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的兒童研究引論
- 王麗華
- 7017字
- 2020-06-30 17:30:14
第一節 盧梭開啟了教師的兒童研究的大門
盧梭針對當時的經院教育、研究成人甚于研究兒童的現實,對“兒童是誰”這一引發無數后人感興趣的命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倡通過“教師的兒童研究”來洞察和理解兒童階段的獨特性及其存在價值。盧梭花了20年思考和3年寫作,完成了《愛彌兒》這部曠世名著的全稿。《愛彌兒》不僅開啟了“教師的兒童研究”的大門,而且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總體而言,在盧梭所處的年代,只有零星的兒童研究,這些研究大抵可以劃分為兩類:兒童心理的研究、通過兒童研究確立教育之依據的研究;盧梭倡導的兒童研究當屬后者。順著這樣的理路,在盧梭的兒童研究之前,夸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和洛克(John Locke)曾做出了局部的探索。針對當時的教科書難于理解、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等問題,夸美紐斯撰寫了《世界圖解》一書,并于1658年出版發行。這是一本兒童啟蒙讀物,書中夸美紐斯親自繪制了200多幅插圖,插圖與文字對應相配,讓兒童在形象地閱讀中認識世界。此后,洛克倡導養育兒童的人應該研究兒童,他在《教育漫話》中提出:“照料兒童的人應該仔細研究兒童的天性和才能,并且應該經常試試,看他們做什么事情比較容易,什么事情比較適合于他們;應當看看他們天生是一塊什么樣的材料,這塊材料怎樣才可得到改進,適合于做什么。”不過,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探討的是對紳士的教育,即兒童研究的目的是旨在如何將兒童培養成為紳士。顯然,這樣的旨趣與盧梭不同。
一、發現兒童
盧梭之前,兒童只是成人的附庸。盧梭以自己的短暫的家庭教育經歷以及對兒童持續終身的觀察和思考為據,提出發現兒童是教師的兒童研究的根本價值。據此,饒有興趣的問題是,盧梭為什么將發現兒童確立為教師的兒童研究的價值?發現兒童有何意蘊?
(一)發現兒童確立為教師的兒童研究之價值的緣由
兒童被視作小大人是當時法國社會的常態。盧梭認為,成人既不理解也不研究兒童,這是一種集體性的漠視和悲哀。盧梭指出:“我們對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么,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待。”據此,盧梭認為亟待通過兒童研究來發現兒童;同時,對兒童的研究是所有研究中的頭等大事,這個頭等大事的研究只能由具備教師品質的人承擔。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盧梭宣稱:“我所求的頭一個品質是: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他是不配這些職業的。”
換言之,在盧梭看來,高尚的教師才有可能由衷地投入兒童研究的事業中去。盡管盧梭是通過研究愛彌兒提出兒童研究及其如何教育兒童的系統理論,但由于盧梭選取的愛彌兒是個智力尋常的孩子,因此,盧梭不僅發現了愛彌兒的成長特性,也提出并確立了兒童階段的獨特性,還提出了如何教育像愛彌兒這樣的兒童成“人”的偉大理論構想。
盧梭對當時法國教育制度和現狀強烈不滿。在盧梭看來,當時法國學校教育的現狀是:
從我們童年時候起,人們就拿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來教我們,雖把我們教得外表看起來很機靈,但卻敗壞了我們的判斷能力。我發現,人們到處都在不惜花費巨額的金錢修建規模龐大的學校來教育青年:學校里什么東西都教,就唯獨不教他們做人的天職……孩子們不僅沒有學到區別真理與謬誤的本領,反面學會了一套善于狡辯的技能,把真理謬誤搞混,使人分不清真偽。
盧梭認為,從兒童天性看,這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根本無助于兒童學會做人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長;真正適合兒童的良好教育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的融合。這意味著對于兒童而言,身體發展重于知識的學習,教師不是急著讓兒童學習文字,而是“促使孩子有學習的欲望”;一旦兒童有了學習的欲望,學的方法反倒不重要了。
(二)發現兒童的意蘊
盧梭主要從如下三方面深刻地闡述了發現兒童的意蘊。
