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見到咸陽這壯麗繁華的皇都,劉季的內心里覺得十分的震撼。
觀遠山,那里有秦嶺綿綿,拱衛著八百里秦川,八百里秦川乃是大禹封疆的雍州之地。
諸位瞧瞧,在那崇山峻嶺之中,靜靜地綿延著這浩瀚無垠的一馬平川,乃是天造地設。這里四季分明,冬天冷夏天熱,雨季集中在禾苗生長的旺季,宜人的氣候造就了關中富饒的物產,養育了雍州大地上的子子孫孫。
上天的垂青,造就了這天府之國呀!營造了這天造地設的一方寶地!
關中平原乃是秦川中的上佳之地。
大秦的都咸陽城就坐落在這關中平原的西部。咸陽城扼守在那中原通往西北的要沖之重地。
咸陽城的城南,有渭水迤邐而過,渭水靜靜的流淌,千帆競渡,漕挽天下“咸陽古渡”,千古留名。因其濱臨渭水,故而在西漢的時候又稱咸陽為“渭城”。
咸陽的城北,峻嶺逶迤,宗山,九嵕山橫亙于北,再往北,就是關中直通河西的涇河谷地。谷地的遠方,有蕭關扼北。谷中,沙河故道,木橋飛架,蔚為壯觀,乃是咸陽的上佳之境。
咸陽城依山傍水,宮城雄踞在渭水的北面,宗山、九嵕山的南面。古人把“山南水北”稱為“陽”,這咸陽城風水好呀,山水俱陽,所以就叫做“咸陽”
咸陽城的西面,是通向隴西的馳道,馳道的遠方,陽關在望。
咸陽城東,涇、渭在這里交合,水面波涌千尺,百舸爭流,激流中,亂石穿空,驚濤掠岸,無風亦起千堆雪。風平的日子里,盈盈一水間,千帆競渡。入夜觀河景,水面似乎格外開闊,放眼望去,星垂平野,月涌大江。
河水兩岸,屈曲蜿蜒,一去數十里,商家云集,店鋪橫陳,兩岸饒商賈,商賈們輸鹽走鉄,致使涇渭兩岸,交南通北,繁華至極。
咸陽城的東方,去城百二十里,有殽、函二關,兩道雄關,恰似八百里秦川的兩扇大門,守衛著關中腹地的安寧。
諸位,這咸陽城就是那扼控隴蜀的一把金鎖呀,它牢牢地鎖住了西、北的邊陲。
那三秦大地上,一城崛起,巍峨的秦宮在藍色的天宇之下,威武雄壯,規模宏大,氣宇軒昂。
阿房宮,三百里,遮天蔽日,鉤心斗角,渭水樊川入宮墻,畫舫輕飏,微波共花戲蓮塘。五步三樓,十步駢閣,因山循勢,檐牙高啄,水渦蜂房,盤曲磷峋,覆樓重重,千間萬落,氣壯山河。收韓魏之經,藏燕趙之富,納三晉之藏,掠越楚之資。鼎做鐺、玉為石,金土珠礫,如山堆積,其富何及!
護城河畔,長橋臥波,似龍似彩,高低參差,難分西東。真個是:
關中形勝,三秦都會,咸陽別樣繁華。
雄關高闕,秦磚碧瓦,參差十萬人家。
旌旗凌日,羌鼓走巷,竟喧嘩。
舞榭歌臺,流觴曲水,暖里春光溶霞。
管弦喑啞,蓋過肆里嘯雜。
劉季到得咸陽之時,恰逢咸陽開集之日,街上行人雜遝,川流不息,車水馬龍,街面兒上張燈結彩,遙望那長街深閭,恰如繁星羅列,閃爍不定,工家、農家、商家,各展奇藝,商品雜陳,整個咸陽城就是那無垠的商鋪,恰似那無垠的藝場,但見:
百里長街,商賈云集,人潮四海,市列珠璣,戶盈羅綺,騏驥穿街,駟馬走巷,乃是一目難極,叫賣之聲,響徹巷頭肆尾,車行篤篤,綠絲綾羅覆之,富貴已極,遠達陌頭梢兒。
城中,乃是玉宇瓊樓,虛無縹緲,晝間,輝煌比日月,夜間,彩燈竟繁星,東風夜放花千樹,百里長街縱橫,銀燭生輝,恰似摧落,那漫天繁星如雨。
劉季躑躅在咸陽的街頭,覺得自己好像是在人間,卻又覺得自己好像是在那天上游走,整個人如幻似夢,恍恍惚惚的,哪里分得清東西南北高低曲直喲,一個山里娃,第一次來到這壯麗的皇都,不見怪就怪那才真叫怪呢!
