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育篇

本科生教育

一、專業建設與發展

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是由創建于1927年的土木工程科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的。1930年,科改為系。同時增設測量學系,后因經費補貼停止,測量學系并入土木工程學系。

1949年前,浙江大學采用美國辦學體制:學分制和選課制,只設系,不分專業,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數后畢業,授予學士學位,各門課程除國文、體育少數課程外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對學生進行重基礎、寬口徑的“通材教育”。

1949年后,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教育為工農服務,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實行“維持現狀,逐步改善”的方針。學校按照中央方針開展各項工作,并繼承發揚浙江大學傳統的求是學風。為適應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需要,受浙江省委托,代辦土木專修科。1950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首屆師生員工代表大會,提出改革學制、精簡課程、改進教學方法等有關問題。土木工程學系著手改革課程內容、制訂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開始教學改革活動,設立工程畫、路工、水利、結構、測量教學小組。同時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選派一批教師去國內外進修。1951年8月,土木工程學系青年教師任雨吉、蔡乃森被選派到蘇聯留學,1957年選派舒士霖到蘇聯留學。

1951年,為滿足經濟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增設土木專修科,學制兩年。1952年分建筑、鐵路建筑、工程測量三個專修科,學制兩年。1953年僅設工業與民用建筑專修科。1955年起專修科停止招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采用蘇聯模式,設置專業,實施按專業計劃培養人才。土木工程學系的水利組調至南京的華東水利學院,土木工程學系設工業與民用建筑、鐵路建筑兩個本科專業。

1953年,鐵路建筑專業和測量專修科調入同濟大學。廈門大學工民建本科專業轉入土木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設有工業與民用建筑本科。

1954—1955年,土木工程學系設工業與民用建筑一個專業,開始執行高教部頒發的全國統一的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必須嚴格執行,若有特殊情況需要變動,須報經學校主管領導批準。自1955年開始,入學新生的學制改為五年制。

1956年增設河川樞紐與水電站建筑專業。

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教育大革命。主要內容有:大辦專業;制訂新的教學計劃;編寫教材和教學大綱;試行半工半讀制度;改革各個教學環節;科學研究;大辦工廠。土木工程學系先后增設了農村建筑、建筑材料與制品、農田水利專業。到1959年,建筑材料與制品專業并入化工系硅酸鹽專業,農村建筑專業停辦,農田水利轉入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筑專業。

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以“一、三、八”安排,即全年放假一個月,勞動三個月,學習八個月。在學時分配上,政治理論課占17.9%,外語占7.3%,基礎理論占20%,基礎技術課占28.9%,專業課占23.2%。

1960年,增設建筑學專業,生源由工民建專業抽調部分學生轉入。1960年3月,以原浙江大學的土木、冶金、地質三個系和機械系的水力機械專業為骨干,集合杭州原機械、電力、紡織三所專科學校,成立杭州工學院。1961年5月,浙江省委決定杭州工學院與浙江大學合并,相同專業做了調整,浙江大學共設13個系、44個專業。

1961年學校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對學校規模、方向、人員編制、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做了調整。土木工程學系改為建筑工程系,設有建筑結構、河川樞紐與水電站建筑、建筑學(1963年停招)三個專業。1961年9月教育部制定《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40條),在教學方面的主要內容有:修訂教學計劃,整頓教學秩序;加強教材的整頓和建設;加強實驗教學;貫徹“少而精、學到手”原則。

1962年土木工程學系各專業停止招生一年。

1966—1976年,停止本科招生。其中1969年開辦工民建試點班,從全省建筑企業推薦招收30名學生,學制三年。1970年招收工民建、水利水電專業工農兵學員,學制三年,至1976年停辦(1971年停招一年)。

1977年,恢復高考,土木工程學系設立建筑結構工程、水工結構兩個本科專業,學制四年。1978年,建筑學專業恢復招生,學制四年。1981年,建筑學專業改為五年制。

1987年,建筑學專業從土木工程學系分出,成立建筑學系。土木工程學系本科專業改為工業與民用建筑、水利水電建筑工程與城鎮建設。

1990年,土木工程學系本科生招生工作進行試點改革,實行按系招生,入學兩年后再分專業進行培養,水利水電建筑工程與城鎮建設專業停辦。

1991年,土木工程學系專業調整為工業與民用建筑、土建結構工程、城鎮建設。

1993年,土木工程學系專業調整為工業與民用建筑、水利水電工程建筑、市政工程。

1994年,引入大土木的辦學思想,專業統一調整為建筑工程,下設三個專業方向:工業與民用建筑、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市政工程。

