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價值

一、研究問題

如前所述,圍繞主流的過程視角,創業學者們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針對相對獨立但卻緊密聯系的一系列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傮w來看,現有的創業研究雖然立足于管理領域,但卻早已擺脫了經濟學或管理學孤立的學科立場,大膽地從其他學科引入、借鑒了新的理論和方法,并不斷嘗試創新甚至構建符合創業研究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方法??鐚W科的研究思路使得過程視角下的創業研究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不同學科和學派的工作共同推動了創業研究的進步和發展。戰略結構學派發揮其長期關注成熟企業、理論和方法相對成熟的優勢,運用戰略適應理論、戰略定位理論等戰略領域基礎性的理論剖析新企業的成長過程,該學派認為,新企業不斷涌現的過程改變了環境的資源持有狀況、相關行業的競爭結構和格局,同時這些新經濟參與者的生存和成長也深受競爭環境Covin J G, Slevin D P.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75-87.、市場條件、資源狀況Romanelli E.Environment and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 start-up:effect on early surviv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34(3):369387.、產業結構Sandberg W, Hofer C W.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entrepreneur.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7,1:5-28.的影響;制度學派將合法性的概念引入創業研究,指出新企業缺乏足夠的外部合法性是導致其新進入缺陷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合適的戰略提高新企業組織層次、行業內、行業間及制度層次的社會政治合法性(sociopolitical legitimacy)和認知合法性(cognitive legitimacy)Aldrich H E, Fiol C M.Fools rush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4):645670.,不僅能夠幫助新企業度過生存的難關,而且有助于推動其成長Zimmerman M A, Zeitz G J.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414431.;認知學派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創業情境,從心理特征、決策過程等方面比較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的差異Forbes D P.Are some entrepreneurs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othe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5,20(5):623640.,從而深刻剖析創業認知機制,經歷了從關注創業者特質到關注創業過程、創業者決策模式及行為特征的轉型,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深層發現,如偏好運用偏見及直觀推斷進行決策的人更趨于從事創業活動Busenitz L, Barney J.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in large organizations:biases and heuristic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1):9-30.;資源學派以資源基礎觀(resource-based view)、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為主要理論,將創業看作是不拘泥于當前資源條件下的機會追尋,是整合、利用不同資源開發機會并創造價值的過程,指出了資源約束是導致新企業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Stevenson H H, Gumpert D E.The heart of entrepreneurship.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5,85(2):85-94. Stevenson H H, Jarillo J C.A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1):17-27.;社會網絡學派則指出,將創業者視為孤立的、原子式實體并不能刻畫創業過程的本質特征,因為創業者處在一個由眾多行為者構成并互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網絡中,其所處的社會網絡環境、位置、所嵌入網絡的結構及相關的其他主體共同影響和塑造了其創業行為、活動和過程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 (3):481510.

總而言之,沿著過程視角的思路,偏重于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各種研究視角分別刻畫、剖析了創業現象與過程的不同側面,共同構成了現有的創業研究體系。以現有的大量研究為基礎,本研究在將理論與實踐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對研究問題分層、逐步聚焦。在研究理論視角方面,以往各學派的觀點對于我們認識創業者及創業過程均具有重要意義,而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將聚焦社會網絡視角,嘗試運用社會網絡的理論和方法來描述、闡釋、分析創業活動;在研究立足階段方面,以往研究涉及創業的整個過程,包括從產生創業想法,到創業準備,到新企業誕生,每一個里程碑事件和每一類創業活動都標志著創業者理想之路在向前延伸,在創業成功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本研究將聚焦新企業創建后的成長階段,特別是處于嬰兒期和學步期的新企業;在研究聚焦點方面,創業涵蓋各種各樣的活動,對于具有新進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和小企業缺陷(liability of smallness)的新生企業來說,管理尚處于無體系、亟待完善的階段,資金、資源匱乏,每一類運營活動都可能會直接影響其生存,很多行為或決策都對其后續發展至關重要,而本研究在眾多的新企業行為與活動中選擇聚焦新企業組織層面的社會網絡構建活動。之所以選取社會網絡這一特殊理論視角立足創業過程中的成長階段并聚焦新企業組織層面的社會網絡構建活動,是基于已有的研究發現及創業實踐。

