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鵝歐洲史·中世紀盛期的歐洲
- (美)威廉·喬丹
- 1239字
- 2019-06-21 10:04:29
作者序
1049年,時年47歲的阿爾薩斯人(Alsatian艾吉斯海姆的布魯諾(Bruno of Egisheim)長途跋涉900多公里,從沃爾姆斯(Worms)趕赴羅馬朝圣。在那里,他將成為教皇利奧九世(Leo IX),并在此后的1087年獲封圣徒。當時與他同行的,是一批為人誠摯、行事堅定的伙伴,克呂尼修道院長休(Abbot Hugh of Cluny)便是其中一員,彼時尚不出名的托斯卡納(Tuscan)修士伊爾德布蘭(Hildebrand)亦位列其中。教會應當是普世的,基督教社會應該是大一統的基督的王國——這是布魯諾一行人以及其他一些志同道合者的信念。他們將踐行這一信念,哪怕效果不盡完美,也要一步步地嚴格執行。他們的舉動也會對篤信天主教地區的君主與主教們產生巨大的影響。新任教皇利奧九世踐行這一理念的主要行動便是根除圣職買賣(simony)的陋習,就是用金錢換取教會職務的行為。這種行為令那些影響力巨大的家族得以控制地方教會,當時的貴族也趁機把本地教會當成搖錢樹,榨干其資產,還拿教會當貴族斗爭的棋子。
法國人克呂尼的休的貢獻在于建立起了超越本地紐帶的效忠關系網絡。他將自己負責的勃艮第克呂尼大修道院發展成西方最重要的修會機構。出自克呂尼的修士們建立了數不勝數的子會,而另有大量年代久遠的教會機構,要么因克呂尼修士的到來而接受改革,要么被克呂尼修道院的模范作用激勵,在與其保持密切聯系的情況下進行了自己的革新。“圣徒休”(休也將獲得封圣的待遇)在克呂尼建造了壯麗的教堂,在基督教世界中,其規模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有后來者超越。在這座教堂里,休參與的規劃影響了從不列顛到西班牙的諸多修士的命運。彼時,他威望甚高,在天主教歐洲的世界中,無論是王公貴胄還是教會信徒,都會前去聆聽他的忠告與教誨。
之前提到的教會三巨頭中,最有爭議的是伊爾德布蘭,即后來的教皇與圣徒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 VII,1073—1085年在位)。在教皇任上,他向“神權俗授”(lay investiture)的行事方式發難。這樣的習俗允許君主將象征屬靈權柄的戒指和權杖授予主教。授予戒指或授權(investiture)象征主教與他的教區結合在了一起,因而他也將像丈夫愛妻子那樣愛屬下的人民。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婚姻一樣,這樣的結合在理論上是不可分開的,只有在得到上帝或其在人間的代理人——教皇——的允許后,才能做出改動。權杖則象征主教的權利與義務:保護天主教信徒免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威脅,教導信仰,擊退“野狗”,就是分裂主義者、異教徒和不信者,他們想要引誘虔信之人背離正確的信仰。在權杖所代表的責任當中,將信徒處以絕罰(excommunication)只是主教擁有的權力之一,卻十分重要。開除出教,意味著將一名接受過洗禮的基督徒正式驅逐出基督信徒的團契。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看來,神權俗授的做法使非神職人員獲得了凌駕于教會之上的權柄,這是不合適的。由此造成的對教會自由的侵犯,甚至不亞于買賣圣職的惡果。
如今,已經沒有學者主張布魯諾、休、伊爾德布蘭的改革理念是他們自己首先提出的了。但是,這群在1049年一同前往羅馬的人構成了一個結構松散卻意志堅決的團體,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將有許多教士與平信徒加入他們。我們在本書中的第一個任務便是描述產生這個改革團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