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域考古與藝術
  • 林梅村
  • 2960字
  • 2019-08-26 16:46:55

誰是吐魯番交河溝北大墓的主人?

1993—199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交河古城溝北一號臺地調查發掘了一批古代墓葬,今稱“交河溝北墓地”。該墓地最早的古墓是16號大墓的兩座陪葬墓(編號M16mh和M16mb),墓中隨葬直腹盆、三足缽、單耳弧形腹彩陶罐、雙耳灰陶罐等(圖3-7)。這個墓地年代最晚的墓葬是1號大墓陪葬墓(編號M01mj),墓中隨葬漢武帝五銖、骨匕、斜腹盆。[192]交河城這兩座大墓的隨葬品大同小異,與洋海3號墓地時代相近,三者皆屬于蘇貝希晚期文化。[193]從墓葬類型和隨葬品分析,洋海3號墓地的年代最早,約在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遷中亞之前。交河城16號大墓及陪葬墓次之,約在匈奴進駐大月氏故地之后。而交河城1號大墓及周邊陪葬墓時代最晚,屬于蘇貝希文化最晚階段,但是不晚于公元前108年姑師人從羅布泊西岸北遷吐魯番盆地。

3-7 交河溝北墓地16號墓及陪葬墓平面圖和隨葬品

交河溝北大墓及陪葬墓與吐魯番盆地土著文化——蘇貝希文化一脈相承。該文化始于公元前1000年,亡于公元前108年姑師人北遷吐魯番盆地。從時間和分布地域看,蘇貝希早期文化正是公元前176年以前稱雄西域的大月氏人文化,而蘇貝希晚期文化則為大月氏西遷之后留在故鄉的小月氏人文化。《漢書·西域傳上》記載:“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余萬,故強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span id="qcne2km" class="math-super">[194]交河溝北大墓附近分布有殉葬駱駝和馬的祭祀坑,生動說明墓主人是游牧人。總之,交河溝北大墓的主人并非時下認為的姑師王,而是未隨大月氏西遷的小月氏酋長。

《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約前138)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span id="xblbaig" class="math-super">[195]故知大月氏西遷時的君王的頭顱被匈奴人做成骷髏碗,而未在交河溝北建墓,那么交河溝北兩座大墓當為大月氏西遷后兩代小月氏王之墓。交河溝北墓地1號大墓的陪葬墓(編號M01mj)出土了武帝五銖錢,其年代不早于發行五銖錢的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不晚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吐魯番盆地小月氏酋長歸降漢朝。交河溝北16號大墓及陪葬墓出有兩件彩陶器,年代早于不見彩陶的1號大墓。若以30年一世計算,16號大墓約建于公元前146年(漢文帝中元四年)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小月氏人還在阿爾泰山北麓的巴澤雷克山谷營造了一座與交河溝北大墓相同的偏洞室墓,今稱“雅科奴爾5號墓”。據蘇聯考古學家吉謝列夫介紹:

還有一座巴澤雷克時期的墳墓也極有價值,這就是1939年格里亞茲諾夫在雅科奴爾草原(戈爾諾-阿爾泰州烏斯特-康區)發掘的5號墓。

這座雅科奴爾古冢與戈爾諾-阿爾泰的大多數古冢有顯著的區別。首先封土很大(直徑約25米),用泥土堆成而非石砌。內部結構也很特殊。例如在穴口地表有兩排用原木圍成的特別木架。墓穴也不同一般,其平面呈橢圓形,埋葬時泥土填到穴口。墓穴以上即原木架內鋪砌有幾重矮石墻。清理查明墓穴西壁有一洞室,內有整木鑿成的大棺一口,棺內葬一老婦人。雖然墓葬被盜,但仍可以斷定,這個老婦人的葬式是仰身直肢,頭向北。死者頭上有冠,上面縫有卷渦狀金葉。這些金飾物上的透雕,與諾顏烏拉氈毯的多彩貼花、漢代中國的某些玉片,以及威巴特恰阿塔斯(哈卡斯)所出透雕薄片相近。這里還出土一把角梳,上面也有類似的紋飾,這說明飾物是按照紋飾專門挑選的??上в捎谀乖岜槐I,無法較詳細地研究死者的服飾。除頭冠的飾物外,只保存有原先包住有棱大串珠的零星金葉,一件木質紐扣和一件刀身與刀柄連成一體的鐵刀。

墓中沒有葬馬,死者頭向北,墓穴作洞室結構,穴上砌有矮石墻,墓上堆以土——這一切表明,雅科奴爾5號冢同巴澤雷克時期阿爾泰的其他墳墓有明顯區別。所以,格里亞茲諾夫的推測是很有道理的。他在報告中寫道:“這里葬的是貴家女子,可能就是富有的游牧民族之妻,她是從遠方異族擄掠而來的,死后雖然葬在丈夫的墓地,但卻按其本族風俗下葬?!?span id="eudam4u" class="math-super">[196]

