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所謂的情商高,就是口才好會做事作者名: 鄭斌本章字數: 1366字更新時間: 2019-08-23 19:14:24
巧化尷尬,打破窘境
我們說話需要多用腦子,謹慎言語,話多無益。說話時不要只顧著一時痛快、信口開河,以為聽眾微笑就是表示對你的肯定,于是沒完沒了地將一些本來不應該說的話都說了出來,結果觸碰了言語上的禁區。對于自己還沒搞清楚的事情,最好不要當眾說出來,尤其是那些捕風捉影的話,還有那些隱秘的話,否則最后遭殃的只能是你自己。不過,在日常交際中,有時難免會因為說得太興奮而忘記了避開某些言語禁區,于是一時間嘴巴就好像決了堤的洪水,一個勁兒地說些亂七八糟的話,如此自然會引起某些人的厭惡。面對如此場景,我們該如何挽救呢?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想辦法,而不是讓這個尷尬繼續下去,到頭來給自己帶來麻煩。
清朝時,一位新上任的縣令與其他官員初次去拜見上司。到了那里,他想不出該說什么話,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道:“大人尊姓?”這位上司看上去很吃驚,他看了看周圍的人,勉強說了姓某。縣令低頭想了很久,說:“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沒有。”上司臉色驚異,說:“我是旗人,貴縣不知道嗎?”縣令又站起來,說:“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說:“正紅旗。”縣令說:“正黃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黃旗呢?”上司勃然大怒,問:“貴縣是哪一省的人?”縣令說:“廣西。”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么不在廣東?”縣令吃了一驚,這才發現上司滿臉怒氣,趕快走了出去。不久,這位縣令便被借故免職了。
這是一個觸碰言語禁區的案例,在案例中,那位縣令不懂得說話的分寸,口無遮攔,言語觸碰了禁區,而最終自己也被免職了。如果你仔細分析這個案例,就會發現,那個縣令除了不懂得察言觀色以外,更是缺乏一定的思維應變能力,明明知道自己已經觸碰了言語的禁區,但還是沒能及時想出辦法補救,那他最終的結局就只有被免職了。
幾位同事正在辦公室里討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時經理身邊的“紅人”小李走過來了,她笑著安排了工作,并針對同事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解答。當著同事的面,張麗笑著說:“小李,你太聰明了,你的智商真高,怪不得坐到了助理這樣的位置,羨慕啊!”聽了這番“客氣話”,小李有點不高興,笑容僵硬在臉上,看見小李臉色的急劇變化,張麗覺得自己話說得有點過分了,她連忙說:“其實,經理一直在我們面前夸你頭腦靈活,今天一見,果真名不虛傳啊!”小李聽了,臉色緩和了下來,也沒再說什么,而張麗則緊張地吐了吐舌頭。
在這里,雖然張麗無心說出了對小李的“嘲諷”之語,也就相當于觸碰了對方內心的禁區,不過難得的是她及時發現了自己的過錯,及早說了幾句話來挽救自己,否則她應該知道得罪了經理身邊的“紅人”該是什么樣的下場。
假如我們在日常交際中陷人了言語尷尬,該如何化解呢?
說話者可以利用情境的參與,正話反說,擺脫尷尬的場景。正話反說相當于修辭格中的反語,是用相反的詞語表達本意,使反語和本意之間形成交叉。
在語言交叉技巧中,反語以語義的相互對立為前提,依靠具體語言環境的正反兩種語義的聯系,把相反的雙重意義以輔助性手段(如語言符號和語調等)襯托出來,使聽者由字面的含義悟及其反面的本意,從而發出會心的微笑。
你也可以利用特定的場景,造成情境歧義。有時,一個詞語本身存在著不同的含義,這時你可以巧妙地運用語言的多義,再加上具體的場景,造成歧義的效果。聽者都搞不清楚你表達的到底是哪種意思,自然也就不會將那些觸碰言語禁區的話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