二
我們且說有一日,劉季與一同征發的征夫到那出征的役地去,征夫們正行進在那官道上。忽然看見道上行人驚慌逃避,征夫們正吃驚處,猛然聽到有鑼鼓震天價地響,劉季很是驚奇,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驚慌回避。好不容易定下神來,向周圍的人打聽,才知道這是碰上了秦始皇贏政出巡呢。
這一年,正是秦始皇二十七年的時候。
這一年,贏政三十九歲,憑著贏政的雄才大略,他已經一統了天下。
天下統一后,秦始皇可有得是事干了!他首先要采取了一系列的鞏固措施穩固大秦的統治。
為了向山東六國諸侯舊地的民眾顯示國家的武力和君王的威風,借以震懾得老百姓的反抗之心,同時也為了遍觀天下的山川、風物、人情,秦始皇就多次帶領文武百官大規模的出巡,巡視天下。
秦始皇的大規模巡游就有三次。
劉季今天遇到的始皇出行乃是始皇的第一次出行。
因為這是第一次,所以,場面就搞得特別特別隆重。
這一次,秦始皇出行的路線是,自咸陽向西,巡視隴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北地(治義渠,今甘肅鎮原東)至雞頭山,,然后經回中道(今陜西隴西)回咸陽。目的是視察邊地的防務。
這次出行,剛好經過劉季一行人所行進的“馳道”。
啥子叫“馳道”,諸位請聽筆者慢慢說給您聽,這弛道極為寬闊,秦并六國之前,列國車制不同,因此,官道有寬有窄,六國歸一之后,車輛行于不同的道路之間,很不方便。于是秦政府就出了規定:車輛兩輪之間的輪距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軌道相同,道路亦隨之改進,改進后的寬闊的道路就叫做“馳道”,這樣子一來,那行車就方便多了,這種做法呀,就叫做:“車同軌”。
現在,秦始皇的巡游隊伍就浩浩蕩蕩地行進在這寬闊的弛道上。
劉季是平生第一次見到帝王的巡游,這出游的隊伍,規模宏大,車輛千乘,綿延數里,旌旗蔽日,鑼聲鼓角齊鳴,百姓伏于道旁,山呼“萬歲”,眾人莫敢仰視。
劉季見了這陣勢,不禁感嘆道:
“大丈夫為人一世,就應當有這樣氣派!”
三
一年后,劉季役期屆滿。
劉季服役歸來,見到蕭何等好友,每每憶及秦王出行的盛事,仍然感嘆不已。
蕭何見到劉季有如此的境界,志向是這等的不凡,心頭不禁對劉季非常敬重,同時也為自己沒有錯看劉季的志向而深感欣慰。
劉季會到泗水后,仍就做他的泗水亭長,依舊每日里酒來飯去,依舊每日里例行公干。
這劉季在這亭長的任上,覺得諸事順利,唯有一事頗感不便,那就是書寫公文,閱讀公文深感吃力。
諸位可能感到奇怪,這劉季不是跟隨馬維先生讀了書的嗎,讀公文怎么會吃力呢?
