩會有了清晰的了解,也熟悉了一些關于兩會的英語表述法,如:“two sessions”,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CPPCC)。
2.2.2.2課前準備:做好篇幅容量的精選與講析
課前的準備對課堂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教材的篩選、定量顯得尤為重要(Sanderson,1999)。學生課前表示希望課堂上講得多多益善,至少有10篇能細講。但是根據多年教學體會和經驗以及學生的反饋,10篇左右的篇幅過多,加上各類課堂活動,時間捉襟見肘。經過實踐與試驗后,挑選5個版面詳略有當地講解討論比較有效。
以2016年3月2號的《二十一世紀英文報》為例,在16個版面中,選取了新聞(Buzz)版面進行細講和討論。先對中央紀委巡視回馬槍和關于兩會、難民等新聞進行解讀、朗讀、翻譯后,對“Bag ban in question”中的觀點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積極發表看法。隨后對Vibe版中小金人獲獎者李奧納多的報道進行賞析。然后對校園版、文化版和娛樂版進行一一導讀。由于娛樂版有對學生喜歡的男神霍建華、胡歌、鄧超和女神阿黛爾等的報道與評論,學生對一些新詞學得興高采烈,如:bromance(男漫),nuanced performance(細膩的表演),soul-stirring rendition(蕩氣回腸的表演)。
2.2.2.3授課過程:討論引導與批判性思維解讀結合
在報刊授課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獲取大量信息,認識理解文化差異,欣賞新的影視作品。但是教師還需要對隱含在語篇文章背后的文化霸權現象進行批判性的解讀。(郭金秀,2013)學生在汲取文化信息同時,引導他們進行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thinking culturally”(Davis,2001)。了解到每種文化現象后面代表的文化含義。教師的角色在授課過程中至關重要,即需要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還要培養其批判性意識和表述。如:2016年2月17日的Buzz欄目推出了在北京的大學是否要搬遷的話題。教師用環境、高等教育、基礎設施等關鍵詞引導學生思考大學搬遷的優點與缺點,收到不錯的效果。
2.2.3教學互動的和諧性
現代外語教學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效能的積極學習活動過程,通過建設和營造和諧、溫馨的寬松學習環境生態來增強課堂教學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不少課堂教學生態化存在著教學互動有失真實、師生和諧有失平衡。現有的教育體制對課堂教學生態化的制約,課堂教學中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課堂生態結構和教學行為出現異化,互動難以進行,或者出現假互動、偽互動。報刊課試圖重構課堂教學師生關系,優化課堂教學行為,讓學生在良好課堂生態中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樂于討論、敢于發言,形成良性循環。
在報刊課程教學中,互動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最基礎性的實踐活動,無互動的單向教學課堂是不科學的,是一種不能使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異化課堂。在師生多元互動關系中集聚與生成的教學手段、方法、教學資源等可以激活和豐富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教與學的激情,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把教室打造成師生雙向和諧共生、互動雙贏的活力舞臺?;硬粌H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步驟。沒有互動的教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不會互動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不會互動的學生也不能真正學到東西。
生態課堂強調學生全程參與課堂學習,增強互動,決不能把學生排除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外。《21世紀英文報》導讀課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讓學生全程參加閱讀、朗讀、查找資料、討論發言、聽音頻資料、看視頻材料、辦校園英語報等。課堂上歡聲笑語不斷,朗朗讀書聲悅耳、個人發言犀利,課堂中的互動教學有效調動了學生自主參與知識建構的自覺性,師生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與共收。比如,在講到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的時候,物理系的同學主動進行講解,補充了教師傳授不足的知識。在影視介紹的時候,如:韓國電視劇《太陽的后裔》(“Descendants of the Sun”),看過的同學積極用英語介紹電視劇內容,學生問,學生答,還有別的學生更正,教師則在一旁鼓勵、鼓動,通過和諧的互動實現了有效的學習。知識的習得和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學習者的學習經驗中重現、重組、重構中才更有意義和價值,才會讓課堂煥發生機。
三、對《21世紀英文報》公選課效果的研究調查
本文作者已開設《21世紀英文報》公選課近二十年,學生選課積極,蹭課熱烈,反響超出意料。有的學生認為這個讀報課顛覆了他們對英語學習方法的認識,使他們獲得影響一生的英語學習動力。調查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該報內容充實且質量高,對大學生學習英語和開拓眼界大有裨益,是一份成功的面向學生的英文報紙。在讀報課的課堂,真正通過選課程序為學分修讀課的學生占50%,還有50%同學是自發來聽課的,也就是所謂的“蹭課”。我們對該課的效果做了一次調查研究。
研究調查選取本校147名(不包括蹭課的旁聽生)參加《21世紀英文報》導讀課程的1-2年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跟蹤調查。該課程屬于大面積公共選修課,一學期36教學課時。鑒于聽課學生大多來自非英語專業,我們選擇每周最新一期的《21世紀英文報》(大學版)作為教材。課堂模式的教學活動主要分為課前30分鐘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導讀新一期的報紙,借助音頻視頻、爭議性話題等展開討論和發言。
表1 上課學生的基本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低年級學生(大一、大二)占近92%,72.79%未參加全國性的英語等級考試,整體呈現出的英語水平應該是較為基礎的,能交流的詞匯量在3000-4000左右。
研究的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問卷、測試、訪談。第一部分為問卷,在學期初對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目的、期待等方面做一個初步的摸底調查;學期末再次對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學習效果等做一次期末調查。在第二部分的測試階段,主要在期末試卷抽樣調查了33位學生的英語作文情況,從側面對教師授課效果做檢驗。第三部分為訪談,隨機采訪了30位學生,讓他們談談對讀報課程的感受,自身的變化以及對課程安排、設置等方面的建議。
學期初和期末問卷在課堂上共發出147份,全部為有效問卷。
3.2.1學期初問卷
3.2.1.1學生對于英語報刊閱讀熱情都比較高
表2 學生對于英文報刊的態度


