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中國的縣制歷史悠久,其發(fā)端可溯及春秋,《周禮注疏》卷十五《地官·司徒(下)》:“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征比,以頒田里,以分職事,掌其治訟,趨其稼事而賞罰之。”是為周之縣令。

春秋時,縣令之稱謂有多種:魯、衛(wèi)曰宰;楚曰尹,曰公;晉曰大夫。秦滅六國后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史記》卷五《秦本紀》:“并諸小鄉(xiāng)聚(《正義》:‘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聚。猶村落之類也’),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后漢書》卷三十八《百官志》曰縣令職責(zé):“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奸、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wù),秋冬集課,上計于所屬郡國。”

奉化,秦漢時屬鄞縣,隋朝時屬句章縣。《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句章。平陳,并余姚、鄞、鄮三縣入。”時奉化屬鄮縣版圖。《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七《江南道》(明州):“(唐)開元二十六年(738)采訪使齊澣奏分越州之鄮縣置明州”; “管縣四:鄮縣、奉化、慈溪、象山”;奉化縣,“開元二十六年,采訪使齊澣奏置”。《新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奉化,上。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置。”《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開元二十六年“七月庚辰(十三,738年8月3日),分越州置明州”。奉化縣也在同一日設(shè)置。

北宋時,奉化為明州六縣之一。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奉化州,隸慶元。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縣。其時,縣級官職一般設(shè):“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屬典史一人(所轄別見)。知縣掌一縣之政……”(《明史》卷七十五《職官》)

奉化自清順治二年(1646)六月隨寧波歸入清版圖。清沿明制,設(shè)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典史,廢主簿。另鮚埼司巡檢(康熙二年裁撤)、塔山司巡檢、連山驛丞(乾隆年間裁撤),俱從九品。縣以下行均里法,設(shè)里長。雍正三年(1725)革里長,代以保長。宣統(tǒng)元年(1909)頒行自治法,設(shè)鄉(xiāng)董、鄉(xiāng)佐,村董、村佐。《清史稿》卷一百十六《職官志》九十一《職官》三《外官》:“縣: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簿無定員(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知縣掌一縣治理,決訟斷辟,勸農(nóng)賑貧,討猾除奸,興養(yǎng)立教。凡貢士、讀法、養(yǎng)老、祀神,靡所不綜。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征稅、戶籍、緝捕諸職。典史掌稽檢獄囚(無,丞、簿兼領(lǐng)其事)。”

辛亥寧波光復(fù),清制終。縣最高長官名稱不一,有的仍稱縣長或臨時縣長、代理縣長,有的稱司令、總司令、總理或民政長等。奉化稱民政長。1912年11月26日,各省暫行劃一官吏名稱,規(guī)定各縣府直隸廳、直隸州等行政長官一律改稱知事,行政機關(guān)稱知事公署。1914年5月23日公布縣官制,同年9月6日修正,共九條,其中一條為:縣置知事,隸屬道尹,為一縣行政長官,依法律、命令,執(zhí)行縣內(nèi)行政事務(wù)。

1927年6月,廢除縣官舊稱,一律改為縣長制。1928年5月8日,國民政府公布《戰(zhàn)地各縣縣政府組織暫行條例》,規(guī)定戰(zhàn)地各縣縣政府設(shè)縣長一人,受戰(zhàn)地政務(wù)委員會指揮,處理全縣事務(wù)。民國時奉化屬三等縣,面積1292.27平方千米。

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在《論縣令輕授》奏章中曰:“臣聞古之所重,為民父母者,縣令耳。”說的是縣官的重要性。古代對縣官的選拔極為重視,往往“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且“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罚?/p>

古之賢能縣官大多嚴于律己,如鄞縣縣令楊懿,以“清慎勤”自勉——清以潔其己,慎以集其事,勤以奉其公。其在鄞縣任職兩年余,政績卓著,口碑頗佳。而如漢代的龔(遂)、黃(霸)、卓(茂)、魯(恭)等,均是千古傳頌的杰出縣令。