第一,社會網絡在創業活動,尤其是新企業成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且無可替代。資源學派的研究指出資源局限是導致新企業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創業者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整合資源以突破局限?一般而言,創業者整合資源的途徑有二,即:內部積累和外部獲取。一般而言,普通創業者依靠自身力量積累的資源十分有限,往往在創建企業的艱難過程中消磨耗盡,甚至難以滿足創業活動的需求,因此外部獲取資源對于新企業尤為重要,有時甚至是整合創業資源的主要途徑。而創業者個人及新企業的社會網絡,正是創業外部資源的關鍵來源Eisenhardt, Kathleen M, Schoonhoven Claudia Bird.Resource-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7(2):136150. Ahuja Gautam.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3):317343. Katila Riitta, Rosenberger Jeff, Eisenhardt Kathleen M.Swimming with sharks:technology ventures, defense mechanisms and corporate relationship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8,53(2):295332.。已有大量研究指出,社會網絡不僅能給創業者和新企業帶來資金等有形資源Bates T.Race, self-employment, and upward mobility.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7.,而且能夠帶來各種寶貴的無形資源,如創業機會Hoang H, Young N.Social embedded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more)evidence of embeddedness.Working paper,2000.、情感支持Bruderl J, Preisendorfer P.Network support and the success of newly founded businesse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8,10:213225.、合法性及聲譽Shane Scott, Cable D.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 Working paper,2001.等,這些共同構成了新企業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第二,盡管創業領域已有圍繞社會網絡展開的大量研究,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仍然不足以充分解釋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及其本質特征?;谏鐣W絡對新企業的重要作用,創業學者們圍繞社會網絡展開了大量的探討,主要包括效應機制和形成機制研究。Hoang Ha, Antoncic Bostjan.Network-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165187.效應機制研究將社會網絡作為自變量,圍繞機會識別、資源調用、新企業生成等里程碑事件以及創業績效Shane S, 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探討網絡對創業過程及結果的影響Aldrich H, Reese P R.Does networking pay off? A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s in the research triangle.In:Churchill, N.S., et al.(eds.).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1993:325339. Singh R P, Hills G E, Lumpkin G T, et al.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rocess:examining the role of self-perceived alertness and social networks.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9 Academy of Management Meeting, Chicago, IL,1999. Uzzi Brian. The source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the network effec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4):674698. Uzzi Brian.Social dtructure and v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35-67. Uzzi Brian.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how social relations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9, 64(4):481-505.11。形成機制研究將社會網絡作為因變量,嘗試通過探討影響新企業社會網絡的主要前置因素來剖析網絡關系的形成、改變及演進Larson, Andrea and Starr, Jennifer A.A network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 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1993, winter:515. Hite J M.The Influence of the early firm life cycle on the evolution of entrepreneurial dyadic network ties.Best paper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Paper also received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Best Conceptual Paper Award,1998. Hite J M, and Hesterly, William S.The evolution of firm networks:from emergence to early growth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3):275286. Greve A, and Salaff J W.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27(3):1-22.。盡管這兩類研究在剖析創業者個人及新企業社會網絡的形成和影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仍然未對新企業、特別是初創期企業的社會網絡本質特征做出充分的解釋,而網絡的本質特征是連接形成及效應機制研究的核心媒介。側重于效應機制的研究反復論證了網絡對創業及新企業的重要作用,并嘗試揭示產生作用的內在邏輯,但卻忽略了新企業網絡形成的重要過程,該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因素及方式不僅直接關系到網絡形成本身,而且間接與企業行為、績效相關。側重于形成機制的研究盡管論及網絡的形成過程,分析了影響創業者個人及企業社會網絡形成的主要內外部因素,但現有大多數研究對網絡的描述僅僅停留在單維度或單要素的刻畫上,研究變量指標過于零散,未能全面、系統地呈現新企業社會網絡的創建過程及其主要特征。以現有研究挖掘、描述的這些零散網絡特征為基礎,我們能否找到以及如何找到合適的視角相對系統、概括地描述創業網絡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本質特征?