1995年6月,土木工程學系的建筑工程專業首次通過了建設部的專業教育評估。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工程專業本科專業教育評估標準》,為了保證專業教育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土木工程學系聘請了浙江省建筑集團總公司蔡澤芳總工程師和浙江工業大學史如平教授作為教學質量督察員。每年督察員通過與院系領導會晤、師生座談等形式,對土木工程學系的教學質量寫出評價意見。

1996年,土木工程學系專業設置仍為建筑工程,但對專業方向做了新的調整,調整后有建筑結構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經濟與管理、道路與橋梁工程、巖土工程五個方向。建筑學專業首次通過了建設部的專業教育評估,有效期四年。

1997年,英國聯合協調委員會(JBM)主席率專家組五人對土木工程學系建筑工程專業進行全面評估檢查(在國內還對清華、天大和同濟三校的建筑工程專業進行了評估)。通過評估,中英雙方就相互承認評估體系和學位達成了協議。土木工程在已有五個專業方向基礎上,又新增設了水工結構工程專業方向。

1998年,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工科本科引導性專業目錄》,將建筑工程專業調整為土木工程專業,專業方向仍為六個,即建筑結構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經濟與管理、道路與橋梁工程、巖土工程、水工結構工程。大土木的辦學思想逐步趨于成熟,并得到國內外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認同,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大土木招生和大土木培養,大土木培養已成為國內工科類專業設置的一種總趨勢。

2000年,依然按大土木專業招生,建筑結構工程專業方向改為結構工程專業方向,其他同前。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學專業申請參加專業教育評估復評,經過專家審閱自評報告和實地視察,兩個專業順利通過了復評。

2001年,土木工程學系的水工結構與水環境研究所、環境與資源學院的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和水文資源研究所合并組建水利與海洋工程學系,歸屬建筑工程學院。

2002年,土木工程專業不再設置專業方向,取而代之的是六個模塊課程組。從2002年開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修讀課程,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亦可以申請提前畢業,或者推遲畢業,但學制最長不超過六年。

2003年,將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和土木工程專業的水工結構模塊課程組整合為新的水資源與海洋工程專業,獲教育部批準,2003年開始招生。首屆招生51人。

2004年,建筑學專業進行第三次專業評估,成績優異,有效期為七年。

從2004年開始,實行四學期制,每學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學期,每學期八周上課時間,第九周為考試周,另外在暑假安排三至四周用于教學實踐或科研訓練。為了適應四學期制的變化,學院修訂了四個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

2005年,土木工程專業進行第三次專業評估,成績優秀,有效期為八年。

2006年,浙江大學開始實行按大類招生,學生進校一年后確認主修專業。因學科特殊性,學院四個本科專業暫未進入大類招生。但是根據學校的改革思想,課程設置也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課程總體分為通識課程、大類課程和專業課程三大類。通識課程著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特別是為學生了解歷史、理解社會,提供多種思維方式和全面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均衡的知識結構;大類課程著重于建立寬厚的學科知識基礎,拓寬知識面,奠定學生今后就業發展的基石;專業課程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最低學分為160學分,通識類課程48學分,大類課程47學分,專業課程55學分,個性課程10學分,第二課堂4學分,特殊課程5學分(非收費課程)。

2006年,城市規劃專業首次通過了專業評估。5月22—24日,全國高等教育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派同濟大學趙民教授、廣州城市規劃管理局史小予高級工程師、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施衛良高級工程師、天津大學夏青教授和南京大學顧朝林教授一行五人對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區域與城市規劃專業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視察工作。2006年8月,建設部高等教育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經過無記名投票,一致同意浙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本科專業教育評估順利通過,合格有效期為四年。

2008年,建筑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專業和水資源與海洋工程專業打通,在學院內按照土木工程類進行統一招生,學生進校一年后確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前期學生按土木工程類培養,確認專業后再修讀專業課程。

2009年,土木工程專業和水資源與海洋工程專業納入學校工科試驗班統一招生,進校一年后進行主修專業確認。

為了創建符合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體系,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根據學校教務處要求,對2009—2012級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和指導性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新的教學計劃課程按通識課程、大類課程、專業課程和個性課程幾部分進行設置,畢業最低學分為160學分(五年制200學分)。同時組織教師編寫了教學大綱和中英文課程簡介。

