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謀身者善舍心機
【原文】
謀身者恃(shì)其智,亦舍其智也。
【譯文】
謀劃自身的人依靠其智慧,也要懂得不耍小聰明。
【解析】
以自我為中心是人的本能,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我會不會受到損失?其實,為自己考慮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只為自己著想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和利益,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犧牲別人的利益,那就是自私自利了,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有可能走到犯罪的邊緣。
現代社會上的貪官污吏就是自私自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后果。他們利用職權之便,貪污公款,行賄受賄,為的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但他們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如果他們不是私心過重,怎么會白白地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呢?這些人在損公肥私的時候,只是在物質上、權勢上滿足了自己,暫時得到了一點實惠,但他們付出的卻是人格和靈魂的代價。他們失去了純潔美好的良心,一生都得不到安寧。
【主題延伸閱讀】
守拙若愚比聰明更勝一籌
人生是個萬花筒,人們在世事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莫測。但是,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做人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涂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將智與愚集于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涂處且糊涂。
唐人王叔文經常和皇太子下棋。有一次在下棋時談論宮市的弊病,太子說:“寡人正想勸諫皇上廢止宮市呢。”在場的人都交口稱贊太子,惟有王叔文不說話。眾人走后,太子單獨留下王叔文,問他不說話的原因。王叔文說道:“太子的職責是侍奉皇上的飲食起居,早晚問安,不應議論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如果懷疑太子勸諫廢止宮市是為了收買人心,太子如何自我解釋呢?”太子大吃一驚,流著淚說:“若不是先生指點,寡人哪能知道這個道理!”于是對王叔文格外寵信。
王叔文教給太子的韜晦之術,并不是簡單的免除災禍,而是為實行其改革朝政的偉大事業所采取的權宜之計。王叔文是后來“二王八司馬”革新運動的首領,而這個皇太子即后來的順宗,是這場革新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韜晦之為,是這整個行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與此相類,更加明顯的是顏真卿的例子。
顏真卿在做平原太守時,安祿山反叛的行為已很明顯。顏真卿假托為防連綿大雨,重新修城浚壕,暗中征集壯丁,充實倉廩,而在表面上又假命文人才士飲酒作詩。安祿山秘密偵探,見此情景,以為顏真卿等都是書生,不足為慮。不久,安祿山發動暴亂,河朔盡失陷,惟有平原有防備。
五代時,吳王楊行密的故事也令人深思。
安仁義、朱延壽都是吳王楊行密的將領。朱延壽又同楊行密身邊的朱夫人的弟弟關系密切,兩人十分驕橫放肆,并謀劃叛亂。楊行密想除掉這兩個人。于是,楊行密假裝雙目失明,當接待朱延壽派來的使者時,他裝作什么也看不清。走路時,故意撞在柱子上,昏倒在地。來人扶起他,好久才蘇醒過來。醒來后,楊行密哭泣著說:“我的大業剛剛完成,眼睛就不行了。真是天道不公啊!這些兒子沒有一個能夠繼承我的事業。唉,要是能夠將我的位子傳給朱延壽,我就沒有什么遺憾的了。”朱夫人一聽,心中大喜,立即召來朱延壽。誰知,朱延壽一到,楊行密就在寢房門口,刺死了他,隨之趕走了朱夫人,并捉來安仁義,斬首示眾。
老子推崇“糊涂”。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范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莊子說:“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