第三,創業的過程視角啟示我們在探討創業網絡時應該注重挖掘網絡過程,但是如前所述,現有的效應機制研究聚焦網絡所產生的結果,現有的形成機制研究聚焦網絡的建立,而“如何建立”及“如何利用”則是尚未充分解釋、亟待深入挖掘和探討的重要研究課題。從組織層面來說,創業網絡的構建是新企業與所在環境中的其他組織不斷互動、反饋的結果,該過程呈現的特點不僅影響網絡構建本身的進程,而且也會通過相對復雜的影響機制作用新企業成長和績效。斯洛特·蘇珊娜和科維略·尼可拉以及Hoang和Antoncic(2003)以綜述性研究為基礎,論證并強調深入理解網絡過程的重要性Slotte-Kock Susanna, Coviello Nicol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on network processes:a review and ways forward.Entrepreneurship:theory& practice,2010,34(1):31-57.,啟發學者們從過程視角網絡相關概念進行操作化測量、運用過程邏輯解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并以事情發展順序(developmental event sequence)描述、刻畫網絡過程Van de Ven A, Poole M S.Explaining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510540.。因此,本研究著重關注新企業的網絡構建過程并嘗試描述、闡釋該過程是頗具價值的大膽嘗試。

第四,現有研究中存在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創業領域中的社會網絡研究較多地側重創業者個人網絡,或以創業者個人網絡代替創業網絡Witt Peter.Entrepreneurs'networks and the success of start-ups.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2004,16:391412.,但新企業的社會網絡并不局限于此。作為創業活動的主體,創業者是一系列創業活動的策劃者、領導者或執行者,網絡構建活動也是如此。在新企業創立之前,主要由二元情感性強連帶構成的創業者個人網絡即為創業網絡,這也是現有研究集中關注于此的主要原因;新企業建立伊始,與創業者相關的二元關系構成新企業社會網絡的基礎,創業者個人網絡甚至可以看作是其雛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起到了主導作用;隨著企業的發展,部分情感性二元關系會轉化為企業層面的經濟交換關系,而各項經濟活動的開展也會促使新企業建立起其他以自身為核心的新關系,逐步形成日益完善的新企業社會網絡。Larson Andrea, Starr Jennifer A.A network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 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1993, winter:515.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創業者個人網絡和創業網絡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但絕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相等同。本研究側重于新企業組織層面的社會網絡構建,有利于彌補以往研究過分關注個人層面創業網絡的不足,對于更清晰、準確地認識創業網絡及其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在中國情境下,關于新創企業社會網絡的探討具有更為重要、深遠的意義。如費孝通先生所述,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差序格局”代表了中國最基礎、最根源的社會格局形式,其實質是以親緣、地緣、友緣等逐層展開的“關系”。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換而言之,中國社會是一個以“關系”為紐帶的社會。中國情境下的“關系”自然屬于社會網絡的范疇,但又與西方學者們所探討的聯系或關聯(ties, connections)存在微妙的差異;也正是這些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微妙差異,使得社會網絡在中國社會形態、社會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更為重要、關鍵的角色。社會網絡學派指出:創業者不是孤立的原子式個體,而是嵌入在一定的環境中;創業活動不是創業者的獨角戲,而是牽扯涉及多種社會參與者及組織;新企業更不是獨立于社會的組織,而是在與社會中各種其他個人及組織的不斷互動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在中國情境下,創業者、創業活動、新創企業的社會性和社會角色都因“關系”和社會網絡及其突出作用而具有獨特之處,對這種特殊性的關注和分析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特殊情境中的創業活動,特別是新企業網絡構建行為,也有助于豐富、完善已有創業研究的發現。

