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 彭秀良 魏占杰
- 5237字
- 2019-08-16 17:46:59
北京成為帝都
北京曾有過薊、幽州、析津等名字,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遼代以之為陪都,名南京,又名燕京;金代正式在此建都,稱為金中都,但這都是北中國的政治中心。元朝亦在此建都,名大都,北京開始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從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寫起,而不再往前追溯了呢?
這是因為只有從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始,北京才正式確定了京師的地位,也才真正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并帶動了周邊城市群的興起。元代以大都為都城,存在的時間較短。元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忽必烈定大都為元朝的都城,但直到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宮闕才建造告竣,忽必烈才始御正殿。等遷舊城居民住居京城,已在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間。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這期間,大都作為元朝的都城僅僅一百年,而大都完全建成為城市尚只有八十年的時間。如此短暫的時間,很難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
元朝還有一個上都,位置在內蒙古草原的南緣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二十千米閃電河北岸)。每年夏天,皇帝都要到上都處理政務,上都也就成為元帝國的另一個政治中心,這就在無形中減弱了大都的地位。終元一代,兩個政治中心并存的狀況一直存在,盡管上都的地位遠沒有大都重要。有這些因素的影響,大都未能帶動周邊城市的規?;d起。因而,我們將京津冀城市群興起的原始起點定在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這個時間節點上,應該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明成祖朱棣為什么要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呢?這需要從當時的政治環境說起。
以北京史研究知名的歷史學者王玲曾指出,歷史的都城應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它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二,它應處于能夠號令全國,控制全局的樞紐位置,必須有十分便利的交通;第三,在軍事上應有險可恃,有比較有利的地理形勢;第四,要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即全國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政治要求、經濟發展、民族斗爭情況等。[11]但是,北京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上述四個條件,比如說,它的地理位置偏北,經濟上也遠不能滿足自給的要求。
然而,北京也有自身的優勢,它三面環山,南向平原,關隘險要,高山聳立,攻守有據,具有軍事防御上的天然條件;從交通條件上看,它是由中原與西北草原和東北地區相溝通的樞紐之地,從隋朝直到元朝屢次開鑿的大運河,又給南北貨物流通創造了后發優勢。雖然有著如此多樣的有利條件,北京被選定為帝都,卻主要還是社會歷史條件所造成的。
一、明成祖朱棣的個人感情因素占據了上風
明太祖朱元璋奪取天下后,選定的都城是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稱為京師。為了確保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明太祖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具體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宗室25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皇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就在北平(明太祖滅元后改大都為北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崩,以皇太孫朱允炆承繼帝位,是為建文帝。
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戰爭持續了三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下帝都應天,建文帝不知所蹤。燕王朱棣隨即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改元永樂。這段歷史被稱為“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的一個大事件。明成祖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燕王的,此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他以北平為基地節制沿邊諸軍,實力大張。北平實為他的大本營,發動“靖難之役”也是從北平出發的,北平或可說是“龍興之地”。因而,明成祖對北平的感情非同一般,即帝位后馬上將北平升格為北京,并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以象征成祖的統治乃順應天命。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北京城的營建也接近完成,明成祖便決定遷都北京。他在遷都北京的詔書中說:
