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志(1927-2017)
-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志編寫委員會
- 7609字
- 2020-03-25 16:07:32
研究生教育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教育最早可溯源到1961年,當時,土木工程學系開始招收鋼筋混凝土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兩個學科的研究生,修業年限為三年,招收了四屆,畢業生6名,最后一屆因“文革”而終止學業。
1978年開始正式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截至2016年底,學院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巖土工程和結構工程兩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一個浙江省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建筑學、水利工程和城鄉規劃學四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以及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四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以及六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點。
一、研究生培養
197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土木工程學系正式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學制三年,學科方向為鋼結構、鋼筋混凝土、軟土地基、拱壩應力和400號。共招收碩士研究生10名。
1980年,招收建筑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方向為計算結構力學。
1981年,碩士招生專業調整為巖土工程、結構工程、水工結構工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巖土工程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點。曾國熙教授為首批巖土工程博士點指導教師。同年招收一名博士生龔曉南,其于1984年畢業,成為我國培養的巖土工程學科博士,也是浙江大學的第一個博士。
2004年,1998級巖土工程專業柯瀚的博士學位論文《城市固體廢棄物填埋場的沉降、靜力和動力穩定研究》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指導教師:陳云敏教授)。
2006年,2002級結構工程專業張磊的博士學位論文《考慮橫向正應力影響的薄壁構件穩定理論及其應用》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論文(指導教師:童根樹教授)。2006年研究生共發表論文402篇,其中博士生發表SCI論文20篇、EI 論文123篇、ISTP 論文5篇、A類論文94篇,碩士生發表SCI論文2篇、EI論文27篇、ISTP 論文2篇、A 類論文34篇、B類論文41篇。
2007年,圍繞研究生招生、培養、畢業等環節工作,起草制定《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方案》;修訂了現有二級學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并根據新修訂的培養方案排定2007年秋冬學期課程共133門;完成學院博士質量調查報告。結合學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精神,改革原有研究生招生指標的分配辦法,出臺《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招生改革辦法》,按照新辦法招收碩士研究生212人,較2006年增加11.5%,其中推薦免試研究生59人,招收博士研究生63人,與2006年基本持平,其中提前攻博14人,直接攻博17人,考試錄取32人。2007年研究生就業率達到100%,去重點單位的比例達到60%,學院就業工作獲得浙江大學就業優勝獎。2007年研究生發表文章267篇,其中博士生發表 SCI 論文36篇、EI 論文108篇、ISTP論文5篇、A類論文38篇、B類論文15篇,SCI 論文較2006年增加80%;碩士生發表 EI論文31篇、A 類論文14篇、B 類論文20篇。另有專利6項、著作1本,獲省部級獎2項。2004級結構工程專業嚴蔚的博士學位論文《EMI 結構健康監測技術與定量化分析》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陳偉球教授)。
2008年,執行學校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精神,按照學院制定的研究生招生指標的分配辦法,招生指標分配與學科的科研貢獻和實際需求相結合,促進了學院小學科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提高,小學科的研究生招生人數較沒有改革前提高了76%。2008年共招收碩士研究生212人,與2007年持平,其中推薦免試研究生共73人,較2007年增加23%;招收博士研究生75人,較2007年增加20%,其中提前攻博8人,直接攻博51人,考試錄取26人。2008年學院共有47名博士研究生、165名碩士研究生就業,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4.4%,去重點單位的比例達到60%。
2009年,建筑工程學院共有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4人、碩士研究生636人,其中新招收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16名,全日制研究生總體規模達950人。
2010年,2007屆巖土工程專業周燕國的博士學位論文《土結構性的剪切波速表征及對動力特性的影響》被列入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陳云敏教授、丁皓江教授),實現學院零的突破。2010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33名、博士研究生60名。學院共有在校碩士研究生673人、博士研究生351人,其中新招收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碩士38名,留學生2名。2007級巖土工程專業張勛的碩士學位論文《復雜應力路徑下原狀軟黏土剪切破壞標準研究》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溫曉貴副教授);2008級巖土工程專業唐強的碩士學位論文《黏土礦物和活化梧桐樹葉對重金屬離子吸附特性的研究》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唐曉武教授)。