2010年,建筑工程學院的四個本科專業全部納入大類招生,其中建筑學專業與城市規劃專業納入科技與創意設計類,土木工程專業與水資源與海洋工程專業納入工科試驗班。為此建筑學專業與城市規劃專業進行了2010—2012級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新的培養方案針對一年級進行大類培養,二年級以后進入專業學習的特點,課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但畢業最低學分未變,仍然是200學分。

2010年5月,城市規劃專業進行第二次專業評估,通過住建部評估專家組的實地視察,順利通過第一次復評。

2011年5月,建筑學專業以“優秀”成績全票通過第四次評估,獲得從2011年5月至2018年5月的七年有效期。

2013年,水資源與海洋工程專業更名為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城市規劃專業更名為城鄉規劃專業。2013年,土木工程專業第四次專業教育評估工作順利完成,并取得有效期延長八年(至2021年)的優異成績。

2014年,建筑工程學院的四個本科專業首次按照工科試驗班(建筑與土木類)進行招生,生源素質有了顯著提高,相應的培養方案也進行了調整,設建筑與土木類培養方案,學生確認專業后,再分專業進行培養。

2015年,交通工程新專業獲教育部批準,首次納入工科試驗班(建筑與土木類)進行招生。土木工程專業和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首次進入三位一體招生計劃,土木工程專業首次招生5名,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首次招生8名。

2016年,繼土木工程和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參加三位一體招生后,城鄉規劃和交通工程專業也加入了三位一體招生計劃,首次各專業招生5名,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招生增加到10名。2016年5月,城鄉規劃專業第三次接受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獲得有效期延長六年的優秀成績。

二、教學改革及成果

1949年前,主要參考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實行學分制組織教學。

1952—1957年,學習蘇聯經驗,以蘇聯高等教育為樣板,改學分制為學年制,按專業培養人才,實施計劃教學。教改的特色是開展教學研究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一直以來,這些工作對工科人才的培養起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后,高等教育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出國考察國外高等教育,派遣訪問學者和留學生,邀請國外學者、教授講學,加強與先進的國外高等學校的密切交流、聯系。由此,開闊了視野,轉變了培養人才的理念,比較、鑒別我國高等教育與國外高等教育的差別,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學改革和建設走上正軌。

1990—1995年,土木工程學系教師出版了《應用流體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習題與解答》《鋼結構習題與解答》《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建筑工程技術經濟》《基本建設法概論》等教材,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計算機在建筑工程中應用》《畫法幾何及建筑制圖》《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新型建筑材料》等講義。

1993年,“水力學”與“工程流體力學”教學實驗綜合改革(毛根海、吳壽榮等)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996—2000年,土木工程學系出版的教材和專著有《應用流體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鋼結構》《鋼結構設計例題集》《網架結構與施工》《建筑工程技術經濟》《基本建設法概論》《計算機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畫法幾何》《環境管理規劃學》《簡明建筑基礎計算與設計手冊》《水電站建筑物》《巖石力學》《工程彈塑性力學》《計算機輔助設計》《地基處理新技術》《高等土力學》《土介質中的波》《橫觀各向同行彈性力學》《現代土工測試技術》《大型基礎工程技術》等。

1996—1997年,土木工程學系教師獲批兩項校級課程建設基金。

1997年,水力學與流體力學實驗CAI系列課件(張土喬等)獲第二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二等獎。經國家教委批準,土木工程學系和力學系聯合共建“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

1999年,依托學校“211工程”,土木工程學系建立了土木工程設計教學實驗室,為培養具有現代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的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工程設計教學實驗室建成后,新開設了土木工程結構設計、AutoCAD 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等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

為了穩定本科教學師資隊伍,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本科教學,多年來,土木工程學系自籌資金給教師發放課時津貼,從1995年每份教學工作量4000元,逐漸提高到1999年的6000元。同時設立土木工程教育基金,對從事教學工作的優秀教師和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

從1999年開始,土木工程學系自籌資金,資助五門課程進行課程建設,首批資助的課程有土力學、建筑制圖、建筑施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

2000—2005年,土木工程學系教師共出版教材和專著80多部,其中教材27部:《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水力學與橋涵水文自學指導》《工程地質及土力學》《建筑工程測量》《建筑工程經濟》《橋梁工程自學指導》《建筑材料》《環境規劃、管理與控制》《土木工程測量》《彈性力學及有限單元法》《系統分析》《測量實驗與實習教材》《土木工程材料》《彈性力學及有限元(英文版)》《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網絡計劃的理論與實踐》《工程流體力學網絡課件》《水力計算可視化》《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空間結構》《鋼結構——原理與設計》《建筑企業管理學》《巖土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英語》《地基處理》《鋼結構設計》等。