從表2中可以看出,盡管65.99%的學生并未訂閱過英語報刊,但他們中的70.07%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訂閱,只有8.16%學生認為完全沒必要訂閱。此外,在訂閱英文報刊的原因方面,學生表現出自主選擇性,不再僅僅依賴于老師的推薦或要求(12.25%),近60%的學生訂閱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英語水平。
3.2.1.2學生對于英語報刊閱讀方法、內容有偏好
表3 學生對于英語新聞的理解力

綜觀表3可以發現,學生對于英語新聞的閱讀方法大多停留在傳統的大意理解上的占76.87%,詳讀的占11.56%,因此他們在對待新聞內容詳略處理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問題,由此也不難看出他們在理解準確率方面表現平平,大多數(68.03%)停留在一般階段,較高準確率只有25%不到的學生。在談及理想的英語新聞閱讀方式時,學生們對復述主要內容(34.69%)、邊讀邊筆記(25.85%)以及泛讀(22.45%)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從側面也向教育者暗示了學生使用英語交際的意愿。
表4 學生對于英語新聞內容的偏好

表4展示了學生對于新聞內容的偏好,他們對于社會文化(34.15%)、娛樂(20.41%)、本周焦點(12.24%)以及校園(11.56%)比較感興趣,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需要有側重,這些方面也為課堂活動(討論、發言和辯論等)提供了素材。
表5 學生對于授課形式的要求

同時,大多數學生(91%左右)喜歡活潑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延伸手段,教師使用多媒體工具輔助教學,會讓教學內容更形象的同時也能讓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
3.2.1.3學期末問卷
在學期結束之際,研究小組又一次發放了問卷,針對147名學生在學習《21世紀英語報》導讀課程做了一次課堂效果調查。
表6 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的反饋

調查顯示,近60%的學生保持著良好的出勤率,只有少數(4.76%)學生缺勤次數較多(6次及以上缺勤沒有資格參加期終考試),他們中的29.25%已經將報刊閱讀視為習慣和興趣,近70%的學生表示這門課程實用性強,提高了自身英文水平。
表7 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方面的反饋

該課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力與跨文化理解力,如表7所示近91%的學生認為通過這門課或顯性或隱性地提高了自己的閱讀理解力,這也能積極地提升他們對于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力。此外,寫作(35.51%)、口語(28.57%)、聽力(20.95%)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了提高。
3.2.3學期初和學期末變化比較
3.2.2.1逐漸養成愛讀英文報的習慣
表8 學生讀報時間變化

通過一學期36個課時的學習,課堂生態得到了很好的構建,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形式不僅僅關注詞匯、語法部分,更加入了集體討論、小組討論、課前預習—課堂測驗—課后復習的模式,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因此可以從表8看到他們一學期的變化,“幾乎從不讀報”的學生由學期初的“29.25%”降至期末的“10.88%”,每周花費30分鐘以上時間讀報的學生大幅度提升,從學期初的25%左右提升到期末的45%左右,可以說,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對英語文化了解的欲望逐步形成。
3.2.2.2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提升
表9 學生對報刊閱讀的跨文化理解力

