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制造情感共鳴,打開溝通心門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走進一間陌生的房間,或是與一個不熟悉的人碰面時,在心里對自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我可以和他交往嗎?”的確,面對陌生人時,人們總是本能地帶有警惕和戒備的心理,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因此,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陌生人的距離,進而與之溝通,首先要制造情感共鳴,打開對方的心門。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概念——同理心,所謂同理心,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上思考問題。在人際溝通中,表達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表達同理心能讓對方意識到你跟他是始終站在一起的,這會在無形之中有效地拉近雙方的距離。
事實上,任何兩個初次見面的人,都處于一定的心理戒備狀態中,彼此之間都會存在心理距離,而溝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打破這種心理隔膜、建立友誼,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交際目的。而想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懂得運用心理技巧,制造出惺惺相惜的心理磁場,從而達成一種同理心。
1988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入獄的陳伯達刑滿釋放,在經過了難堪的獄中生活后,他對于來訪的人難免抱有防備心理。有一天,著名作家葉永烈想去采訪他,可是,該如何開場呢?葉永烈為此作了充分準備。
一進門,葉永烈就告訴陳伯達,1958年,陳伯達在北京大學作報告時,他作為北大的學生聽過這個報告。葉永烈說:“當時您帶來一個‘翻譯’,把您的閩南話翻譯成普通話,說實話,我還是平生第一次見中國人向中國人作報告還帶‘翻譯’!”這有趣的往事,令陳伯達聽后哈哈大笑。就這樣,一句風趣的話,一下就拉近了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氣氛馬上變得輕松起來,采訪得以順利進行。
我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要想和陌生人一見如故,關鍵就是在初次見面的交談上下功夫。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在縮短心理距離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時間內了解得多些,縮短彼此的距離,如此才能在感情上融洽起來。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敝就篮喜拍苷劦脭n,有共鳴才能使談話融洽自如。
那么,我們該怎樣與初次交往的人制造同理心呢?
1.尋找共同話題
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觀察。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性格、愛好乃至精神追求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面有所表現,只要你善于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會揣摩、分析,因為對方的很多信息都隱匿在交談的話語中,細細分析才會有所察覺。
2.學會一些拉近彼此之間關系的語言技巧
比如,我們可以多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
首先,多贊美對方。
若想讓對方覺得我們關心他,就該贊夸他的各種潛力;多贊美對方較不易為人所知的優點,可以加深對方對你的好印象;每次見面都找一個對方的優點贊美,是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的好方法。
其次,多注意一些禮貌用語。
使用“請教”“幫我”等語氣,較易獲得對方的好感;常用“我們”這兩個字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因為善于用“我們”可以制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系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后,與人交談時,會話中多叫幾次對方的名字,能增加彼此間的親近感。
不斷地稱呼對方的名字,往往會使剛剛才認識的人產生彼此已經認識了很久的錯覺。
3.以好感為起點,讓彼此之間的心理場更穩固
與人交往,找出共同話題、建立好感并不是什么難事,但要將彼此之間的關系更深一層,就要發揮你的語言水平了。發現共同點是不太難的,但這只是談話的初級階段所需要的,你要做的是鞏固、加深彼此間的關系。
總之,無論我們使用什么方法,一旦和對方產生了心理共鳴,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事件與心理沖突就會大大減少,就更容易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所以,為了使自己的熱情獲得他人的正面評價,我們有必要在溝通前先熱身,積極創造條件制造同理心,和對方站在同一條戰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