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商課堂: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及教養(yǎng)對策(幼兒情商課堂系列叢書)
- 韓平
- 2字
- 2020-02-26 16:09:41
上篇
第一章 親社會行為概述
第一節(jié) 什么是親社會行為
兒童從出生后便處于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之中。當他開始對母親的愛撫報以微笑或動作時,社會性行為就表現(xiàn)出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生活范圍日益擴大,社會經(jīng)驗日益增多,其社會性水平也不斷提高。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謙讓、助人、合作和分享等有利于別人和社會的行為。利他性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特征。
親社會行為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研究者威斯伯在《社會積極形式考察》一文中提出,他將“親社會行為”概括為所有與侵犯等所有否定性行為相反的行為,包括同情、慈善、分享與幫助等。馬森和艾森伯格認為,真正的親社會行為是指行為者不為期望獎酬,不為避免懲罰而試圖幫助他人或為他人利益而行事。親社會行為包括任何有助于社會、有助于他人的行為。艾森伯格等心理學家認為,利他行為是出于自愿而有益于他人的行為,而親社會行為一般指有意幫助他人而不考慮動機的行為。一種親社會行為,例如分享可能是出于利他的原因,也可能是出于移情或者遵守內(nèi)化的價值的結果。利他行為是動機最高的親社會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在短時的交往中,行為的發(fā)生是為了使他人受益,卻不指望任何酬償。
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它受到人類社會的肯定和鼓勵。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與他們的道德行為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相一致的。親社會行為發(fā)展成為兒童的心理品質(zhì)的過程,就是兒童道德認識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豐富,在活動中有效地掌握幫助別人的知識、技能及鍛煉自身意志的過程。因此,人們也常常把親社會行為的教育當作是兒童道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一般從分享行為、助人行為、合作行為這三個維度來研究親社會行為。
一、分享行為
分享指個人拿出自己擁有的物品讓他人共享從而使他人受益的行為。分享的特點是使交往雙方共享物品擁有者的資源并使雙方受益。人們在群體生活時把屬于自己的物品、權利、某種思想或積極情感與別人共同享用的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突出表現(xiàn),是親社會行為的另一個重要范疇。
幼兒的分享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這與幼兒認知、情緒水平隨年齡增長是一致的。4歲的幼兒年齡較小,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他們還不能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也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5—6歲的幼兒的認知情感水平與4歲幼兒相比較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同時,此時的幼兒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前運算階段末期,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開始逐漸地去自我中心化,這對于他們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及情緒有很大的幫助,促使他們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分享行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身體、思維能力等都在迅速地發(fā)生著變化,認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道德水平還處于較低階段,辨別是非往往以自己的觀念、感受為標準,經(jīng)常因為自制力差而出現(xiàn)道德認知與行為脫節(jié)的情況。另外,低齡幼兒自我中心意識較強,過分溺愛又導致幼兒遇事總先想到自己,等等,這些都是幼兒缺乏分享行為的重要原因。
二、助人行為
助人行為是指無私地關心他人并提供幫助的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助人行為包含助人者、受助者和情境三個方面。
在助人者方面,幼兒助人行為的產(chǎn)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
直接因素主要指幼兒的情緒、道德發(fā)展水平和道德判斷、移情對幼兒的影響,以及觀點采擇能力等其他認知因素對兒童的影響。間接因素主要來自環(huán)境方面,包括社會文化、家庭、榜樣和同伴關系及學業(yè)成績等。
影響助人行為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助者。一般來說,弱者(如老人、小孩、女性等)較易引發(fā)兒童的同情心而獲得更多的幫助。同時,他們更傾向于幫助同性別的被助者。
除此之外,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情境的性質(zhì)和被助者的特征。張向葵等通過設置兩類實驗情境(非緊急情境,如問路和緊急情境,如急救病人求助)測查兒童助人行為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情境對兒童助人行為的發(fā)生產(chǎn)生極大影響。在緊急情況下,受能力所限及自我保護心理的提示,兒童助人行為明顯減少。廖鳳林、廖桂春等也發(fā)現(xiàn)情境的不同影響著幼兒的助人觀念及其行為的發(fā)展,幼兒在沖突情境中的助人觀念及行為普遍少于無沖突的情境,且兩者的關系既不匹配也不平衡。
三、合作行為
合作行為是指不同個體為達到共同目標,相互協(xié)調(diào)和配合的行為。合作行為是一種重要的親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方面。所謂合作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達到共同的目標而協(xié)調(diào)活動,以促進一種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結果出現(xiàn)的行為”。與合作行為相對的是競爭行為,是指希望超過他人而獲得承認的行為。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兒童意識到個人利益的獲得必須通過與他人的競爭才能實現(xiàn)時,他們更傾向于彼此競爭;而當面對共同目標時,兒童認識到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彼此合作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滿足,會產(chǎn)生合作行為。
在出生后第二年,當交往的同伴開始能夠圍繞共同的主題進行角色轉換和角色輪流時,絕大多數(shù)18—24個月的嬰兒可進行合作游戲。同時,他們也表現(xiàn)出更多的與成人合作的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交往經(jīng)驗的增多,兒童間合作的目的性、穩(wěn)定性逐漸增強,他們能夠為實現(xiàn)共同目標而努力。另外,他們的合作范圍不斷擴大,逐漸由兩人間的合作發(fā)展到三四人之間乃至更多的人之間的合作。
研究也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合作行為認知的水平也逐漸提高。無論在自然情境還是問題情境下,知道與同伴合作共玩或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幼兒人數(shù)都逐漸增多。同時,幼兒結果歸因所占比例逐漸提高,而客觀條件歸因、規(guī)則和權威歸因則逐漸減少。在結果歸因中,共同利益歸因所占比例增長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