因此,本研究聚焦中國情境下處于成長階段的新企業的社會網絡構建活動,以期更系統地描述、刻畫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的本質特征。為了使分析更為明確、具體,本研究借用組織管理領域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概念作為主要的研究視角。研究視角的情境化借用對本研究深入探討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應機制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效率和效果視角能夠將本研究探討的新企業網絡構建進一步清晰化、明確化。就新企業而言,網絡構建過程包含兩層目標,即是否建立起以自身為核心的社會網絡以及是否建立起適合自身發展的社會網絡;從過程上來看,有兩個相對應的問題:新企業如何構建網絡?應當構建起怎樣的網絡?德魯克在強調效率和效果對于組織管理的重要性時指出,兩者的差別在于:效率涉及如何正確地做事情,而效果則涉及做正確的事情。Drucker Peter F.The effective executive.New York:Harper & Collins Publishers Inc.,1966.將效率和效果視角運用到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中,先前的兩個問題變得更為清晰、明確,即:新企業如何正確地構建網絡?是否建立起正確的網絡?第二,就一定程度而言,效率和效果可以作為衡量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及狀況的重要指標。在現實中,有的創業者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較為迅速的方式構建起較為完善的、以新企業為核心的社會網絡,體現出網絡構建活動中的效率;同時,有的創業者能夠從錯綜復雜的社會行動者中識別出優秀的組織個體,建立起十分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社會關聯及網絡,體現出網絡構建活動中的效果。效率和效果視角的引入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評估原本抽象的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第三,效率和效果視角有助于系統地歸納、概括原本相對零散的新企業網絡特征。與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密切相關的速度及成本可以看作是效率視角下的過程性特征,而與新企業網絡構建結果緊密相連的網絡結構、內容等可以看作是效果視角下的結果性特征。最后,效率和效果符合針對新企業社會網絡分析的要求。新企業規模較小,其社會網絡構建是在創業者個人或團隊的推動下進行和完成的,經歷了邊界相對清晰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該過程相對簡單,具有可觀察性,可以借鑒、改進已有的量表、相對容易地對效率和效果進行操作化;并且,對于資源匱乏、迫切需要合理利用有限資源開展各項創業活動以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新企業來說,權衡網絡構建中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與此相對,成熟企業往往規模較大,其社會網絡構建和維護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涉及很多個人及組織,社會關聯及網絡的變化具有復雜性,難以觀察,更難以進行量化比較,這使得從效率和效果視角準確觀察、描述其網絡構建過程近乎是徒勞的,并且,對于成熟企業來說,可支配資源相對充裕,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減弱,此時效率和效果的權衡意義不大。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遵循過程視角下創業研究的基本判斷邏輯,聚焦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認為該過程的主要特征影響新企業初期的成長及績效。具體而言,本研究以社會主義新興經濟體中國為研究情境,立足于處于成長階段的新企業,聚焦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情境化引入效率和效果視角,嘗試系統地刻畫新企業網絡的本質特征并解析、詮釋其網絡構建過程,重點探討以下兩個基本問題:第一,效率和效果視角下的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是否以及如何影響其初期績效?第二,創業環境如何作用于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的效應機制?

二、研究價值

本研究不僅能夠補充現有創業網絡研究的不足,進一步豐富、深化已有的研究發現,同時也能給創業活動、管理實踐以及政府監管提供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本研究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本研究通過將現有研究發現與創業及新企業管理實踐中的問題緊密結合,提出從效率和效果視角來剖析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并通過分析網絡構建效率和效果與新企業初期績效的關系證明兩者的重要作用。效率和效果視角的引入是源于現有研究中對新企業網絡構建過程的關注不充分以及特征描述的過于零散,同時這兩個視角與創業者實踐活動中的情況和問題相匹配,十分符合針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的分析。本研究不僅充分借鑒現有組織管理領域有關效率和效果的研究成果,而且以現有創業網絡研究發現作為視角情境化的基礎,嘗試改進已有的成熟量表,從這兩個視角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呈現的主要特征進行有效的界定和測量,這不僅能夠從新的視角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加深理論界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的理解,豐富現有的創業尤其是創業網絡研究發現,更重要的是,新視角的引入為有關創業網絡研究,尤其是新企業社會網絡的研究打開了新的思路,啟發更多的后續研究。

其次,本研究有助于豐富、深化有關社會網絡與創業績效及新企業績效關系的成果。社會關系及其網絡在創業活動和新企業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在已有文獻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證明,而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細化新企業社會網絡對創業及新企業績效的作用;二是深入挖掘其中的作用機制。就第一個方面而言,本研究所引入的效率和效果視角不僅能夠較為準確、相對系統地描述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的主要特征,而且在以往有關創業網絡及新企業社會網絡探討的基礎上細化了社會網絡構建活動,并通過后端效應機制研究分別論證了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率和效果對企業績效的不同作用機制,將原有的籠統性作用細致化。更重要的是,就上述第二個方面而言,本研究從效率和效果視角入手,深入探討了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如何影響新企業績效,突破以往研究單一視角的局限,將企業社會網絡研究中相關的經濟學視角、網絡結構視角及網絡資源視角邏輯性地結合起來,以更全面、充分地剖析企業社會網絡對于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利用新企業成長階段、外部環境等因素考慮新企業社會網絡效率和效果效應機制的權變或邊界條件,能夠有效地加深、完善我們對其作用機制的理解。

