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中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
[生]這些年,“研究性學習”提得很響。我們進大學前,也曾想象大學里的學習會與中學不同,不會那樣死板、生硬,老師一味填鴨,學生被動地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可沒想到,大學四年,簡直就是中學后,沒什么兩樣。每門課、每節(jié)課還都是老師只有嘴巴,學生只有耳朵。有個別的老師也曾經提起過不但要給學生“魚”,也要給“漁”??墒裁词峭庹Z學習中的“漁”,我到現(xiàn)在也弄不明白。再就是,臨近畢業(yè)了,要我們寫學術論文,說這是研究工作??蓻]有長期的能力培養(yǎng),沒有扎實的實踐鍛煉,說寫就寫,研究工作能這樣做嗎?總之,上了這幾年大學,我覺得根本沒嘗到什么“研究性學習”的味道。
[師]大學里,外語專業(yè)的研究性學習的確很少,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在大學里學外語,雖然學習機構是高等學府,但學習內容卻是低水平的。我們所學習的英語課本內容,其語言表達的難度或水平只相當于英美本國十一二歲小孩子讀的東西。所以說,我們高校英語專業(yè),是“走進大學課堂,學習小學內容”。簡單的語言學習決定了其研究內涵不會有多少。你知道文學院的學生怎樣搞研究、搞創(chuàng)新嗎?
[生]主要是寫東西,搞創(chuàng)作吧。
[師]那你學英語的目的是想將來用英語寫東西,搞創(chuàng)作嗎?
[生]那可能性不大吧?
[師]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學習英語者將來不可能像林語堂、胡適那樣能用英語寫東西,就是想寫,這樣的環(huán)境和機會也極少。這種情況下,基礎階段的外語學習中,語言形式是我們的主要學習對象,而語言形式的學習,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簡單的模仿性學習。思想已經有現(xiàn)成的了,要看人家英美人如何表達,再將人家的表達“據為己有”,這是典型的“拿來主義”。這種特殊的模仿性學習不允許我們創(chuàng)新,一創(chuàng)新就不地道,甚至錯了。這是外語專業(yè)缺乏研究、創(chuàng)新的第二個原因。
[生]那我平時自己讀英語文章,查詞典和參考書,思考單詞和句子的意義,分析文章的結構和人物,搞明白文章表達的宗旨,這是搞研究嗎?
[師]當然是。但是,思考、分析、弄明白,這都只是研究的過程,最終要落實在筆頭上,也就是寫出來。只思考不寫作,研究工作就無法體現(xiàn)出來。漢語專業(yè)的學生研究完一篇小說,要落實在筆頭上,他會寫出什么來呢?
[生]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吧,比如文學評論或論文。
[師]而你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研究完一篇英語小說,會寫出什么來呢?
[生]我能寫什么呢?沒想過。
[師]最有可能的是將它翻譯出來,翻譯過程本身就是對語言的一種研究方式。當然,你也可以寫評論性文章,但一般不可能是英語的,用英語寫文學評論我們暫時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即使將來達到了,寫作這類文學評論的機會也不多,讀者圈子會很小,實用性不大。最好是用漢語寫,讀者是中國人,他們大多看不懂英文小說。你如果想要他們欣賞你的評論文章,首先你就要將小說翻譯成漢語,否則你的評論是沒人理會的。
[生]外語專業(yè)要想做研究,翻譯就是最好的方式,對不對?
[師]說它好,不僅因為它適合外語專業(yè)的各門課程,對學習幫助最大,而且在將來的工作中最有實用價值,所以,可以利用翻譯學習英語,包括書面語和口語,也可以利用翻譯進行研究。只要取得了成績,那就是創(chuàng)新,因為那是你獨立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