2002年,學校立項批準了流體力學、土力學與基礎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三門課程為校級精品課程。2003年,土木工程學系又投入30多萬元經費,資助課程建設與改革。

2004年,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正式掛牌。基地在課程建設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水力學課程建設小組歷經十多年,研制開發了國內首創、達國際先進水平的教學實驗儀器,先后獲國家專利13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國家教學改革項目1項、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

2005年,由毛根海教授主持的項目“工程流體力學課程建設及成果輻射”獲國家教學改革成果獎二等獎,毛根海老師被評為浙江省教學名師,教材《流體力學》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結構力學被批準為校精品課程。

2006年,與力學系共建的實驗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批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1項、浙江省專項教改1項、浙江大學實驗系列教學改革項目3項;校級實踐基地“工程結構設計實踐基地”獲得批準建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創造了條件。土木工程學系邵衛云老師獲2006年浙江大學第四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

2007年,土木工程創新設計實驗班獲批成為教育部2007年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毛根海教授主編的《應用流體力學》被評為國家級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筑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批準,成為全國大學生九大學科競賽資助項目之一,結構設計競賽秘書處設在浙江大學。

2008年,“專題化”(王竹)課程獲批浙江省精品課程,該課程獲校級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建筑工程學院與航空航天學院共建的“工科力學教學團隊”被評為浙江省首屆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

2009年,《應用流體力學》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金偉良教授主持的項目“構建土木工程實踐教育平臺,培養大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獲浙江省教學改革成果獎一等獎;“鋼筋混凝土結構”(金偉良)獲批浙江省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陳仁朋教授負責的“土木工程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獲批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

2010年,土木工程專業獲批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筑學系華晨教授獲批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1項。2010年2月,學院啟動建筑工程學院重點課程建設工作,共有20余門課程申報,經院教學委員會評審,最終“彈性力學”等8門課程列入首批建設計劃。每門課程建設經費2萬元,被評為精品課程的再給予1萬元的建設經費。

為了鼓勵先進,經過學院教學委員會推薦、討論,評選出建筑工程學院2009年教學成就獎和教學新秀獎各1人。教學成就獎獲得者毛根海教授獲土木建筑規劃教育基金獎勵3萬元,教學新秀獎獲得者趙羽習教授獲0.5萬元獎金。

2010年,土木水利實驗中心獲批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獲得50萬元的建設經費。

2011年,土木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組建了首屆“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師班”;由陳仁朋教授負責的“基礎工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為了更好地實施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2011年7月,土木工程學系從教學計劃中篩選出了11門課程,每門課程給予2萬元的建設經費,用于課程建設。

為了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做好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的培育,2011年1月學校啟動浙江大學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的申報工作,經過專家評審,建筑工程學院有3個項目獲得批準立項,其中重點培育項目1項。

為引導廣大教師找到教學方法改革的途徑,尋求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點,進一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學校在2011年1月啟動了浙江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申報工作,經過專家評審,建筑工程學院有兩個項目獲得批準立項。

為了表彰和鼓勵熱心本科教育及在本科教學上取得一定成績的教師,經過學院推薦,教學委員評議,最終評選出陳仁朋、吳璟老師為2010年度教學先進。

2012年,建筑工程學院獲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3部;與廣廈集團共建的實踐基地以及與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建的實踐基地獲批成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實踐基地;姜秀英被評為浙江省學科競賽先進個人。

同年,學校啟動教學成果獎評選,建筑工程學院共申報10個項目,經過專家評審,最終獲得校級教改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

2013年,住建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土建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土木工程卓越計劃專項”的申報,共申報173個項目,最終有46個項目獲批立項。建筑工程學院羅堯治教授和蔣建群教授負責的項目獲批立項。

為進一步加強建筑工程學院本科專業教材建設,結合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學院研究決定,于2013年3月啟動建筑工程學院重點教材、著作出版資助計劃。資助范圍包括近三年內教學效果較好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系列課程,每本教材給予5萬元的經費資助,如獲得國家級規劃教材,再給予3萬元獎勵。在學院獲得資助的首批教材中,有11本教材被列入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高等院校卓越計劃系列叢書”,6本教材被列入浙江大學出版社“高等院校工程管理系列教材”。為了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為廣大任課教師教材選用提供參考,在安中大樓B樓土木工程學系資料室開辟出專門的空間,用以展示近年來出版的專業圖書,目前已有1000余冊圖書上架。