1.發現兒童首先是發現兒童階段在人生中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
在盧梭看來,要把兒童當兒童看待。盧梭告訴世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發現兒童階段的獨特價值,首先要意識到兒童是人,而非小大人。作為“人”的兒童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而作為“小大人”的兒童是受成人控制和支配的。為此,發現和呵護兒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兒童階段的獨特價值得以彰顯的起點。對于盧梭提出的兒童階段的獨特性,盧梭之后,不少學者用多元的視角呈現了兒童階段的獨特性。如我國的著名畫家、散文家豐子愷先生以漫畫和散文的形式展現了兒童階段的獨特性,圖1-1就呈現了小妹妹的獨特想法。又如在一篇題為《給我的孩子們》的散文中,豐子愷描述了長子瞻瞻兒童時期情感表達的率真、自然與熱情。

圖1-1 小妹妹的大疑問
圖1-1由四幅漫畫組成。漫畫(一)中,小妹妹看到兩位衣衫襤褸的人端著碗在飯店門口要飯,非常疑惑:“許多飯店開著,他們為什么不去吃?”漫畫(二)中,小妹妹看到兩位寒風中衣著單薄的行人途經服裝店門口,很疑惑:“許多衣服掛著,他們為什么不拿來穿?”漫畫(三)中,一位行人背著重物艱難前行,邊上停著很多汽車,小妹妹很困惑:“許多汽車停著,他為什么背了重東西走路?”漫畫(四)中,在很多空房子前一個行裝簡單的人睡在地上,小妹妹們很疑惑:“許多房子空著,他為什么睡在地上?”在小妹妹看來,飯店開著進去吃飯即可,衣服掛在店里拿來穿即可,汽車停著開走即可,房子空著進去住即可。小妹妹之所以這樣認識世界,既與該階段兒童的經驗分不開,更與豐子愷先生對兒童世界的呵護分不開。在豐子愷的兒童漫畫中,有不少呈現兒童階段獨特性的類似漫畫,這些漫畫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盧梭所指的發現兒童階段獨特性的具體意蘊。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凡是兒童階段的獨特性被遮蔽時,兒童除了擁有兒童的容顏外,其他方面極易被成人化。據此,如何把孩子看作孩子依然是兒童研究的重要課題和價值追求。
2.發現兒童即發現兒童是一個自然人、自由人
盧梭所謂的“自然”是指人性中的基本能力和傾向,同樣地,自然人是獨立自主、自食其力、身心協調發展的人,他既有運動家的身手,又有哲學家的頭腦。自然人是在自然進程中成長的,兒童成長的自然進程與其年齡相適應,盧梭如是說:“不管他的外表如何,都應該按他的年齡對待他”;而當時法國社會的經院教育是違背兒童成長的自然進程的。從兒童成長的自然進程看,兒童的成長首先是具有強健的體魄,在此基礎之上才是思維的發展;據此,教師應該順著兒童成長的自然進程實施相應的教育;否則,將會出現種種阻礙兒童成長的問題,誠如盧梭所告誡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為了讓兒童能夠按其自然進程成長,盧梭認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應多等待、少評判。由此可見,當前流行于我國社會的“慢教育”“消極教育”無不受到盧梭的影響。
3.發現兒童還意味著要發現兒童自身自然出現的積極向上生長的力量
盧梭認為,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積極向上的生長力量,這些生長力量顯現的時間因兒童而異。據此,教師要虔誠地靜候這樣的生長力量的出現。盧梭說:
教育是隨生命開始而開始的,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學生,不過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是大自然的學生罷了,老師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進行研究,防止別人阻礙他對孩子的關心。他照料著孩子,他觀察他,跟隨他,像穆斯林在上弦到來的時候守候月亮上升的時刻那樣,他極其留心地守候著他薄弱的智力所顯露的第一道光芒。
盧梭極力反對向兒童灌輸陳舊知識和道德觀念的經院教育,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扼制了兒童自身的生長力量;據此,就不難理解盧梭為何倡導消極教育了。
二、兒童的天性和需要
盧梭主張性善論,認為兒童自身具有自然生長的力量,由此,盧梭認為,兒童的天性和需要是最值得研究的。
(一)兒童的天性
