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聲玉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評說
- 王淼
- 1427字
- 2020-03-25 15:35:27
浙江評彈團能否留住黃海華
黃海華是浙江評彈團的臺柱子,是蘇州評彈青年演員。蘇州評彈,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產生并流行于蘇州及江、浙、滬一帶。蘇州評彈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隸屬于浙江雜技曲藝總團的浙江評彈團,是蘇州評彈的保護責任單位之一。
上面這段話有點繞,不知我有沒有表達清楚,也不知讀者是否看得明白。我要講的關鍵,不是講解蘇州評彈的來龍去脈和藝術特點,而是為浙江評彈團留住青年人才進行呼吁。
浙江評彈團,在2010年時還有11名彈詞演員,演出陣容還算有點規模。到了2011年,由于劇團改制轉企,其中有2位中年演員符合政策提前退休了,依然有9位彈詞演員,演出團隊也還算可以。2012年初,有黃海華、吳靜慧2位青年演員遞交了請調報告,申請調入事業單位性質的上海評彈劇團。團長舍不得又無可奈何,已同意放行。評彈團很快就要只剩下7個人了,據說其中還包含一名外聘退休演員和一名見習演員。兩年光景,氣象漸涼。
黃海華,曾參加上海和臺灣有關演藝機構組織的“海上風韻”新篇評彈“四大美人”赴臺灣演出,光彩奪目;又曾參加江浙滬紀念陳云同志誕生105周年大型評彈演唱會,主演的《玉蜻蜓》一折反響熱烈。2010年,浙江曲雜總團專門組織舉辦黃海華評彈個人專場,江浙滬眾多評彈名家前來捧場。2011年7月,黃海華應臺灣方面邀請,在臺北中山紀念堂演出,票友粉絲追捧。今年初,黃海華和吳靜慧參加“相約維也納”奧地利中國藝術節最后一晚的“慶典之夜”演出,以一曲彈詞開篇《賞中秋》亮相維也納金色大廳,精彩的表演、美妙的唱腔,令奧地利觀眾如癡如醉。黃海華和吳靜慧,在浙江好像是風光無限好,為何說走就要走了呢?
上海評彈團喜得“寶”,正在積極辦理這兩人的調動手續。人家來挖人,我們劇團改制把人往外趕。兩個臺柱子可能真要調走了。人家是事業單位,工作有穩定性,人家條件好,重視人才,還有制度保障,當然還有上海是大都市。人往高處走,青年演員需要更好的平臺,需要養家糊口,有安身立命的保障,解決后顧之憂。臺柱子走了,不知浙江評彈團還能不能撐得起來?還能不能在全國的或者是涉外的評彈活動中精彩亮相?不知在商業演出中票房會不會因此受影響?還有,對還依然堅守在浙江評彈團的演員,不知會不會帶來連鎖反應,動搖軍心?會不會存在更大的人才流失的隱患?
按照藝術表演院團體制改革的精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責任單位,應當保留事業單位性質,或者差額轉為全額事業單位。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從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出發,采取的必要措施。不知為何,浙江評彈團改制了,改為文化企業了,沒有享有特殊的保護政策。類似的情況還有沒有?發現這一問題了,已經時過境遷了,有沒有可能再度爭取特殊政策的支持,恢復劇團的事業單位性質,恢復演員的事業編制身份,恢復演員對這個劇團未來發展的信心?如果鐵定改制了,不可逆轉了,那么浙江曲藝團是否就一蹶不振、喪失元氣了?是否有另外一種可能,通過改制、依靠市場,激發活力,煥發生機,探索出一條兼有公益性質而又實行企業化管理的藝術表演團體的發展路子?這也應該是藝術表演院團體制改革的初衷和本意。
浙江評彈團能不能挽留住黃海華等領軍演員,靠什么挽留住她們,留人更要留心。靠政策保障?靠恢復事業編制?還是靠事業留人?靠情感留人?我們當然希望有好的政策為藝術表演院團打氣撐腰,更希望藝術表演院團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踐行者,用靈活的用人制度和運行機制,開創出新型的辦團模式,迸發出市場活力,開創出新的天地。
201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