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堅持戲曲改革,是對袁雪芬最好的紀念

2011年2月19日下午2時,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在上海病逝,享年89歲。袁雪芬是越劇的奠基人、新越劇的開拓者。有人說,沒有袁雪芬,越劇就不是今天的樣子。有人說,袁雪芬的去世,是越劇一個時代的終結。人們懷念袁雪芬什么?失去袁雪芬,對于越劇又意味著什么?

越劇界、戲曲界在悼念在懷念袁雪芬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于越劇改革戲曲改革的諸多思考。

當年,在十里洋場的大上海,袁雪芬等“越劇十姐妹”發起了越劇改革,把嶄新的舞臺演出形式引入越劇,特別是將魯迅原著《祝福》改編成越劇《祥林嫂》上演,轟動一時,該劇也被稱為新越劇的里程碑。今天的人們熱議的是,袁雪芬一直是改革家,一直支持著越劇的改革,即便是對于袁派的演員,同樣要求不要局限在本流派中,要廣泛吸收、大膽創新。在越劇花旦諸多流派之中,許多人很喜歡袁派藝術,大概在于袁派的“大氣”和博采眾長,在于袁派不斷的發展。

用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萬物在運動中發展變化。越劇從誕生到形成發展,也是無時不在變化的。越劇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這種歷程其實就是一代代藝術家們創新實踐的過程,是追求、探索、變革、前進的過程。“變”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變革,學習傳統但不拘泥于傳統,大膽地進入變革創新之路,這正是戲曲藝術家們順應時代潮流做出的明智的選擇。每一位能被稱為藝術大師的戲曲前輩,無一不是因有所創新而奠定地位。

袁雪芬在越劇表演上勇于突破和革新,更是有口皆碑,有著開創性的功勛,成為一代宗師。假如沒有一代代戲曲家的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的越劇。我們討論戲劇的現狀和未來時,似乎不應忘記這段歷史。即使越劇等戲劇形態在今日的社會已略顯老邁,我們依舊應當敬佩那些奠基者、開拓者、變革者,并且敬佩那些充滿理想主義的先驅與后來人。

袁雪芬說,她一生的追求就是兩件事:“改革越劇的內容,不再只唱才子佳人;改革越劇的環境,讓戲子受到尊重。”這句話別有一番深意,具有高人一籌的底氣和眼力,不由得不令人折服。即便在于今天來看,同樣發人深省。

如今,改革了開放了搞活了,古老的、傳統的、民族的、歷史悠久的、中國特色的、富有詩情畫意的、虛實結合的、雅俗共賞的、舞臺藝術達到高峰的,藝術表現最浪漫的、百花叢中最鮮艷的民族瑰寶———戲曲,怎么一下子如此低落?

浙江的戲曲確實很有作為,新作不斷,獲獎不少。浙江文化藝術獲高獎的主旋律是戲曲,進京展演的主旋律是戲曲。當然,相對來說,近年來不景氣的也是戲曲。

還有,戲曲表現新時代,的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困難并不等于不能。當年袁雪芬排演了反映那個時代下層民眾生活的《祥林嫂》,今天的我們能否打造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體現時代精神的優秀劇目,為藝術史留下新時代的標桿?

越劇以其表演的風雅經典,唱腔的韻味淳厚,當之無愧地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劇種之一。但相比于昆曲、京劇的地位,也許越劇還僅僅是定位于最有影響力的地方戲。越劇能否做大做強,使之成為全國性的有影響力有普適性的劇種?

時代在變革,生活節奏在加快,文化消費方式多元化,越劇等戲曲發展遇到了不少難題。是固守、還是革新,經常成為戲曲界的兩難選擇。袁雪芬的謝世重新使戲曲改革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茅威濤的越劇改革褒貶不一、見仁見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卻是大受歡迎和熱捧。無疑,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變遷的革新才是戲曲新生繁榮的希望所在。盡管也許很緩慢,甚至很痛苦。因為改革這種選擇本身包含著否定和開創,否定是痛苦的,而開創是艱難的,但正是在痛苦和艱難中,才會得到戲曲繁榮的春天。

2008年2月,袁雪芬當選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代表性傳承人。一代大師走了,但她的精神衣缽必然要傳承下去,要進一步弘揚。今人要超越前人,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智慧。傳統戲曲的繁榮,文化的復興,離不開一代代人的使命和責任以及始終不渝的理想追求。

愴然別先人,殷殷待后者,念越劇之悠悠,當慨然而奮進。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我們該賡續傳揚。

2011年2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延庆县| 柘荣县| 沈阳市| 江川县| 长乐市| 女性| 淮阳县| 县级市| 巴彦县| 桐乡市| 新丰县| 永善县| 马尔康县| 望都县| 阜南县| 武平县| 桃江县| 高要市| 固始县| 康平县| 报价| 丰镇市| 荃湾区| 正安县| 克什克腾旗| 自贡市| 灵山县| 新余市| 泗阳县| 论坛| 兴义市| 鲁山县| 屏东市| 黄平县| 襄城县| 内丘县| 岳池县| 莲花县| 禄丰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