報刊文章的特點也內在地要求課堂教學中運用對話與思辨的教學方法。報刊文章貌似客觀公正,事實上語篇背后往往隱藏著寫作者的意識形態和話語霸權。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發言,引導學生與英美文化中的新聞話語進行對話,以思辨的眼光看待文化現象。從表9看出,學期初過半的學生希望通過英語報刊閱讀汲取英美文化,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72.11%的學生加深了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除了詞匯、資訊方面的提升,45.58%的學生認為更容易讀懂和了解文化背景了。
3.2.4期末作文測試
英語寫作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的結構、邏輯,更要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懂得一些表達方式,也是檢驗英語學習者學習情況的一個方面。因此,在學期初,我們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做了一次摸底調查,其中:認為自己寫作語言優美,行文流暢的僅占1.36%,掌握一般議論文寫作結構,但談不上美的占大多數(63.95%),馬馬虎虎能讀的為25.17%,沒有邏輯性不會寫作的占9.52%。
學期末,研究小組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抽樣調查,抽取147份中的33份,進行批改,評分標準制定如下:
表10 作文評分標準

基于上述評分標準,最終作文的批改情況如下表11所示:
表11 抽樣調查作文批改情況

從抽樣調查的33試卷來看,結果比較理想:合格率為96.97%,絕大多數學生掌握了英語寫作邏輯,為進一步的跨文化交際奠定了基礎,其中優秀率更是過半,達到57.58%,不合格率3.03%,較學期初9.52%(不會寫作)進步明顯。
3.2.5期末訪談
期末訪談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反饋英文報刊閱讀課的上課效果,反應自己在英語文化理解力得失的同時,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更好地開展英文報刊閱讀課程做好準備。
表12 學期初學生對于課程篇幅的期待

由表12學生在學期之初對于《21世紀英文報》導讀課程篇幅的期待可以看出,過半的學生(64.62%)認為135分鐘的上課時間講3-4個版面比較合適,19.05%的學生則覺得“越多越好”。事實上,《21世紀英文報》共16個版面,集合了近10個板塊,要在一堂課里面詳略有別地講完整份報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一個挑戰。因此,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討論活動中養成了預習的習慣。
訪談中不少學生表示通過一學期的讀報課,熱烈的課堂氣氛以及潛移默化的文化汲取使其養成了課外主動獲取各類文化媒介的習慣,如看報紙、讀英文原版小說、看外文原聲電影、找時間讀《21世紀英文報》、聽BBC、CNN和VOA、看美劇,更有不少同學表示下學期還會來旁聽。
四、結語
張紅玲(2007)指出:“外語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把報刊媒介引入英語教學,能夠將適應時代發展的各種信息有效傳遞給學生,滿足他們對于目的語文化的需求,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跨文化溝通力。
在構建報刊課堂生態中要注意解決三個問題:導讀與精讀問題,不要把報刊課變成精讀課,避免讀細讀死;講解與討論問題,一定要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積極發言;紙質報紙與網絡新媒體問題,以讀紙質報為主,結合網絡、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源的合理利用;量與質的問題,保證一定的量,完成幾個版面,結合一定的質,使學生能有收獲。
外文報刊教學是一個多邊緣有挑戰的課程,其教學有著較強的專業性、綜合性、實踐性、互動性,還受到國內外背景、文化語境、語言本質等影響,同時受制于教師和學生的主觀因素等影響。英語報刊課程教學的成敗和課堂生態的構建是由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處理好教學中的各種互動關系和生態構建因素,才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獲取語言技能、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端木義萬.英美報刊閱讀教程(第三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15.
[2]高一虹等.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郭金秀.后現代教育思維下的英語報刊閱讀教學重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5).
[5]劉琛.英語報刊閱讀——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馬玲玲.英語報刊閱讀選修課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4).
[7]吳鼎福.教育生態學謅議[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2).
[8]徐錫華.第七屆全國高校英語報刊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J].外語研究,2009(6).
[9]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0]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Aiex, N. K.Using Newspapers as Effective Teaching Tools[J].ERIC Digest,1988(10).
[12]Akdemir, A. S.Barin, M.,&Demiroz, H.Broadsheet, English:Teaching Speaking through Newspaper Articl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
[13]Davis, L.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4]Dogana, Y. Ashirimbetova, M.&Davis, B.Making Culture Happen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2013,6(10).
[15]Monda, L. E.Vail, C.O.&Koorland, M.A.Newspapers and LD Students[J].Journal of Reading,1988,31(7).
[16]Newman G. et al.The Perceived Effects of Flipped Teaching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J].The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Vol.16,No.1,2016.
[17]Sanderson, P. Using Newspapers in th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作者簡介:
顏靜蘭,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學、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