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身處于一個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偉大時代。溝通,是這一時代跨越國籍與膚色的“巴別之塔”,是連接機構與企業的“融通之橋”,是引領諸國合作與發展的“絲綢之路”。
2016年9月27日,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測評中心推出國際人才英語考試(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簡稱ETIC,即“國才考試”)。國才考試以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為媒介,旨在發現不同領域、不同場景中的溝通之才,通過溝通之才實現思想流通,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社會發展,讓合作更通暢,讓世界更美好。
可以預測,“國才考試”將成為社會選才、用才的行業標準,幫助社會各界發現和選拔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國際人才”或“國家人才”。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組織編寫了《專題口譯:通識篇》教材,旨在促進英語翻譯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高水平學生的口譯技能培訓和掌握。本教材充分考慮到日常口譯的常見情景,涵蓋了外事接待、飲食文化、禮儀祝辭、旅游觀光、文化交流、商務談判、表演藝術及社交媒體等八個不同的主題。在內容設計上,每個章節的內容包含詞語預習、中譯英和英譯中的典型句型或者對話、中譯英和英譯中的段落翻譯和篇章翻譯、不同角度的技能訓練以及相關主題的詞匯拓展,并且對于篇章中出現的典型句子做了譯文分析。
本書適用于英語翻譯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非英語專業高水平學生、MTI翻譯碩士低年級學生以及準備國才考試和翻譯等級考試的考生。相比同類教材,本教材具有通識、實用和易操作的特點。通識是指主題內容涵蓋基本社會生活;實用是指詞匯和當前社會結合緊密;易操作是指內容設計合理,符合教學漸進的規律和課時分配。
《專題口譯:通識篇》是華東交通大學教材(專著)基金資助項目之一,在編寫過程得到了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大力幫助和支持,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浙江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時引用和參考了大量的網站資料以及書籍文獻,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由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黃珊副教授(編寫了第3、4章和第8章的部分內容,約60千字)和劉慶雪副教授(編寫了概論和第1、2章的內容,約65千字)主編,參與編寫工作的還有劉星老師(編寫了第5、6章,約32千字)、姜浩老師(編寫了第7章,約20千字)和秦黎老師(編寫了第8章,約18千字),以及華東交通大學2015級MTI研究生石瑛(負責了部分譯文分析和詞匯整理工作,約5千字)。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唐斌院長做了大量指導工作,浙江大學出版社曾熙做了大量編輯工作,在此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并提出寶貴意見。
編者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