2011年,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被列入“能源與環?!鳖I域工程博士招生計劃。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擴大招生領域,新增建筑學、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培養覆蓋到學院所有學科,并據此修訂了2012年碩士招生目錄。博士研究生招生向免試推薦直博過渡,同類學科進一步減少、合并考試科目,據此修訂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占碩士生招生總人數的52%,直博生招生比例占博士生招生總人數的65%,兩項指標就上一年度分別提高13%和15%。碩士研究生中有2/3的學生來自“211工程”高校,1/2的學生來自“985工程”高校。2011年共有238名研究生畢業,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2007級結構工程專業張春利的博士學位論文《多鐵性結構簡化分析體系及其應用》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陳偉球教授);2008級巖土工程專業孔德瓊的碩士學位論文《粉土中近海風機吸力式桶形基礎單調加載模型試驗研究》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朱斌教授)。
2012年,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占招生總數的58%,直博生招生比例占博士生招生總人數的68%,分別較上年度提高了6%和3%。碩士研究生生源中2/3的學生來自“211工程”高校,1/2來自“985工程”高校。2012年碩士畢業生200人、博士畢業生38人。
2013年,完成2014年博士、碩士招生目錄的修訂和編制工作,進一步突出一級學科的共性。全年共招收全日制碩士生209人、博士生73人,其中免試推薦碩士生占招生總數的50%,直博生占招生總數的79%;碩士生中2/3的學生來自“211工程”高校,1/2來自“985工程”高校。2008級結構工程專業劉東瀅的博士學位論文《多鐵性結構簡化分析體系及其應用》被評為浙江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論文(指導教師:陳偉球教授、王惠明教授、呂朝鋒教授);
2014年,國家免試推薦研究生招生改革,通過宣講會、網絡廣為宣傳免試推薦研究生政策和校院及學科優勢,申請總人數達930名,是往年的4倍,申請總量位于全校第二,最終錄取194名,其中直博生55名、碩士生141名,錄取學生中“985工程”高校生源比例達86%,招生質量較往年明顯提高。2014年共招收全日制碩士生208名、博士生73名,其中錄取學生中“985工程”高校生源占53.8%,“211工程”高校生源占70.7%。2009級巖土工程專業賀瑞的博士學位論文《海底基礎動力特性研究》被評為浙江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提名論文(指導教師:王立忠教授)。
2015年,學院共招收全日制碩士生215人、博士生75人,首次在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招收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2016年,學院有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94人、碩士研究生657人,共計1051人。2016年共招收全日制碩士生221人、博士生69人。錄取的博士生中“985工程”高校生源比例近2/3,錄取的碩士生中“985工程”高校生源比例近1/2。
二、學科建設
1983年,教育部批準浙江大學試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養有較大發展。增加招收建筑技術科學專業碩士生。
1988年,碩士研究生學制由三年調整為兩年半。
199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結構工程學科為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7年,增加招收市政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8年,土木工程學科成為我國首批四個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之一,申請博士后流動站被批準。12月,巖土工程和結構工程學科被批準為浙江省重點學科。巖土工程學科入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批準設置特聘教授崗位。
2000年,增加招收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2001年,增加招收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招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專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2002年4月,巖土工程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9月,經教育部組織專家組評議,批復同意“復雜環境下巖土工程與空間結構關鍵技術”等20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列入浙江大學“十五”“211工程”。
2004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年限改為兩年。同年,啟動建設“巖土工程與大型結構”國家“985工程”二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項目。
2007年,土木工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全國共六所大學),結構工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學科,市政工程被評為浙江大學重點學科。先前批準的巖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在經過預評估、正式評估和確認工作后被認定為優秀的國家重點學科。新申請博士研究生導師6人,新申請并獲批準碩士研究生導師13人,工程碩士導師(非全日制)3人。
2008年,組織浙江大學“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培養創新項目申請以及研究生核心課程、示范性課程建設申報工作,其中研究生培養創新項目2項、研究生核心課程2門、示范性課程7門。“985工程”二期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巖土工程與大型結構”建設進展順利,在創新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新增博士研究生導師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7人、工程碩士導師(非全日制)3人。修訂了工學二部博碩導及工程碩導量化指標。組織在崗研究生導師參加“求是導師學?!迸嘤枌W習,第一期學習班學員27人,第二期15人,第三期5人。