同年,學校啟動了大類核心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工作,學院有11門課程獲批大類課程建設立項,7門專業課獲批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立項,每門課程分獲1~3萬元不等的建設經費。

2014年,金方老師主編的《建筑制圖》和《建筑制圖習題集》獲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華晨教授喜獲浙江大學“三育人”標兵,唐立新被評為教學名師。龔曉南教授編著的《地基處理》獲浙江大學2014年度十大教材。2014年3月土木工程專業5位學生(張婉越、張鄭超、許振東、王申昊、劉磊)赴臺灣大學,進行為期3個月的聯合畢業設計,5月末順利結束。建筑學專業獲批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2014年3月,由學校推薦,經過網絡評審、專家會議評審和評審委員會審議,浙江省教育廳審定,由羅堯治教授主持的“面向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養體系與實踐”獲浙江省第七屆教學改革成果獎一等獎。

2014年6月,為了推動學院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提升學院國際化教學水平,學院啟動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程、慕課課程、雙語課程及雙語教材建設工作,得到了廣大教師的積極響應,最終經過學院教學委員會評審,有6門雙語課程、3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慕課課程、4部全英文教材獲批立項。

2014年4月28日,浙江大學樁基創新實訓基地落成儀式在紫金港校區隆重舉行。樁基創新實訓基地是浙江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組成機構之一,由浙江省地質礦產工程公司出資,與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共同建設。“樁基工程”“巖土工程勘察與測試”“土木工程測試”等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依托基地完成。利用樁基實訓基地,學生還可廣泛開展大學生科研工作。該實訓基地的投入使用,為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科研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15年,土建類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批成為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華晨教授獲浙江大學永平教學貢獻獎,“專題化”等3門課程獲批校級全英文課程建設項目,3個項目獲批浙江省教改項目。

2016年,學院獲浙江省教學改革成果獎一等獎2項、浙江省教改項目1項,建筑學基層教學組織被評為浙江大學優秀基層教學組織。

三、學科競賽

(一)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

2000年,為了在課堂之外尋找一種能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建筑工程學院發起并組織了浙江大學首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活動。此項競賽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與創新協作精神,弘揚“求是創新”,達到“創新設計、實踐協作”的目的。首屆參賽學生有200多人,來自土木、建筑、城規,力學、機械、能源、化工等專業的66組作品參加了比賽。競賽的命題是某運河橋梁結構模型設計。

2001年,建筑工程學院組織了浙江大學第二屆“交通杯”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活動。全校有7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涉及浙江大學五校區和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工業大學、杭州應用工程技術學院等,最終共有43人次分別獲得最佳結構設計獎、最佳結構造型獎、最佳結構分析獎和興趣獎。大賽得到了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2002年,建筑工程學院又成功舉辦了浙江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活動,全校共有6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涉及浙江大學五校區和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十幾個院系,最終共有30人次獲得最佳結構設計獎、最佳結構造型獎、最佳結構分析獎和興趣獎。

2002年,浙江省首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在浙江大學舉行,本屆競賽的內容是體育館結構模型設計,全省共有11所高校的36支參賽隊進入了決賽。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河海大學、廈門大學等9所高校應邀來浙江大學觀摩。建筑工程學院選派的6支參賽隊分別獲得了3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以及組織獎的好成績。

2004年,由浙江大學倡議,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9所著名高校共同發起組織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活動。2005年6月,首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在浙江大學舉辦,來自全國26所高校的50多支代表隊參加了比賽。浙江大學選派2支代表隊分別獲得了特等獎和二等獎的優異成績。

截至2016年底,校級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已連續舉辦了17屆,組織參加浙江省級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15屆,承辦全國首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組織參加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10屆。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發文,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得資助,成為首批獲得教育部資助的九大大學生學科競賽之一。目前,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秘書處設在浙江大學。

(二)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

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是由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辦,面向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的競賽,在建筑學領域具有權威性,是在校建筑學專業大學生級別最高的作業評優競賽,每年度組織一次。全國大學生建筑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活動每年吸引全國(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眾多建筑學院系參加,是國內建筑學教育規格最高的教學和評選活動。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學專業每年選拔一定數量優秀學生設計作業參加觀摩與評選,累計獲得優秀獎勵30余項。