對兒童天性的研究是盧梭首創的。盧梭指出:“恰恰是對于人的天性,我們所有的學者都是一無所知的。我在我的幾部著作中對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講得那么詳細。”兒童的天性即兒童與生俱來的特性,是遺傳得來的身心發展潛能。兒童的天性會因正確教育而向善,同樣也會因不良教育而向惡。盧梭認為,兒童天性善良、愛動、好奇、有內在的獨特發展力量,兒童天性的異化往往是后天不當的教育和環境所致。以愛動為例:
大自然的意愿是,先強身后育智。兒童總是愛動的,在這種年齡時,他們厭惡安靜和思考,一種閉門讀書的生活有礙于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們的精神與身體無法忍受束縛。成天關在一間小房間里與書打交道,他們就會喪失自己的全部活力,他們也就變得無精打采,弱不禁風,變得木訥,不明事理,而他們的心靈將終生因體弱多病而吃盡了苦頭。
盧梭筆下的愛彌兒就是具有上述自然天性的化身,愛彌兒體格強健,雖然書本知識不多,但通曉事理,能獨立判斷。
同時,每個兒童的天性是不同的,教師應通過觀察每個兒童發現其天性的獨特性,據此給予合適的教育;教師如果不了解兒童的天性而隨便施加教育,這樣的教育比不教育危害更大。盧梭的上述觀點在如下兩段話中清晰可見:
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
通過觀察,我們得知,有些人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有一些孩子,我們從他們在其乳母懷中的情況就可以推斷出他們的性格。這樣的孩子屬于另一種類型,他們從生下來時起就可以加以培養。至于其他那些發育較快的孩子,如果還沒搞清楚他們的天資到底怎樣之前就慌急慌忙地對他們進行培養,那簡直是糟踐大自然創造的財富,將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在培養性格之前,必須對它加以研究,靜靜地觀察它的種種表現,并且要向它提供表現的機會,寧可什么也不做也別做任何對它有害的事情。對一些有天分的人,必須給他們添加翅膀,而對另外一些有天分之人,則應加以阻遏;有的應當鼓勵,有的則應當約束;有的應予以贊揚,有的則需要貶抑;有時必須多加啟迪,有時則必須讓其糊涂一點。……我們應該耐心等待理智的第一個火花的閃現;正是這第一道火花把人的性格表現出來,讓別人看清它的真正類型,才好對它進行培養,因此,人在具有理智之前是不可能接受什么真正的教育的。
反觀現實,令人遺憾的是盧梭這樣的真知灼見卻被不少教師所漠視。不少教師不論在教學工作還是班主任工作中,很少去真正研究和洞悉兒童的天性,卻經常提出一些自以為是的常規或班規要求學生遵從。對于這樣的老師,的確有必要好好品讀《愛彌兒》了。
(二)兒童的需要
盧梭認為,兒童的每個階段的需要是不一樣的,0~12歲的兒童理應享有如下需要。
1.強健體魄的需要
盧梭指出:“只要他愿意,就讓他跑跑跳跳、吵吵鬧鬧好了。他的一切運動,都是他日益增強的身體所必需的。”當然,盧梭所指的吵吵鬧鬧與無理取鬧有本質的區別。
2.自由玩耍的需要
玩耍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玩耍中成長。在《愛彌兒》中,盧梭描述了兒童自由玩耍的一幕:“雪地上有幾個淘氣的小鬼在那里玩,他們的皮膚都凍紫了,手指頭凍得不那么靈活了。只要他們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們不去;如果你硬要他們去的話,也許他們覺得你這種強迫的做法比寒冷還難受一百倍。”在這樣的玩耍中,即便遭受點皮肉之苦,兒童也樂在其中。
3.表達快樂的需要
盧梭認為,兒童應當快樂地活在當下,而非為遙不可及的未來做準備。盧梭大聲疾呼:“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
12周歲以上的兒童理應享有思想鍛煉的需要。盧梭所指的思想鍛煉的需要其實就是兒童的思維或判斷力發展的需要。盧梭指出:“我們在開頭鍛煉了他的身體和感官之后,又鍛煉了他的思想和判斷的能力。這樣,我們就能使他把四肢的運用和智力的運用結合起來。”盧梭還強調指出,為了讓兒童成為健全的人,還需要用情感來使理性日臻完善。
盧梭還認為,兒童的需要是聯系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的紐帶,教師要善于發現兒童的不同需要。同時,兒童的需要有真實和虛幻之分,或自然和人為之分,教師關鍵要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的真實需要或自然需要。盧梭指出:
大自然是有增強孩子的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的,我們絕不能違反它的辦法。當一個孩子想走的時候,我們就不應該硬要他待著不動,但是,如果他想待在那里,我們就不應當逼著他去走。只要不用我們的錯誤去損害孩子的意志,他是絕不會做沒有用處的事情的。……因此,我們要仔細地分辨哪些需要是他真正的需要、是自然的需要,哪些需要是由于他開始出現的幻想造成的,或者是由于生活的過于優裕引起的。