2009年,“985工程”三期項目“城市系統與重大工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立項建設;全年新申請并獲批博士研究生導師8人,申請并獲批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徐榮橋教授的“結構分析的有限元法與MATLAB程序設計”,徐雷、王竹、華晨、朱宇恒、葛堅教授的“建筑學研究生國際化教學創新模式實踐”獲浙江大學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孫志林、劉國華等教授的“產學研結合的高層次水利人才培養模式”獲浙江大學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案叩然A工程學”(陳云敏教授)、“工程彈塑性力學”(樓文娟教授)、“彈性力學變分原理及其應用”(陳偉球教授)三門課程獲浙江大學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項目立項,“現代建筑評論”(羅卿平教授)、“高等工程流體力學”(張土喬教授)、“橋梁健康監測與控制”(項貽強教授)三門課程獲浙江大學研究生示范性課程立項。
2010年,建筑學、水利工程被增列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交通運輸工程被增列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土木工程專業獲批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建筑學碩士”成為學?!?85工程”三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啟動學院重點課程建設工作,“彈性力學”等八門課程獲得首批建設,每門課程投入建設經費2萬元。組織完成浙江大學“211工程”三期研究生核心課程、示范性課程建設申報工作,“彈性力學與變分原理”新增建設為研究生核心課程,“現代建筑引論”“計算結構力學”新增建設為研究生示范性課程。積極落實深化《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施細則》,修訂了2011年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招生目錄,滿足建筑、土木工程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交叉的需要,鼓勵考生跨學科報考。學校投入建設經費50萬元,擬建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學生創新實踐基地,使工程結構設計實踐基地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擴展。積極推進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上海中船九院簽署校企合作協議,與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積極培育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新增博士生導師5人、副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8人。目前,學院共有博士生導師58人,碩士生導師119人。
2011年,建筑學、水利工程、城鄉規劃學被增列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交通運輸工程被增列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道路與交通工程被增列為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全面梳理了土木工程學科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以及工學博士的培養方案,增加了學科前沿新理論和新技術方面的課程,取消了部分內容陳舊、效果欠佳的課程?!啊ㄖc土木工程’工程博士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獲浙江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課題立項資助。完善了研究生招生資格實施細則、研究生招生指標分配實施細則、招收研究生資助經費實施細則等制度,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全年新增博士生招生指導教師資格13人,碩士生招生指導教師資格8人。
2012年,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獲批學校全英文課程建設項目;“高等基礎工程學”“工程彈塑性力學”“彈性力學變分原理及應用”三項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項目通過學校終期考核。完成土木、水利、交通、建筑學科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以及水利、建筑、城規學科、道路與交通學科博士培養方案制定工作。成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評估領導工作小組,召開評估啟動和迎評工作會議,啟動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第四次評估工作。
2013年,土木工程專業順利通過第四次專業評估并取得優秀成績。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取得成效,已有5門課程在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并為學生科研提供支撐。
2014年,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與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立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機制;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簽署協議在海寧國際校區合辦土木工程專業。獲批“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點,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占40%,已覆蓋學院所有學科。調研國內兄弟高校土木、水利、建筑、規劃學科研究生改革、培養方案特色、研究生畢業答辯授予學位標準等,為學院科學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做基礎性準備。
2015年,開展教育教學大討論,聚焦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突出問題導向,廣泛發動全院師生參與教育教學研討。進一步厘清人才培養的重大問題,明確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路和舉措。積極配合工程師學院建設,制定建工分院規劃建設方案。開展研究生學位點自評估工作。認真梳理研究生培養方案,積極調研國內外研究生學位授予標準,制定了各學位點的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授予標準。
2016年啟動實施高峰學科、一流學科建設支持計劃,整合優化學科布局,統籌做好土木工程學科、建筑學學科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學位點自我評估工作。為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主動撤銷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及碩士學位授予點,增設水工結構與港口工程、水資源與水環境工程、河流與濱海工程三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主動撤銷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增加了道路與交通工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停止城鄉規劃學碩士學位招生,改為招收城市規劃碩士(專業學位)。停止城鄉規劃學博士學位招生,建筑學博士招生在原有的“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技術科學”三個方向外新增“城市規劃設計與理論”方向。