(三)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設計作業評選

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設計作業評選是國內城鄉規劃教育界的最高賽事,充分反映各個學校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學水平。建筑工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每年選送優秀學生設計作業和社會調查報告參評,均取得了優良的成績,累計獲得獎勵20余項。

(四)全國土木工程本科生創新實踐成果獎

為了獎勵取得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實踐成果的單位和個人,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探索以項目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培養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住建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范圍內,組織創新實踐成果獎評審,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已累計獲得特等獎等各項獎勵17項。

(五)其他學科競賽

1.全國大學生基礎力學實驗競賽

在首屆全國大學生基礎力學實驗競賽中,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2008級張澤宇、楊憶南和機械系大三學生沈海輝組成的決賽團隊經過激烈的角逐,脫穎而出,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了團體一等獎。

該競賽由中國力學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作委員會力學學科組聯合主辦,江蘇省力學學會、中國力學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實驗教學分委員會與東南大學共同承辦。

2.全國大學生混凝土設計大賽

2010年,建筑工程學院組織學生參加首屆全國大學生混凝土設計大賽,土木工程專業2007級張姣龍、陳衛偉、陸夢婕、馬一祎組成的浙江大學一隊和江帆、程晨、袁新哲組成的浙江大學二隊分別獲得一等獎和優秀獎,浙江大學獲得優秀組織獎,孟濤老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首屆U30全國大學生混凝土設計大賽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教育與人力資源委員會以及全國高等學校建筑材料學科研究會主辦,大連理工大學承辦,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等30多所高校協辦。

2011年,學院參加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混凝土設計大賽,黃博韜等同學獲團體一等獎。之后因為多種原因,學生未再參加比賽。

3.首屆金地大學生建筑設計大賽

建筑學專業2000級學生劉鵬參加首屆金地大學生建筑設計大賽,獲優秀獎。

4.CAA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

2013年,建筑學系2009級學生徐天鈞和2008級學生杜麗婷,參加由英聯邦建筑師協會舉辦的CAA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分獲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一、二等獎,并被邀請參加2013年2月19—24日在孟加拉國舉辦的主題為“建筑,響應和責任”的國際學術年會和頒獎儀式,同時獲獎作品在國際建筑重要刊物Architecture Review上刊出。

5.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

2014年,第42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在日內瓦 Palexpo 展覽館舉行,土木工程學系2010級學生徐松杰等本科生作為團隊成員的“應變梁式動態土壓力無線實時監測系統”項目組在王奎華教授、王立忠教授的指導下,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喜獲該國際發明展覽會參展項目銀獎。

2016年5月舉辦的第44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共吸引了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項新發明參展。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2013級研究生董傳智、劉坦憑借項目“橋梁健康檢查系統:一種快速、遠距離、非接觸的解決方案”獲得銅獎。該項目的指導老師為葉肖偉副教授。董傳智同學赴日內瓦參加了展覽會。

6.美國土木工程邀請賽

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參加美國土木工程邀請賽擋土墻比賽,2015年獲第三名,2016年獲第一名。

四、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

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是為在校本科生設計的科研項目資助計劃。SRTP為學有余力的大學生提供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引導學生進入科學前沿,了解社會發展動態。同學們通過發現問題、激發創新思維、獨立完成課題等過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從而體驗到一種全新的研究性學習的樂趣。浙江大學從1999年開始實施SRTP,目前已有國家級、省級、校級和院級四個層次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建筑工程學院累計已立項1000余項,參與學生3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成果獎、獲批教材與精品課程、學科競賽獲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以及本科生培養方案

教學成果獎、獲批教材與精品課程、學科競賽獲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以及本科生培養方案詳見附錄10—14。

六、本科生校友名冊

本科生校友名冊詳見附錄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临邑县| 穆棱市| 中阳县| 五华县| 新绛县| 体育| 肇州县| 兰考县| 福清市| 自治县| 元江| 天水市| 贞丰县| 谢通门县| 呈贡县| 林周县| 清河县| 青河县| 玛曲县| 兴隆县| 大渡口区| 洪泽县| 若尔盖县| 小金县| 海盐县| 涿鹿县| 全州县| 浙江省| 宁安市| 屏山县| 安义县| 平度市| 永顺县| 依兰县| 岑溪市| 华阴市| 本溪市| 屏南县| 双流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