你看,他給出的理由多么充分,其重點在于“天意之所屬”,強調遷都北京是順從天意的安排。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改京師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有明一代,除去短暫幾十年的時間以外,北京一直作為中國的首都發揮著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但明代的京師并非單指北京城,也是對畿輔地區的稱謂,也叫北直隸,以與南京所在的南直隸相對應。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指出:明成祖遷都北京有很強的個人因素在內,“這里是其個人權威最先確立的地方”[13]。對中國邊疆史素有研究的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巴菲爾德對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個人因素也有過精辟的分析:“作為一位軍事家,永樂帝知道他無法從一個南部的都城去有效攻擊快速運動的游牧力量。對于這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來說,北京成了一座執行擾亂游牧力量的長期政策的完美堡壘?!?span id="o1yl9fr" class="math-super">[14]
明成祖遷都北京還有一個意圖,就是將明太祖分封在北方邊地的其他五位藩王遷往內地。與他同被封為邊地藩王的還有谷王,封地在宣府(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寧王,封地在大寧(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遼王,封地在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韓王,封地在開原(今遼寧省開原市老城區);沈王,封地在沈陽(今遼寧省沈陽市)。著名明清史專家孟森評論說:“成祖以燕藩起兵,以后唯恐強藩在邊,兵力難制,盡徙五王于內地,以北平為京師而己填之?!?span id="jp9mnl2" class="math-super">[15]這一做法盡管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削弱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為滿族政權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二、退往塞外的蒙古族人仍然威脅著明帝國的邊境地區,這也是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現實考量
明軍攻入大都,元帝國覆亡,但逃到應昌(今內蒙古自治區達來諾爾附近)的蒙古貴族還時刻想奪回北平,與明政權抗衡。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逐漸看出,如果以北平為首都,把北平作為最高統帥部的駐地,就可以更及時地掌握情況的變化,更及時地部署和調配軍事力量。所以說,明成祖遷都北京也有抵御外敵入侵的現實考量。
從歷史上看,自南北朝(420—589年)以降,中國中央政府的主要外敵轉移為在東北的蒙古族與滿族。因此,從國防的需要考慮,由唐代開始,一直在北京駐有重兵。在這里設立國都,可對駐軍加以有效的管轄,以及降低分別供給國都與駐屯大軍的成本。連接江南與大都的大運河,亦提供了糧食供應的便利。[16]
從地理形勢上看,由中國東北和蒙古草原進入北京平原主要經過三個山口。它們是南部的南口、北部的古北口和東部的山海關。因此,由華北進入中國這兩個邊區,北京便成為節點。自此,可以穿越西部和北部的山區。相反,由這兩個邊區經北京亦可進入華北,即中原,甚或南下南中國。因此當中國的經濟重心東及南移時,北京在戰略上不但更加重要,而其地理形勢以及對這些關鍵通道之控制,更使它在外敵來自這兩個邊區時,成為全國的軍事核心。[17]當然,明代北京城防御的主要對象是來自西北草原的蒙古人,后期才有東北邊患的出現。
三、明太祖曾有建都北平的打算,明成祖遷都北京也是繼承太祖先志
前引明成祖遷都北京的詔書中,有“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的詞句,意思是說繼承太祖的先志。明太祖究竟有沒有建都北平的打算呢?已有研究者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洪武初,明政府就曾經有過建都北平的打算。但是,由于北方在元末遭受了很大破壞,地曠人稀,經濟凋殘;運河也未及時修復,江南的糧食和物資無法大量北運,只得把首都建在南京?!?span id="gbomigv" class="math-super">[18]“洪武”是明太祖的年號。既然洪武初年就有建都北平的打算,明成祖遷都北京就有了道義上的依據。
我們考察過影響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各種因素,下一步就要分析北京成為帝都對周邊城市發展的影響了。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我們的敘述先從經濟方面開始,最后再看軍事方面的影響。
