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明代的衛所制度

已故著名明清史專家顧誠對明政府的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明帝國的整個版圖是分別由行政系統的布政司(直隸府州)—府(州)—縣(州)和軍事系統的都指揮使司(行部司、直隸衛)—衛(直屬都司的守御千戶所)—千戶所所管轄的,構成“有司、軍衛”兩種不同性質的地理單位,督察院及其派出的巡按御史和提刑按察司則負責對行政、軍事兩大系統實行監督。[27]

顧誠的研究超越前人的最重要一點,是明確指出了明代并行著管理疆域的兩個獨立系統,即行政系統和軍事系統。明代的行政系統沿襲了以前朝代的行政單位設置,最高級是中央政府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其下是省一級的布政司衙門,再其下是府和直隸布政司的州(俗稱“直隸州”),最底下是縣和府屬州(俗稱“散州”)。

但明代軍事系統的設置就有了自己獨特的特點,也可說是歷朝歷代所沒有的,這就是衛所制度。“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28]。這句話是說明代憑借武力取得天下,馬上改革元代的舊制,從京師到地方,都設立衛所。那么,衛所又是如何設置的呢?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率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十有二為百戶所,所設總旗二,小旗十,大小連比以成軍。其取兵,有從征,有歸附,有謫發。從征者,諸將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歸附,則勝國及僭偽諸降卒;謫發,以罪遷為兵者。其軍皆世籍。”[29]衛所都設立在“要害地”,衛的編制為5600人,屬都司或行都司管轄;衛領5個左右的千戶所(也有多達7個或10個的),還有直屬都司的千戶所,千戶所的編制為1200人;千戶所領10個百戶所,編制為112人,所下面設總旗、小旗,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都司、行都司屬五軍都督府統領,五軍都督府是指前、后、左、右、中等5個都督府,皆設在北京城內。都司、行都司的首腦稱都指揮使,與各省的布政史、提刑按察使并稱三司,同為封疆大吏。

明代的衛所并不是設立于行政系統的州縣轄區之內、類似于近代兵營的軍事組織,而是與行政系統的州縣并存的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與當代中國生產建設兵團的性質相仿。明初建立衛所時,往往是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邊遠或內地空閑地區劃出一塊地方設立某某衛、所。衛、所有的與州、府、縣同城分治,但相當數量的衛所是在自己管轄的地面上擇地另筑城堡,稱為“衛城”“所城”“堡”。

對于邊遠或內地空閑地區劃出一塊地方設立的衛、所來說,都要掌管一塊類似府、州、縣管轄的地盤,成為一個明顯的地理單位,說這樣的衛所是一個明顯的地理單位很容易理解。比如,今河北省張家口地區,“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領三縣二州。本朝洪武四年,州縣俱廢。二十六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在宣府,領衛十五、守御千戶所三、堡五,隸口北道”[30]。也就是說,明代張家口地區根本沒有行政系統的設置,以純軍事系統的萬全都指揮使司行使管轄權。

即使是與州、府、縣同城分治的衛所,它們也有一塊不屬府、州、縣管轄的屯田,只是因為占地較小,容易被認為是府、州、縣管轄的地方,但嚴格地講,也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位。比如,今河北省正定縣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真定府,府治在真定城內;明洪武三年(1370年),設真定衛,衛治亦在真定城內[31],屬于府、衛同城分治的情形。但是,真定衛有自己的實土,而不是真定府管轄內的一個兵營。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后,京師里面設立了幾十個衛所,它們確實沒有自己的地盤,只是屯兵的所在,但這是京師的特殊情形,不能與遍布全國的其他衛所混為一談。

衛所軍戶實行嚴格的世襲制度,“其軍皆世籍”。明朝繼承前朝“以籍定役”和“役皆永充”的思想,分戶列等以定差役。戶籍不同,隸屬關系有別。民籍隸屬戶部等行政系統,衛籍隸屬都督府等軍事系統,軍民互不統屬。軍戶世襲,衛所軍的身份一旦確立,除非特別規定,世代為軍。衛所軍戶以旗軍家庭為服役單位,一戶出一正軍,軍家其余男性為軍余,屬正軍的預備人員,一旦正軍亡故或年老、逃亡等項開除之后,余丁替役。如果衛所旗軍因故沒有成丁應替入役,則需要到其所對應的州縣軍戶(即原籍軍戶)去“清勾”成丁應役。

