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蘇貝希文化考古編年

據考古發現,大月氏故地及其周邊地區分布著四種不同類型的考古文化,分別為焉耆盆地的察吾乎溝文化、吐魯番盆地的蘇貝希文化、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文化、羅布泊西岸至麥德克城的姑師文化。分別來看,察吾乎溝文化傳承的是焉耆盆地早期青銅文化——新塔拉文化,創造者是講吐火羅語的印歐人,史稱“焉耆人”。蘇貝希文化傳承的是阿爾泰山早期青銅文化——切木爾切克文化,創造者是講吐火羅語的印歐人。焉不拉克文化傳承的是甘肅西部早期青銅文化——四壩文化,創造者是漢藏語系的羌人,史稱“南山羌”。姑師文化源于伊犁河流域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創造者是講吐火羅語的印歐人,史稱“姑師人”。我們認為,蘇貝希文化就是目前學界一直尋找的大月氏考古文化。

目前學界對蘇貝希文化的總體認識基于洋海墓地。這個墓地位于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村,共有三處相毗鄰的墓地,編為洋海1至3號墓地。近年,大月氏文化中心——析羅漫山考古不斷取得重要進展,蘭州灣子遺址、南灣古墓、黑溝梁古墓,尤其是巴里坤東黑溝遺址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大月氏考古文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盡管目前析羅漫山仍缺乏科學有序的資料,但是洋海古墓的科學發掘足以為析羅漫山考古學文化建立一個編年。

在洋海三個墓地中,1號墓地年代最早,位于整個洋海墓地的西部。該墓地共有墓葬1000余座,目前發掘了218座。墓型可分為橢圓形豎穴土坑墓、橢圓形豎穴土坑二層臺墓(圖3-2:1)、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長方形豎穴土坑二層臺墓四種。2號墓地年代晚于1號墓地,共有墓葬1500余座,目前發掘223座。墓型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圖3-2:2)。3號墓地年代最晚,共有墓葬500座,目前發掘80座,墓型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長方形豎穴偏洞室墓(圖3-2:3),后者與交河溝北墓地16號大墓一脈相承。

3-2 洋海1—3號墓地與交河溝北墓地16號大墓隨葬陶器

至于洋海墓地的年代,發掘者認為其延續使用長達1500年,時代約在公元前12世紀—2世紀。[170]韓建業注意到,1號墓地出土彩陶繪有商周青銅器的斜角云紋圖案。這種云紋圖案在二里崗上層文化時期已經在鄭州出現。[171]《易經·既濟·九三爻辭》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經·未濟·九四爻辭》記載:“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由此可知,殷王武丁在位時(約前13世紀),商王朝對活動于西北邊境的鬼方部落,發動了持續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并取得了勝利。[172]

洋海三處墓地古墓分布密集程度略有差別。其中1號墓地最為密集,2號次之,3號間距最大。由于大月氏西遷,導致吐魯番盆地人口驟然減少,這是2號墓地古墓少于1號的原因,那么1號墓地的年代似不晚于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遷。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兩位小月氏王歸降漢朝,所屬部落遷往酒泉,導致吐魯番人口再次驟然減少,這是3號墓地古墓分布更為稀疏的原因,那么該墓地年代似不晚于公元前108年小月氏兩部落從吐魯番東遷酒泉。從考古簡報看,洋海3號墓地未見五銖錢、銅鏡、漆器、絲綢殘片等西漢文物,年代早于交河溝北墓地1號大墓(M01)及其陪葬墓,那么洋海3號墓地年代約在公元前2世紀末,而非發掘者推測的公元2世紀。

