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于智,敗于智
【原文】
謀人者成于智,亦喪于智也。
【譯文】
【解析】
在背后謀劃別人的人,也許可以僥幸獲得成功,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然而這種僥幸存在的概率很低,弄不好,傷害的卻是自己。
任何人都對別人的背后算計非常痛恨,算計別人也是職場中最危險的行為之一。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后果,輕則被同事所唾棄,重則失去飯碗,甚至身敗名裂。如果你經常抱著把事業(yè)上的競爭對手當成“仇人”“冤家”的想法,并想盡一切辦法去搞垮對方,那么你也要為自己的危險處境當心了。
現(xiàn)代社會講求的是團結合作,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謀劃更大的利益,所以,那些喜歡搬弄是非、使陰招的人只會遭到他人的厭惡。每個人都希望與志趣相投的人共事,那些不懂得與人平等競爭、相互尊重的人就會失去大家的信任。
【主題延伸閱讀】
有些“精明”要不得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是一個瀟灑落拓之人,在他的書扇上篆有這幾個字“難得糊涂”。所謂“難得糊涂”就是看得明白、清楚、透徹,卻不把其中的滋味細細咂摸,因為倘若過于認真了,更生煩惱,于是便裝起糊涂,或說尋求解脫之術。
現(xiàn)實的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直擊我們的人生,有很多不能太在意,太認真。特別涉及人情俗事,在這其中盤根錯結,猶如一棵老樹之根,密密麻麻,令人望而生畏。太認真,不是扯著頭發(fā),就是動了筋脈,真是扯不斷,理還亂。順其自然,且順其大意,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大家、為了自己的長遠,哪怕暫時吃點苦,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shù)(樹),就不是荒山。”有時候,事情逼到了某個份上,就來一次智慧,表面上給他個“模糊數(shù)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涂”的妙用。
“難得糊涂”是既可避免直接的人情上的“噓寒問暖”,又能保持人格純凈的妙方。“難得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出于某種原因,不便于直截了當說破,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涂戰(zhàn)術。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紀昀提出自己的觀點,建議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紀昀的話,看起來詞不達意,但細究起來里面確是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為什么對親友之喪事所得概不拒絕呢?這是因為秉承祖宗遺愿,無所顧忌之故也。皇帝您老人家破格提拔這些官員,本就是造福大清江山,維護社稷所需,不也是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么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的做人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也不是笨蛋,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紀昀說話為何如此遮遮掩掩?原因是有很多的:雖然自己的主張是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不好明說,新皇帝是個什么態(tài)度心里還沒底,此意見是否被采納,名義上都與自己無關,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嘉慶皇帝歷來聰明,而且有好擅作主張的性格。如果不說,皇帝會不高興,認為自己不尊重他的問題。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教唆皇帝的忌諱,反而會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的秉性。紀昀此舉,看似圓滑,其實在鉤心斗角的朝廷里面,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涂”。
“難得糊涂”是一種境界,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慨嘆之詞。這個世界,原本就是有不公平的,長大了,知道的多了,難免會發(fā)牢騷。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自己一人之力,可笑可嘆。或自己無能,那就只好舉起這面“糊涂主義”的旗幟,遮蓋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濟公那樣任人說他瘋,笑他癲,樂得逍遙自在,照樣酒肉穿腸過,照樣嘻哈玩樂,“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專撿達官顯貴“開涮”,專替窮人、弱者尋公道,我行我素。這種癲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為一種“糊涂”。所以當你直面現(xiàn)實,平和淡然的心態(tài)是很重要的,“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便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