“清勾”是指在出現軍、旗逃亡、死絕時從原籍軍戶下按親疏次序勾補,據顧誠研究,這只是為保持軍額的一種補充措施。他指出,明太祖在確立衛所制度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立足點,即衛所自身的延綿體制。這種延綿體制體現在兩個方面:(1)在衛所的軍官和旗、軍都要把妻、子等家屬遷來合聚,即以家庭為單位;(2)劃出一定地區歸衛所管轄,其中按各地不同情況撥給畝數不等的屯田、馬場、桑棗園或菜果園。[32]這兩項措施為保證衛所軍人的自然繁衍承襲提供了條件。開國之初,兵戈未息,衛所主要由軍官率領的旗軍(即正軍)組成。等到衛所創建就緒,屯田所獲自食有余時,就要通過一定的申報程序由旗軍的原籍州縣把他們的妻子等親屬送到衛所。

衛所制度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是屯田制度。衛所屯田在明代是一項普遍制度,由于各地人口密度不同,荒閑土地的多少不一以及水田和旱地需要的勞動力不同,撥給衛所屯種的田地數也不一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命天下衛所軍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種,十之三城守,務盡力開墾,以足軍食”[33]。這便是后人廣為引征的“屯七守三”的則例。實際上,這僅僅是原則性規定,隨時變更的例子不勝枚舉,內地衛所防御事務較輕,則屯七守三,邊地衛所防守較重,則有屯三戍七,或屯四戍六之別。比例雖定,各地執行起來又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是抽調十分之三的人專職戍守,有的則是每一軍戶有十分之三的時間用來戍守。屯田制度對于衛所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它是解決軍餉供給的一種重要方法,盡管即便在屯田最為發達的永樂年間,軍隊都沒有實現完全自給自足,但永樂初屯田籽粒數幾乎與戶部年收入大體持平,可見屯糧的重大意義。第二,明初軍屯是與衛所設置相配而行的,衛所對轄區內屯田和軍戶的管理,實際上起到經營疆域的職能。[34]

接下來,我們要考察衛所制度對于城市興起的影響。衛所的設立盡管是出于軍事防御目的,但由于衛所集中了大量的軍人及其家屬,必定要發展出與軍事防御設施相配套的生活設施和商業設施,這些生活設施和商業設施就構成了城市興起的必要條件。再則,既然衛所官員(指揮使、千戶、百戶以及他們的副職)和旗(總旗、小旗)、軍是以家庭形式世代居住于衛所的,他們的后代人口就必然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衛、所官員的家稱為官戶,旗、軍的家稱為軍家。衛所官軍生育了兩名以上的兒子,官的長子稱為應襲舍人,次子以下稱舍余;軍的長子稱軍牙,次子以下稱軍余。中國自古以來喜歡“多男子”,必然導致居住于衛所的祖軍后裔數量越來越多,超過正軍很多倍。明中期以后,正軍缺額很多,而衛籍人口卻多得很,從事各行各業的都有,衛所轄地的行業也越來越齊全。人口的增加、行業的興盛,這些都給城市的興起創造了條件。雖然有些衛所后來由于不同原因被撤銷或遷址,但還有很多衛所轄地逐漸變得繁華起來,最終發展成為地區中心城市。

明中期以后,衛所的行政化趨勢有所加強,但衛所制度在清代仍存在了八十多年的時間,直到清雍正年間才徹底廢除。清代裁撤衛所的途徑,一是在人口稠密、州縣行政機構密集的地區,一般是將衛所轄地并入附近州縣;一是在原來不設州縣、衛所轄區較大的地方,直接將衛所改為州縣。[35]第二種途徑的最好實例是天津衛的裁撤,天津衛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又升為天津府,同時把梁城千戶所改為寧河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桐庐县| 军事| 岗巴县| 林西县| 酉阳| 怀宁县| 建平县| 黑山县| 文山县| 长丰县| 凌海市| 乌鲁木齐县| 响水县| 望谟县| 汾阳市| 新田县| 淳安县| 临夏市| 衡南县| 青铜峡市| 沙坪坝区| 裕民县| 石首市| 峨山| 上虞市| 永德县| 布尔津县| 南和县| 平湖市| 隆子县| 南宫市| 安福县| 西华县| 岑巩县| 永善县| 金乡县| 新蔡县| 莒南县| 临西县| 西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