洋海1號墓地與198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巴里坤發掘的蘭州灣子大型石室遺址的年代大致相同。這個石室用巨型鵝卵石壘砌而成,當地人稱“邵家鄂博遺址”。該遺址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殘墻高近2米,厚達3米,近底部呈坡狀,分隔為前后室。主室居南,占地100平方米,底部有柱洞,洞內殘存木柱殘段。北部有附室,南北并列,有門道彼此聯通,由附室向東開門。建筑用材選自山前遍布的巨型卵石,石屋內側壁平整。該遺址先后三次使用,最后一次毀于大火。該遺址出土了青銅鍑、環首小刀、雙耳鼓腹紅陶罐、陶銼、馬、羊、鹿骨骼以及炭化小麥粒等文化遺物。[173]2002年7月,西北大學與哈密文管會再次調查蘭州灣子一帶的古遺址,共發現11組100余座石構建筑遺跡、古墓200余座,以及巖畫1000余幅。[174]

蘇貝希文化的青銅器具有顯著的文化與年代特征。洋海1號墓地的單乳突環首刀(圖3-3:3~5),與南西伯利亞卡拉蘇克文化環首刀一脈相承,并與安陽殷墟婦好墓的鹿首刀(圖3-3:9)和哈密市花園鄉采集的鹿首刀(圖3-3:6)風格相似,年代約在商代晚期。[175]蘭州灣子遺址的單乳突環首刀(圖3-3:2),與北京延慶縣軍都山M86的同類型環首刀相同,年代約在春秋早期。

眾所周知,歐亞草原游牧人的冶金術以鍛造為主,他們鑄造青銅容器受中國青銅文化的影響,一個突出的實例就是青銅鍑在歐亞大陸的起源與傳播。[176]歐亞大陸最早的青銅鍑是在陜西岐山王家村(圖3-3:8)、北京延慶區西撥子村和綏遠(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發現的,年代在西周晚期。新疆最早的青銅鍑是在蘭州灣子遺址采集的,比王家村、西撥子和綏遠青銅鍑年代稍早,年代約公元前1200年(圖3-3:1)。新疆奇臺采集的青銅鍑年代稍晚,約在春秋時期。[177]有學者進而指出,蘭州灣子遺址和奇臺的青銅鍑“可能屬于先月氏人和月氏人文化”。[178]那么,早在商代晚期,巴里坤草原的古代游牧人便與中原進行文化交流,在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下,他們在春秋時期開始用鑄造技術制作青銅鍑。

3-3 巴里坤蘭州灣子遺址出土青銅鍑、環首刀與洋海1號墓地出土環首刀

200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共同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巴里坤東黑溝(石人溝)的發掘,為我們探討大月氏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次巴里坤考古共發掘9座墓葬,均為圓形石封堆豎穴土坑墓,小型墓用石葬具,中型墓用木葬具,隨葬品大多屬于蘇貝希文化。唯有15號墓比較特殊,采用蘇貝希文化最古老的墓葬形式——橢圓形豎穴土坑(圖3-4上),與洋海1號墓地橢圓形豎穴土坑墓基本相同。這座古墓的尸骨和隨葬品后來被人遷走,遷葬時在墓上挖坑用人牲進行祭祀(圖3-4下)。從祭祀坑出土的焉不拉克陶器看,這個可憐的人牲是焉不拉克人。[179]

巴里坤草原究竟屬于蘇貝希文化分布區,還是焉不拉克文化分布區,目前學界尚存爭議。有學者將哈密盆地和巴里坤草原歸類為同一個考古文化區,認為屬于焉不拉克文化。[180]然而,巴里坤東黑溝考古新發現說明,早在洋海1號墓地時代,蘇貝希人就占據了巴里坤草原,并用焉不拉克人牲祭祖。兩者顯然不屬于同一文化。