諸位,是這么個原因。
那秦并六國之前,列國文字五花八門,那是不統一的,就是同一種文字吧,寫法也多種多樣。劉季師從馬維先生,習的是楚國文字。大秦兼并六國后,將文字統一了,大家都寫“小篆”,大秦這種將文字統一的做法,歷史上就叫做“書同文”。
然而,劉季卻沒有習得此字,因此閱讀、書寫公文頗為為難,特別是年末“上計”的時候,常常因為書寫不便,上報困難,所以,很影響政績。
不得已,劉季就常常向蕭何學習、討教。
由于學習用心,人又聰穎,劉季學起小篆來,倒不是很費勁。
蕭何常常很驚奇,別人學習小篆是很費力的,可是,這劉季學起小篆來,卻是進步神速,實非一般人可比。
話說這一天,劉季從泗水亭來到沛縣縣衙,要向主吏掾蕭何匯報“上計”(秦制規定:下級官吏每年定期向上級報告行政、稅收、徭役等情況)諸事,但是,劉季尋遍了整個縣衙,也尋不見蕭何,更巧的是,那縣令也沒有在衙中坐堂。
劉季感到很奇怪。
劉季是個好奇的人呢!他就滿處向人打聽,總算是打聽明白了。
原來,縣令、蕭何二人都是赴酒宴去了。
酒宴?我的娘哎!這劉季如何聽得“酒”字?一聽說有酒宴,馬上拔起那雙大腳飛奔,循跡而去。
今日的沛縣城中,熱鬧非凡,不僅街上行人多了起來,迎來送往的馬車也多了許多。
在離縣衙不遠處,有一所大莊院,行人車輛多是沖著此莊院而去的。
今天,這莊院里那是賓客盈門哪,門前車水馬龍呢。
劉季一打聽,原來,這是沛縣縣令的一位好友在擺酒宴謝客。
別人告訴劉季,縣令的這位好友是山東單父人,此人姓呂,單名一個“父”字,字叔平,人稱“呂公”。
劉季后來才得知,這呂公因在單父得罪了人,結了怨,為躲避仇家,就舉家遷來沛縣,投奔好友沛縣縣令來了。呂公本來是打算作暫時客居的,但是,這沛縣縣令念及舊日好友的情分,以上賓之禮相待呂公,這使得呂公很感激,而且,沛縣的風土人情,也使呂公備感親切。
呂公對沛縣的人情地貌,風俗習性很是滿意,因此,就決定在沛縣定居下來。
今日乃是呂公選定邸宅后,在家中設宴酬謝沛縣縣令及沛縣父老的關照的日子。
呂公就在院子里,擺酒設宴,招待賓客。
有了縣令及長吏們的親臨,一時間,呂家大院車水馬龍,賓客盈門,一片熱鬧的景象,院內院外,寒暄之聲,不絕于耳。
院子里,殺豬宰羊,酒肉飄香。
沛縣令親自出席酒宴,還讓主吏掾蕭何主持酒事,一時間,人人相傳,驚動全縣。
縣令出席,親待好友,沛縣的有頭有臉的人物,風聞相傳,奔走相告,紛紛備禮前來祝賀。
蕭何受縣令之托,主持收支支配、接待禮儀之事。
“座位按禮金多少分等而坐,禮多者上席,禮少者下席,禮金不足千錢者坐大堂外側之席。”
在蕭何的吆喝聲中,劉季硬是循著酒肉的香味尋到了這呂家大院里來了。
當劉季興沖沖地來到呂家大院時,眼見得禮單高懸,禮金一一寫明在禮單上,又聽到了蕭何吩咐席位的吆喝聲,猛然想起,自己是空手而來的,就有些呆了。
劉季是何人!?情急之下,劉季大聲道:
“泗水亭長劉季賀錢盈萬。”
劉季喊罷,就對著禮儀主持蕭何,擠擠眼睛。
劉季此語一出,四座皆驚。
呂公聽得來客劉季的叫聲,心里一驚,這禮也太重了!忙奔下大堂,親自迎接。
按當時的情況而論,劉季作為亭長,月俸也就是幾百錢。縣令的俸祿品級也就是粟米六百石到一千石。因此,基層小吏,禮尚往來是以百計的,縣令賀儀過千,已是重禮。
賀儀過萬者,乃是王侯間的往來。劉季出語驚人,說他賀錢盈萬,難怪驚得呂公急忙奔下堂來。
蕭何見劉季手中不名分文,卻出此大言,替他著急,忙掩其口,低聲囑咐道:
“休要胡言,這是場面上的事,開不得玩笑的!”
劉季又朗聲道:
“我實不名分文。”
那呂公奔下堂來,一見到劉季,那渾濁的老眼卻陡的一亮,這老兒倒是沒有顧及什么禮金問題,只是忙上前攜了劉季的手,親自將劉季牽到上座坐下。
老兒的舉動,叫滿座皆驚。
劉季也不客氣,就心安理得地坐了上座,在那里談笑自如的,輕松得很,仿佛他就是理所當然的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