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付出才有回報
【原文】
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
【譯文】
不追求利益就不能得到利益,不施舍仁德就不能積累仁德。
【解析】
何為“舍得”?沒有付出就不會擁有回報,利益如此,仁德亦是如此。利益是大家共同追求的,唯有仁德之人方能靠自己的實力以及努力不斷地獲得。而追尋不勞而獲,想象“天上掉餡餅”的人,是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那個“餡餅”終究也不會落入自己的口中。同樣,“仁德”也就是感情,也是需要付出才會有回報的,你對他人的關懷與幫助,總會銘記于他人之心,那份回報總是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給你送來溫暖。學會不斷地付出吧,因為那也是對生命的積累。
【主題延伸閱讀】
施舍別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
有智慧的人就能夠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佛家的智慧有時候就是一種舍己為人的智慧。這種施舍是完全拋開個人的私利和小我。做“佛事”就是用佛法來幫助人,不論有形無形,不論是語言、文字或物質,其目的是提升人的質量、心智、道德和內在的智慧,并且增長福報,使眾生離苦得樂、出離煩惱。佛教所指的“道場”很具體,即是寺院和塔廟。和尚隨緣度眾生,處處度眾生,“空花佛事時時做,水月道場處處建”是出家人的本分,目的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凈化人間。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的時候,人都擠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提議,要建一座更寬敞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后,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對他的這種態度感到非常不滿,五十兩黃金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給平常人過幾年生活,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
于是,信徒就緊跟在誠拙禪師的后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里裝的是五十兩黃金。”
誠拙禪師漫不經心地應道:“你已經說過,我知道了。”
信徒看禪師并沒有停下腳步,便又大聲提醒道:“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這時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聽到信徒的話,便停下說:“你捐錢給佛祖,為什么要我謝你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你就把‘謝謝’帶回去,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訖’了!”
人生在世,不能只顧自己,更重要的是有我為人人的高尚品質,施舍別人就是做自己的功德。
從前有一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他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于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屋子已經很久沒有人來過,常年的風吹日曬,已經使這間小屋搖搖欲墜。
在小屋的前面,他發現了一個吸水器,于是便用它來抽水,可惜抽了半天也沒有抽到一滴水。正當他失望之極的時候,忽然又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個紙條,紙條上面寫著:“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裝滿。”
他按著紙條上寫的,小心翼翼地打開水壺塞,里面果然有一壺水。然后,他的心里開始矛盾起來,到底要不要繼續按紙條上所說的,把這壺水倒進吸水器里?如果倒進去之后,吸水器一旦不出水,豈不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會保住自己的生命。就在這時,一種奇妙的力量讓他下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最后,吸水器中果然涌出了泉水。結果,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
每個人不論怎樣貧窮,哪怕身無分文、無家可歸,都能給予別人幫助。一句恭維話,也是在給予別人幫助。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升華自己,把心理上自私的毛病治好。事實上,可以關心別人是一件很珍貴的事情。如果連個能讓自己付出的人都沒有,那才叫真正的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