根據對兒童的天性和需要的研究,盧梭提出了相應的兒童教育理論。
三、觀察、傾聽和反思
品讀《愛彌兒》,不難發現,觀察是盧梭開展兒童研究的主要方法,傾聽和反思隱含在《愛彌兒》的行文中。
(一)觀察
盧梭向世人宣稱,他對兒童的發現是基于他的細致觀察,他撰寫《愛彌兒》的很多證據都來源于自己的觀察。誠如他在《愛彌兒》中所指出的:“我之所以說得這樣肯定,而且我認為可以原諒我說得這樣肯定的理由是:我不僅不刻板地抱著一套方式,而且還盡可能地不按理論而按我實際觀察的情況去做。我所根據的,不是我的想象而是我所看到的事實。”盧梭的這一觀點其實已經含蓄地向世人宣稱,他的研究是原創性的。盧梭的《我的自畫像》一文中也進一步表露了這樣的觀點,在該文中,盧梭提到他經常思考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盧梭認為:“我是一個觀察家,而非道學家。”
的確,《愛彌兒》全書的行文中貫穿著大量盧梭觀察所得的鮮活案例。比如,對于孩子學說話這一問題,盧梭認為,在他那個時代,和城里孩子相比,鄉下孩子更能清晰大聲地說話,因為鄉下人的交談方式更適合兒童語言發展的自然進程,對此盧梭寫道:“我同鄉下人一起生活的時間很多……我的窗子前面正好有一個土坡,這一帶的小孩子常常聚集在這個土坡上玩。盡管他們離我是相當的遠,我也能清清楚楚地聽出他們說些什么;我常常回憶他們的話,以便用來寫這本書。”
同時,盧梭認為,教師通過觀察研究兒童時,應該是用心而又愉悅的,而非迫于外部的壓力和要求。
如果我對人的心靈的了解有某種程度的進步的話,這進一步的了解,應當歸功于我在觀察和研究孩子們在玩耍時的快樂心情。然而,同是這種心情,在我的青年時期卻有礙于我的研究,因為我和孩子們玩得那么痛快,那么開心,以致使我忘記去研究他們了。到我年老的時候,我發現,我滿是皺紋的臉讓他們看見會感到不愉快,所以我就不再去非要他們和我一起玩不可了。我寧可不享受此種樂趣,也不去打擾他們的快樂,我只在一旁觀看他們玩游戲和做點兒淘氣的事情就滿足了。我發現,我在觀察他們玩耍時,我的心靈在研究天性的原始的和真正的運動方面所取得的知識,就足以彌補我的損失。恰恰是對于人的天性,我們所有的學者都是一無所知的。我在我的幾部著作中對我在這方面的研究是講得那么詳細,哪能說我在觀察孩子時我的心情不快樂呢?如果有人說《愛洛伊絲》(筆者注:即《新愛洛伊絲》)和《愛彌兒》是一個不喜歡孩子的人寫的,那肯定是無人相信的。
盧梭之所以這樣告白,這與人們對他的私生活的指責不無關系,盧梭和旅館女仆黛萊絲·瓦瑟生了五個孩子,這些孩子都被送進育嬰堂。盧梭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們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此外,盧梭的觀察是和專著的批判性閱讀相結合的,這樣他能將他的觀察和所閱讀的專著進行比對,提出劃時代的觀點。比如,在《愛彌兒》中,盧梭多次引用了柏拉圖的觀點,同時也引用和他同時代其他學者的觀點。
(二)傾聽和反思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透露出的信息是,傾聽和反思也是教師研究兒童的方法。傾聽是一種用心走進兒童心靈的態度和方式,以信任為基礎;教師在傾聽兒童成長經歷的過程中發現兒童向上生長的力量。反思是從兒童的立場出發回顧自身經歷的過程。傾聽和反思交織在《愛彌兒》的行文中,尤其是在盧梭回顧自己年輕時因信仰缺失、人生陷入困頓這一內容中,上述觀點顯而易見。盧梭回顧了一位牧師對他成長的由衷關切,從中發現了上述觀點:
他首先從取得這個新皈依的人的信任開始做起,他不吹噓他對他的恩惠,他不硬要他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他不向他嘮嘮叨叨地說教,他始終使自己能夠為他所了解,而且降低自己,同他處在平等的地位。……當那個年輕人糊里糊涂地來向他說一些亂七八糟的心事的時候,他用心地聽著,讓他談個暢快;除了不贊同壞事以外,他對他所說的一切都深感興趣;他從來不冒冒失失地責備他,以免打斷了他的話頭,使他感到難過;當那個年輕人高興地發現牧師在傾聽他的時候,他便樂意地把他心中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把這個年輕人的情感和性格仔細地研究一番之后,……挽救這個瀕于道德死亡的年輕人,牧師就首先從喚起他的自愛心和自尊心著手做起……
回味著盧梭通過觀察、傾聽和反思研究愛彌兒,反觀當下,多數教師往往熱衷于研究教材、教法,卻很少去研究兒童。即便有教師真的通過觀察研究兒童,也僅僅將觀察、傾聽和反思視作一種研究技巧,而非一種用心發現兒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