經歷了元朝末年的連年征戰之后,北京的人口一度銳減。明成祖即位后,為充實北京人口,下令“發流罪墾北京田”。明永樂元年(1403年),“令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四川、廣東、陜西、河南及直隸蘇、松、常、鎮、揚州、淮安、廬州、太平、寧國、安慶、徽州等府無田糧并有田糧不及五石殷實大戶,充北京富戶。附順天府籍,優免差役五年”。永樂二年,又“徙山西太原、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19]。經過不斷的努力,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時,“京師居民,不下數十百萬”[20]。
京師居民而外,北京城還駐有大量的軍隊。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族人,明政府在北方沿邊一線設立了九個軍事要塞,即所謂“九邊”?!熬胚叀笔侵鸩桨l展起來的。開始只建立了四個鎮(“鎮”是軍事據點的名稱),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跟著又增加了三個鎮:寧夏、甘肅、薊州。以后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鎮。每一個軍事中心都有很多軍隊。

明代九邊圖[21]
這些居民和軍隊吃什么呢?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的,必須要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通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通過運河北上。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這種運輸方法,當時叫作漕運。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政府專門建立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運河沿線也因此產生了一些城市。
另外,北京城里還有數量不菲的達官貴人,他們還要消耗大量的奢侈品,普通居民也會需要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這些東西的數量也是不小的。根據劉若愚的回憶,從明嘉靖到天啟年間(1521—1627年),每年客商販賣到寶和等皇店(皇店是指皇室開設的店鋪)的貨物,皮貨中貂皮約1萬張,狐皮約6萬張,雜皮約3萬張。布類中,平機布約80萬疋,粗布約40萬疋,夏布約20萬疋,串布10萬筒。油類中,定油、河油約4.5萬簍,荊油約3.5萬簍,草油約2000簍,四直河油5000簍。此外,棉花約6000包,燒酒約4萬簍(京師自燒者,不在此數),芝麻4萬石,南絲約500馱,榆皮(供各香鋪做香之用)約3000馱,北絲約3萬斤,江米約3.5萬石,瓜子約1萬石,腌肉約200車,紹興茶1萬箱,松蘿茶約2000馱,玉約5000斤,豬50萬口,羊約30萬只,馬、牛、驢還不計在內。[22]如此大數量的貨物,必定需要相匹配的運輸力量,這也會拉動京畿地區城鎮的發展。
城市生活缺少不了手工業。明初,把匠戶分成輪班、坐班兩種。匠戶們除去定期為皇家服務以外,還可以自由從事一些小手藝謀取營生,這一舉措促進了城市手工業的發展。
明成祖遷都北京,規定要有18萬戶輪班匠定期分批來北京服役,每隔三年或四年為一輪,每戶出工匠一人,估計每年來京的工匠有4.5萬人之多,每季有1.1萬余人。此外,還有2.7萬戶住坐匠從南京搬來,這些人以后就附籍大興、宛平兩縣,長期留住北京了。[23]全國各地的工匠來到北京,把全國各種各樣的手工業技術也帶到了北京,北京的手工工場和作坊遍布城內外。
北京城發達的手工業和匠戶制度,不僅繁榮了北京經濟,而且還產生了擴散效應。有些匠戶搬到城郊或附近城鎮從業,帶動了周邊地區手工業的發展,間接推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以保定“三寶”之一的鐵球(另兩寶是面醬和春不老)來說,它起源于元代,本是實心鐵球。明代,有一位宮廷巧匠把實心球改裝成有音響的空心球,拿在手中旋轉,不僅可以活動經絡,還會發出悅耳的聲音,于是轟動宮室,皇帝便命他做鐵球供宮內玩耍。后來,這位匠人告老還鄉,落籍保定南郊西馬池村,仍以造鐵球為生,數年間生意大盛,保定鐵球風靡全國。慢慢地,制造鐵球的鐵匠鋪在保定多了起來,成為一種特色產業。[24]
有明一代,蒙古族人勢力一直很強大,北京直接處于戰爭前沿,蒙古軍隊兵臨城下的事經常發生。為了確保京師的安全,除了設立“九邊”以外,在北京的周邊又筑起一道堅強的防御體系,這就是大量衛所的設立。這樣一來,在北京原有城市圈的外圍,便又興起一批新的重要軍鎮,其中有一些后來發展成為京津冀地區的重要城市。關于明代設立衛所的情況,下一節專門進行討論。
北京城頻繁的戰事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這就是都城的文化中心作用經常遭到破壞。自隋唐以來,北京就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成為國都后文化上的優勢地位更加突出。但是,由于明代北京經常受到攻擊,文化發展的連續性遭到破壞,這就要求在周圍城市中有一個文人的退避之所。
南距北京140千米的保定,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很適宜扮演這樣的角色。“保定雖也是一個重要軍事城市,但不像北京那樣首當其沖受到北方民族的干擾?!?span id="mruhca8" class="math-super">[25]明代,保定建有兩座書院。明嘉靖十年(1531年),保定知府徐嵩創辦了二程書院,當時舉行過祭孔祀典之后,更名為“金臺書院”(因保定府又稱“金臺郡”)。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另一位保定知府王國楨創建了上谷書院(保定古時曾隸上谷郡)。[26]書院不同于官辦的府學、縣學,帶有明顯的民間色彩,要延宿儒,集眾生。因而,書院會聚集一批飽學之士,講學兼著述。保定扮演文人退避之所這一角色,對于后來的城市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