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利是容易誘人的

【原文】

惑人者無逾利也。

【譯文】

沒有比利益更誘惑人的東西了。

【解析】

欲望是無止境的,而人們在利益面前也是很難邁開自己的腳步的,畢竟人們是要靠物質來生活的。僅僅因為這個理由,利益就把人迷惑得分不清自我,是保持清廉,還是葬身漩渦,就看自己的心境了。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就會安分守己,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想要的東西,反之,那些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的人,就會葬身在自己親手挖掘的利益墳墓里。

【主題延伸閱讀】

克制誘惑,回歸本我

佛家認為待人處世,要保持不被外界所牽動的態度,要保持不被貪欲所蠱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靜,這就叫禪定。禪宗所推崇的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有時候就連自認已經有所入定的人也不免口是心非。冷靜下來就是禪定,能理智地對待所有問題并施愛于人便是真慈悲。能保持禪定的人,不會被他人一時的頂撞所擊垮;能修行禪定的人,不會被他人一時的冒犯所觸怒。

佛教中的禪定,從某個層面上說就是生活中我們常說的克制和忍耐。每個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誘惑,而顯現出本能的貪欲。如想消除貪欲之心,免去貪欲之害,必須做到克制、忍耐。生活中,只有學會忍耐,以律己之心克制自己,常思貪欲之害,才能抵制欲望的侵擾,心胸坦蕩地走好人生之路。

從前,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

一天,他們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筵,演說妙法,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往聽佛陀開示法要。

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烈日下,二人揮汗如雨地低頭疾行,走著走著,覺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二人只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走。

正當二人走得精疲力竭時,突然,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面不遠處。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后,卻發現水中有蟲。這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

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邊,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你不也很渴嗎?為什么現在卻不喝了呢?”

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焙攘怂谋惹鹁拖鄤裾f:“您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不喝水的比丘聽完,不為所動地說:“我寧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茍活!”

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

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生到天道,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佛為他說法,他得到了法眼凈。

而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他詢問道:“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佛即呵斥說:“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

佛陀更進一步說:“若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邊,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里,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

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克制自己,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若不克制,放縱自己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牽制,莫說難以成就事業,甚至會自取滅亡,走向可悲境地。

我們時常聽聞有關自由的談論,大多愚昧者把它視作一種光榮,其實遠非如此。自由,從廣義上說,它是低等生物的一種屬性。認真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覺,對人類來說,高尚的是人的克制而絕非自由。即使在低級動物中,它們的光榮也依賴克制。蝴蝶遠比蜜蜂自由,可我們更尊重蜜蜂,就因為蜜蜂遵從了蜜蜂社會那種整齊而有序的規律。大千世界之中,抽象的自由與克制這兩者之間,克制總是更為光榮。所以,唯有克制,才體現了高等動物的特性,才能改善下等動物;上自天使的工作,下至昆蟲的勞動——從行星的均衡到一粒塵土在萬有引力下的趨向——一切生物、一切事物的力量與光輝,都存在于它們的服從之中,而不在于它們的自由。

只有懂得克制自己的人,才能冷靜從容地控制局勢,不急躁、有次序地前進,進而取得成功。而一個我行我素的人,是難以突破自我的。會克制自己的人,才會為自己創造發展的機會,進而贏得人生的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宁市| 平陆县| 河源市| 黔东| 连州市| 永定县| 于田县| 尚志市| 海丰县| 且末县| 连城县| 兴安县| 西宁市| 安福县| 富宁县| 辽阳县| 乌拉特前旗| 峨山| 盖州市| 筠连县| 方山县| 灵丘县| 南岸区| 普兰县| 巴塘县| 西平县| 兴山县| 黄石市| 胶州市| 同江市| 旅游| 灵武市| 贵阳市| 东方市| 甘南县| 南和县| 霍州市| 邻水| 奉化市| 和林格尔县|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