從洋海墓地發掘資料看,偏洞室墓是蘇貝希文化晚期才出現的墓葬形式,那么巴澤雷克偏洞室大墓當與洋海3號墓地和交河溝北墓地的年代相同,皆為漢代墓葬。如前所述,公元前1世紀,析羅漫山六千余戶小月氏遺民,曾經被匈奴右賢王遷往阿爾泰山的阿惡國,那么巴澤雷克偏洞室大墓的主人或為巴里坤草原遷往阿爾泰山的小月氏女酋長。

從洋海墓地隨葬品看,月氏人早就開始“男牧女織”的游牧生活。西漢中葉以前,吐魯番盆地一直是月氏人游牧的大草原,因此蘇貝希文化遺址或墓葬從未發現農具。洋海墓地出土的少量農作物或許從河西走廊或塔里木盆地交換而來。為了將中原農業文明傳入西域,漢朝與匈奴在吐魯番盆地頻繁交戰,史稱“五爭車師”。

元封三年(前108),漢將軍趙破奴及王恢率騎數萬克樓蘭,破姑師。不過,只有羅布泊東岸的樓蘭歸降了漢朝,羅布泊西岸的姑師投奔匈奴,大舉北遷吐魯番盆地,改稱“車師”。天漢三年(前99),漢武帝以匈奴降將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率樓蘭兵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救援,漢兵敗歸。征和四年(前89),漢武帝又派開陵侯率樓蘭等六國兵共攻車師,車師王降漢。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匈奴重新占領車師,派四千騎兵在當地屯田。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漢朝與烏孫聯兵東西兩路夾擊匈奴,車師屯田匈奴兵驚懼逃走,車師又屬漢。爾后,車師王與匈奴聯姻,漢朝再失車師。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漢侍郎鄭吉率兵攻占車師交河城,而匈奴再次派兵爭奪。地節三年(前67),鄭吉獲勝后派300戍卒在車師開辟屯田。匈奴人認為“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谷,必害人國,不可不爭也”[197],故派數千騎兵圍攻。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漢朝被迫放棄車師。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發生內亂,日逐王率眾降漢,車師亦歸屬漢朝。“五爭車師”之役實際上是漢朝為代表的農業文明與匈奴為代表的草原文明對西域的爭奪戰,最后以漢朝獲勝而告終。于是,吐魯番盆地開始進入農業開墾的新時代。[198]

然而,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一直延續到東漢時期,北匈奴呼衍王以白山(今新疆巴里坤山)為中心,試圖重新控制西域。[199]19世紀末,巴里坤縣松樹塘發現兩塊東漢碑銘:一塊為東漢永元五年(93)漢司馬任尚碑,另一塊為東漢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碑,皆為漢軍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所立紀功碑,也即東漢王朝與北匈奴激烈爭奪巴里坤草原的歷史見證。[200]

3-8 公元前2—前1世紀中亞民族遷徙示意圖

綜上所述,公元前2—前1世紀是中亞民族大遷徙的時代(圖3-8)。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遷導致西域諸國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烏孫西遷,匈奴則從蒙古高原進駐析羅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魯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魯番盆地的小月氏兩部落歸降漢朝,從吐魯番東遷酒泉,從而引發了中亞民族新一輪的大遷徙。在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戰中,姑師人從羅布泊西岸北遷吐魯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來分化為“車師前后王及山北六國”[201]。樓蘭人則于元鳳四年(前77)南下鄯善河(今車爾臣河)姑師故地,更名“鄯善”。[202]公元前176年,匈奴擊敗大月氏之時,西域只有二十六國。[203]公元前108年姑師人從羅布泊北遷吐魯番盆地后,與當地小月氏遺民融合,由一國發展出“車師前后王及山北六國”。東漢班固寫《漢書》時,西域諸國發展為三十六國,最后增至五十五國。[2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贵德县| 揭阳市| 乐清市| 大埔区| 长兴县| 朝阳市| 镇康县| 西林县| 元江| 和林格尔县| 潞城市| 腾冲县| 松溪县| 乐陵市| 凤庆县| 泸溪县| 莱州市| 绥化市| 米泉市| 揭阳市| 阿拉善盟| 毕节市| 阳山县| 潜山县| 阿瓦提县| 临桂县| 中宁县| 利津县| 桐柏县| 西青区| 桓台县| 巫溪县| 澄迈县| 柳江县| 景德镇市| 淅川县| 阳新县| 霍邱县| 晋城|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