3-4 巴里坤東黑溝15號墓與人牲祭祀坑平面圖及出土遺物

2003年4月至10月,新疆文物考古所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奇仁托海發掘了一批石堆石圈墓(圖3-5右)。該墓地距離鄉政府70余公里,發掘簡報將其年代定在公元前5世紀前后。[181]奇仁托海墓地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第一,該墓地中的墓葬大多隨葬鐵器,如M5、M8、M47、M79、M129、M135、M6、M130、M152、M62、M29、M116、M139出土殘鐵器,可惜大多銹蝕,基本以小鐵刀為主,與羊骨同出。其中,M116出土一件大型鐵器——長鐵刀,正鋒、直背、弧刃,柄部稍殘缺。長鐵刀殘長75.8厘米、最大寬3.2厘米,扁徑長約7.9厘米、寬約1.6厘米、格最大寬約8.7厘米。這個現象與洋海3號墓地大量隨葬鐵器相同。[182]第二,該墓地隨葬典型的蘇貝希文化彩陶器,墓主人當系大月氏人,那么奇仁托海墓地的年代絕非發掘者推斷的公元前5世紀前后,而是大月氏遷居伊犁河時期,也即公元前176—前130年。

1939年,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附近的塔爾格里河谷發現一座公元前2世紀游牧人古墓。研究者認為是烏孫墓,[183]而墓主人則被認為是一位富有的女薩滿師。[184]這座游牧人古墓出土了300多件黃金藝術品,其一為紅綠寶石鑲嵌的鏤雕黃金牌飾(圖3-5左)。孫機先生認為:“其構圖和題材全系漢式,但是缺少內地同類作品所具有的夭矯騰踔之氣勢,似為當地的月支或康居工匠的模擬之作。”[185]我們注意到,這座游牧人古墓出土了三件蘇貝希文化晚期特征的彩陶杯(圖3-5左),與伊犁河蘇貝希古墓出土彩陶相同,年代當在公元前130年大月氏東遷中亞之后不久。

3-5 哈薩克斯坦公元前2世紀游牧人古墓與伊犁河奇仁托海古墓出土物

張騫第一次西使中亞,恰逢大月氏女王當政。《漢書·張騫傳》記載:“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譯道,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186]無獨有偶,1979年,阿富汗西北邊境西巴爾甘發掘的六座大月氏王墓中,只有一座是男性墓,其余皆為女性墓。[187]我們認為,南哈薩克斯坦大月氏墓的女主人恐非烏孫女薩滿師,而是大月氏女王。

自古以來,大月氏人就以女性為王。《穆天子傳》卷二載:“天子已飲而行,遂宿于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國隆之葬,以詔后世。……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188]《穆天子傳》卷三記載:“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玄圭白璧,以見西王母。……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189]這個故事講述穆天子在昆侖山瑤池(今新疆巴里坤湖)宴請西王母。我們懷疑,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原型源于大月氏女王當政,那么巴里坤草原大型石構建筑或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石室”。[190]

200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考古隊,在巴里坤東黑溝遺址聯合發掘了一處漢代遺跡。該遺址上層堆積(GT1上部堆積)出土單耳直壁杯、斜腹盆、腹耳繩紋陶器(圖3-6下)。巴里坤縣卡爾桑遺址、南灣古墓以前發現過類似的繩紋陶片,與內蒙古涼城縣匈奴墓出土的繩紋陶器(圖3-6上)相似,只是匈奴繩紋陶罐無腹耳。[191]由此推測,蘇貝希晚期繩紋腹耳陶罐或為匈奴統治西域時期小月氏遺物。

3-6 繩紋陶器,分別為內蒙古涼城匈奴墓與巴里坤東黑溝遺址出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枞阳县| 汉源县| 武义县| 炎陵县| 章丘市| 永城市| 沈丘县| 崇明县| 高陵县| 湟中县| 新津县| 灵台县| 永丰县| 贵阳市| 黎城县| 万宁市| 屯门区| 汨罗市| 和顺县| 台山市| 台江县| 迭部县| 独山县| 安塞县| 卢龙县| 宕昌县| 宁陕县| 蒙自县| 连云港市| 昌邑市| 沅江市| 清苑县| 岑巩县| 东丽区| 武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错那县| 九寨沟县| 多伦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