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權勢暗藏著危險

【原文】

勢伏兇也,智者不矜(jīn)。

【譯文】

勢力隱藏著兇險,有智慧的人不會夸耀它。

【解析】

權力不只是人們想象中的至高無上,能夠辦成一切想辦成的事情。權力的背后擁有一張關系網,就是這張關系網,如果正確利用就會帶來無限福利,相反,就隱藏著巨大的兇險。因為它就像一個漩渦,漩渦里面隱藏著金錢、欲望以及權力的無限擴張,這些都是對人們道德底線的極大挑戰,因此,當做人的原則在欲望面前喪失之后,你也就慢慢地陷入了漩渦里,無法自拔,直至毀滅。這就是權力隱藏的禍患。

【主題延伸閱讀】

學會“遠權”避禍

古今以來的為官者,人生中大概都有一個重要的決策:“遠權避禍。”這是他們在權力的漩渦中明哲保身的智慧體現。

清代中葉,曾國藩率領湘軍攻打太平天國后,收復南京。國家安寧了,可曾國藩感到他與清廷的關系卻變得復雜而微妙起來。那時曾國藩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在東南的半壁江山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三十萬湘軍總數,僅曾國藩直接指揮的軍隊就高達十二萬之多,這相當于是一支誰也調不動,只聽命于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此時清政府感到手握重兵的曾國藩已對朝廷構成重大威脅,于是故意疏遠冷淡他。曾國藩也感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顧命大臣功高震主,朝廷對自己心存芥蒂。擺在曾國藩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帶兵反清,取而代之;二是解散湘軍,自解兵權。第一條路,他不愿,也不敢;那就只能走第二條路了。

于是為了遠權避禍,曾國藩解散湘軍。但為了做得不露痕跡,他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湘軍暮氣太重,銳氣全消,已不可用。”同治三年七月初七,即攻破南京后二十天,曾國藩上《賊酋分別處治粗籌善后事宜折》中提出:“臣統軍太多,即擬裁撤三四萬人。”七月十三日,“遣撤曾國荃部二萬五千人”,同日“撤蕭慶衍全軍九千人”。十月中旬,“奏報裁軍二萬余人”。到同治五年夏,除“陸軍尚留下鮑超、劉松山萬余人”,“水師改編為經制兵長江水師”外,其他直屬湘軍先后撤并完畢。其后,“鮑超部亦解散,僅留劉松山部奉命援陜”。眼見裁軍如此干凈徹底,清廷對曾國藩的畏忌心理煙消云散。

為了遠權避禍,曾國藩還勸曾國荃稱病回鄉。

曾國荃為人“傲”,囂張自負。自從帶吉字營出征,戰績輝煌。但他與諸將不和,矛盾重重。在與屬下彭玉麟、楊載福有事相商時,往往聲色俱厲。諸將對他不服,但又礙于曾國藩情面,于是“告去”之人日益增多。郭嵩燾說:“侯相兄弟克復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詆之。”這句話中的焦點人物是曾國荃,群言囂囂,主要是針對他的。曾國荃再一點就是“貪”。連曾國藩也說他“老饕名遍天下”。若不解決這個問題,早晚會出大事,于是曾國藩苦心告誡其弟,讓曾國荃急流勇退,稱病回鄉。

曾國荃終于聽了兄長的勸告,就以“遍體濕瘡、徹夜不眠”為由,在攻占南京兩個多月以后,奏請回原籍,帶著無數的金銀財寶回湘鄉享清福去了。

置身官場的人,總希望生前身后留個好名聲。豈不知其中卻潛伏著危機。掌權者不只對戰功卓著的大將們心懷猜忌,對那些政績突出、德行好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一旦你的光芒超過了君上,形成了一種功高震主的姿態,災禍就很快要從天而降了。

因此,古之智者,總注意不使自己的光芒太為耀眼以致使君上的形象顯得相形見絀,總能在適當的時候功成身退,化解君上的猜疑,保全自己。所以為官要加強自身修養,保持冷靜的心理狀態,如此方能真正做到為官不倒的最高境界。因為“遠權避禍”,曾國藩才有不敗人生。所以,在官場上打拼的人,一定要知道“禍福相依”的道理。即使位高權重,也要懂得審時度勢,否則,風頭出盡之后,離災難也就不遠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阳县| 丰镇市| 噶尔县| 周口市| 陇南市| 光泽县| 湛江市| 巫山县| 罗江县| 炎陵县| 溧阳市| 海林市| 乐山市| 北票市| 左云县| 迭部县| 邓州市| 临城县| 英超| 临泽县| 泸水县| 平阳县| 东城区| 喜德县| 四子王旗| 蒙自县| 宜州市| 山西省| 得荣县| 托克逊县| 普兰县| 南宫市| 抚宁县| 上思县| 温州市| 白沙| 招远市| 青海省| 昭苏县| 连南|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