細數(shù)奉化的知縣、知州,不乏賢明縣官。如唐代縣令趙察,鑿縣北河,開白杜河,分別溉民田八百余頃、四百余頃。民立祠以祀。宋代縣令周因,興利除害,仁愛洽民。移學(xué)宮,浚靈濟泉,置大堰、聚堰水于縣南,導(dǎo)水至方勝碶。復(fù)于縣北十里置碶,溉田甚溥,名周長官碶。遷謝公祠,修慶登橋,創(chuàng)嘉會橋亭,民甚德之,立祠祀,名周南廟。元代知州于伯顏,專以忠厚,文雅廉慈、撫柔興弱,消沮囂兢。一年笞榜輕,再年符移清,三年科徭平,逋流還歸。戴表元為撰《知州于伯顏去思碑記》。明代縣令錢璠,臨民一以至誠,絕無炫飾,秋毫不取于民。雖自食之粟,必取給于家。在任六年,妻未嘗自隨,士論甚潔之。倪家碶崩剝,捐俸修之。戴德彝死建文之難,未有表彰。璠創(chuàng)為之祠,匾曰“顯忠”,手制祀文,文情并茂。又修嘉靖《奉化縣圖志》,總結(jié)歷代之典章、成就,著錄不少碑傳文獻。賴愈秀,識度通敏,才尤練達。與人寬而自嚴,作事整而自暇。開萬家河,造太平橋,創(chuàng)北渡公館,修學(xué)宮及諸公署。事皆精辦,不動聲色。清代知縣鄭愫,性仁儉,貌清癯,持身端謹。時用兵后,田地荒蕪者甚多,為民請蠲若干畝,民甚德之。又筑后溪塘溉田,捐俸建廳,事皆可紀。李從龍,植善鋤奸,恩威并濟。聽訟決以片言,獄無留滯。覆畝課農(nóng),令深其溝澮,固其堤防。楊國翰,性仁恕,勤恤民隱而遇事有執(zhí)持,雖大府世家,無敢干以私者。上列縣官,或廉潔奉公,或勤政恤民,或振起風(fēng)教,或興辦水利,既改善了民生,亦凈化了官場風(fēng)氣,堪為世范。

但也有為官不正的,如王濟,額外加征,誘發(fā)社會動亂,被革職拿問;魏桐,權(quán)柄下移,行同聾聵,被革職追責(zé)。又如(民國)江輔勤《忠告縣知事》提到的,“民國十一年中,歷任本邑知事,可屈指數(shù)也。陳、陶、董、屠等,過去之劣績,不屑說耳”,對陳錦波、陶昌賢、董增春、屠景曾等知事嗤之以鼻。可見舊時之縣官,政績平庸、品行不端者不在少數(shù)。

如何做縣官?應(yīng)該做怎樣的縣官?古來有種種說法,多篇《縣令箴》頗具針對性。如北宋姚鉉編《唐文粹》卷七十八《縣令箴》說縣官施政:“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寬則不濟,猛則不安。……如山之重,如水之清。如石之堅,如松之貞。如劍之利,如鏡之明。如弦之直,如秤之平。”明代唐文鳳的《梧岡集》卷十《縣令箴》云:“欲成其政,先修其身。當恤于民,毋負于君。正爾之心,鑒空衡平。勵爾之操,蘗苦冰清。毋墮庸庸,毋過察察。毋苛刻而殘,毋邪媚而狎。同寅協(xié)恭,庶務(wù)理集。弗譽以喜,弗謗以惕。……”

縣官是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官級之一,所謂天下者州縣之積,州縣者風(fēng)化之始。

是為序。

奉化區(qū)地方志編纂辦公室

2017年10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名山县| 常熟市| 德保县| 云安县| 莫力| 乾安县| 凭祥市| 徐汇区| 东城区| 邯郸市| 津市市| 奇台县| 蛟河市| 芜湖市| 山阴县| 黄陵县| 蓝山县| 积石山| 增城市| 巴里| 类乌齐县| 巴林左旗| 东方市| 周口市| 红桥区| 大安市| 镇安县| 确山县| 紫阳县| 铅山县| 都江堰市| 文水县| 潜山县| 东平县| 房产| 神农架林区| 庆云县| 黔西县| 双峰县|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