最后,本研究以中國轉型經濟為背景,考慮中國特殊制度環境中的信任氛圍、市場化程度等環境因素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及新企業績效的影響。信任問題是近年來中國社會一直探討的熱門問題,而信任氛圍是與新企業社會網絡效應機制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通過影響網絡構建活動產生效應的基礎和過程來影響該機制產生作用的強弱程度。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是轉型時期中國情境下市場環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分析該因素對新企業網絡構建機制的影響作用是探討中國情境下網絡與環境匹配的重要內容。通過這兩方面的考慮,本研究不僅通過特殊的研究情境拓展了現有研究對發達經濟體的過多關注,而且通過嘗試考慮中國情境下特殊因素的作用為該情境下的理論構建和深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從實踐角度來看,本研究的價值主要在于可以給創業者和新企業管理者帶來啟示。

首先,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發現的基礎上從效率和效果的特殊視角再次肯定并強調了社會網絡對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啟示創業者們重視關系網絡的構建,使之成為實踐中的關鍵性活動。創業者本身的能力特征及資源稟賦固然重要,即“你是誰”的問題不容忽視,但內部資源和能力在推動創業活動過程中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能否通過社會網絡將豐富而重要的外部資源化為己用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即“你認識誰”是更重要的問題。

其次,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過于關注創業者個人網絡、甚至將個人網絡等同于創業網絡的局限,立足于企業層面,聚焦新企業的社會網絡構建活動,這就啟示創業者和新企業管理者在將個人網絡作為新企業網絡雛形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構建以新企業為核心的、專屬于組織的社會網絡。盡管創業團隊或初期管理團隊的個人網絡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滿足新企業生存的需要,但隨著新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原有的個人網絡的局限性會逐漸凸顯,而過分依賴管理者的個人網絡甚至某個管理者的個人網絡會給新企業帶來權力沖突、專制管理等諸多運營中的問題。因此,逐步構建、完善以組織為核心的組織層面社會網絡是新企業實現持續成長和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

再次,本研究提出、界定企業社會網絡效率和效果這兩個特殊視角,并通過兩者對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過程及特征進行重新分類和描述,啟示創業者和新企業管理者不僅要重視新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活動,而且要考慮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建立起正確的網絡。對于新企業而言,生存和成長的時機十分關鍵,而網絡構建的效率和效果共同決定了組織能否獲取關鍵性外部資源、把握發展先機。本研究對效應機制權變狀況的分析則啟示創業者和新企業管理者必須根據新企業的不同成長階段以及不同的外部環境選取適合自身資源獲取和生存發展的網絡構建方案,注意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量身定制社會網絡構建、維護計劃,為建立合適的社會網絡創造或選擇更有利的主客觀條件,用正確的方式構建正確的網絡。

最后,本研究也能給政府等權威部門的政策制定帶來一定的啟示。對新企業組織層面社會網絡重要作用的肯定啟示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創業支持體系建設、完善創業中介服務,為新企業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并為組織間的合作創造更好的政策條件。本研究分析了信任氛圍、市場化程度等環境因素對企業社會網絡構建效率和效果效應機制的重要影響作用,這就啟示地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為新創企業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以推動創業活動和新企業的長遠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延庆县| 那曲县| 阿拉善左旗| 定边县| 宁晋县| 垫江县| 德阳市| 林西县| 达拉特旗| 谢通门县| 穆棱市| 海城市| 开化县| 吴旗县| 衡南县| 山东省| 拜泉县| 瑞安市| 日喀则市| 仁化县| 苍南县| 台北市| 东台市| 大英县| 黎城县| 陆河县| 奉化市| 丹江口市| 锦屏县| 门头沟区| 广丰县| 乐昌市| 丰宁| 香河县| 孝昌县| 张家口市| 梅州市| 宾川县| 富裕县|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