積極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修訂現有各專業不同類別博士生、碩士生培養方案,制定首屆工程師學院研究生培養方案。
三、對外合作與交流
2007年,組織召開了第四屆海峽兩岸結構與巖土工程學術研討會和香港—杭州可持續發展建筑技術專業咨詢研討會;7月,學院教授訪問團回訪臺灣大學,雙方就土木工程學科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對話,對爭取光華教育基金會的支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其國際交往能力,建筑工程學院積極推進學生出國出境繼續深造、交流訪問工作。有9位博士生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獲得資助赴國外大學聯合培養深造。9月,日本佐賀大學理工學部外尾一則教授帶領的城市規劃和建筑學專業的8名碩士生來學院進行為期9天的交流活動。這是學院與日本佐賀大學理工學部自2002年簽署合作科研和碩士生教育的交流計劃以來,第五次舉行的師生互訪交流活動。
2008年,有5位博士生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獲得資助赴國外著名大學接受聯合培養,3位碩士生獲得資助赴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派出總人數占學校派出總人數的5.3%,連續兩年超出學校各學院派出平均比例。此外,2008年共有13人次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并宣讀論文。有8名學生獲得浙江大學“國家建設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出國深造。
2009年,有5位博士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接受聯合培養,1位碩士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有3位博士生和10位碩士生獲研究生院資助,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并在大會上宣讀論文。
2010年,有4名博士生獲得國家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大學接受聯合培養,1名碩士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有19位博士生、37位碩士赴國外短期交流學習、合作研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等。
2011年,有3位博士生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國外大學接受聯合培養,5位研究生獲資助赴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中1位獲全額資助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有研究生44人次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并宣讀論文。
2012年,有5名博士生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國外大學接受聯合培養,5名碩士生獲資助赴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中1名獲全額資助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40余人次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并宣讀論文。同時,學院還招收了來自德國、波蘭、巴基斯坦等國的國際留學生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另有來自西班牙等國家的短期交換研究生。
2013年,有6名博士生和6名碩士生分別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國外大學接受聯合培養和攻讀博士學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總人數列全校第一,聯合培養人數列全校第三。50余人次赴境外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并宣讀論文。土木工程學科首招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留學生,并接收了來自捷克、西班牙等國家的短期交換研究生。
2014年,共有研究生50人次獲得學校派出國(境外)交流學習資格。5名博士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國外著名大學接受聯合培養,2名研究生獲得資助赴國外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15年,獲批參加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6名,歷年派出總人數和年度派出人數均列學校前茅。國際學生申請攻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形勢喜人,全年錄取攻讀學位國際留學生18名。6名博士研究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3名博士研究生獲得學校資助赴國外大學接受聯合培養,1名碩士研究生獲學校資助赴國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16年,推進“海外一流學科伙伴提升計劃”,啟動實施 UIUC-ZJU 聯合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建設,爭取與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或學術機構建立緊密的院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大力拓展師生到海外名校學習交流的渠道,加強全英文課程和海外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國際聯合人才培養,提高留學生教育層次和水平。
四、歷年碩士點與博士點設立時間表、歷年各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歷年博士學位論文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
歷年碩士點與博士點設立時間表、歷年各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博士學位論文以及研究生培養方案詳見附錄15—18。
五、研究生校友名冊
研究生校友名冊詳見附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