矞矞禹跡 煌煌史彰
(代序)
大禹作為上古的傳說人物,在漫長而廣泛的歷史流傳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具有深刻民族認同感的特殊符號,漸漸地浸入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之中,從而匯聚成了特定的“大禹文化”和“大禹文化系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民族性格。關于大禹的研究,有四個核心問題:一是禹跡,二是禹事,三是禹釋,四是禹意。
所謂“禹跡”,就是從區域文化視角考察大禹的“行跡”,從長江上游地區的“禹生石紐”到下游的“禹娶涂山”,從黃河中下游的“禹都陽城”到下游地區的“禹東教乎九夷”,在這樣一個廣大區域內都有禹的文化行跡,這種文化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如何認識這種在廣泛區域內俱有的“禹跡”傳說和遺跡,是一個很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也是至今尚未得到圓滿解決的問題。
所謂“禹事”,就是古代各類文獻典籍所記述的有關大禹的傳說故事,“我們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我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從方法論的角度,按照記述其傳說故事的文獻年代將其排列起來,系統梳理其全部的傳說故事,是研究禹事的基本方法。前人對此做了比較完整的工作,但分歧在于對某些先秦重要文獻典籍年代的認識,使文獻先后順序的“排列”并不一致,也就造成了大禹傳說故事的序列分歧。好在今天我們可以根據出土文獻解決這方面的一些問題。
所謂“禹釋”,就是從古至今的學者對“禹跡”“禹事”在文化和學術上的研究和解讀。從認識論的角度,無論是先秦儒家和漢后經學家們從“人王”到“圣人”的解讀,或是歷史學家們從歷史到神話再到歷史的解讀,或是神話學家們從神話到歷史的解讀,亦或是民俗學家們“禹是一條蟲”的圖騰說,都涉及很多復雜的問題,如禹的屬性(是神、人王、圣人、孝子還是蛇圖騰等)、起源、流傳、價值等。如此眾多的“禹釋”可謂是仁智相見,百花齊放,從而形成特定的大禹文化現象和文化系統??上Υ讼嚓P的重大學術問題至今尚未得到系統清理。
所謂“禹意”,就是從價值觀的層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禹跡”“禹事”及在“禹釋”中所給予的社會價值判斷和取向。我們知道,大禹治水是一個影響最為悠遠而深刻的神話傳說故事,其文化要義集中體現在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所表現出的不屈不撓、救世濟民的集體社會意識和智慧。但對大禹的價值取向絕不僅僅如此。在祭祀形態、國家政治、民間生活,以及從自然到社會秩序,從經學到史學,從個人到群體,從婚姻到民俗,從人王到天命等諸多方面,人們對大禹都有許多富有社會意義的載述和解讀,時至今日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符號仍被不斷地弘揚與傳播。
楊棟的這部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善的,對上述四個問題皆有較好的梳理與總結。大禹傳說是一個具有重大文化、學術和時代意義的研究課題,既關涉夏文化及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又可以從學術史上總結二十世紀古史辨派神話研究的得失。上古歷史與神話、傳說之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大禹是介于神話與歷史之間的傳說人物,大禹傳說既蘊含著一定的史影,又有很強的神話色彩,作者將其納入到廣義的神話范疇中,一方面探析其中的史實素地,一方面梳理其演變發展,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運用文獻考證的方法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不少較為中肯的觀點。
目前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研究或利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或運用西方神話學理論進行闡釋,而對于記載中國神話的文獻本身往往關注不夠,甚至對文獻文本斷章取義。作者敏感地認識到這個問題,并提出要加強對中國神話的文獻學研究,從文獻出發,同時將神話置于其產生的歷史文化土壤中,探究中國神話的深層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質。楊棟在碩士階段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對文獻學基本理論和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其博士論文顯示出扎實的文獻學功底,這表現在:一是搜集材料竭澤而漁,舉凡傳世文獻、出土材料、圖像資料都進行了大量搜羅;二是始終關注文獻的生成年代,從而更好地梳理神話的演變;三是能夠正確地解讀文本,并合理地運用到觀點闡釋中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使用了大量新出土材料,很好地將古文獻材料和新出土材料結合起來研究大禹傳說史實素地及其演變發展,可以說是對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的一種踐行。另外,作者還新補充了最近公布的清華簡、上博簡中的一些相關內容,如清華簡《厚父》有禹建夏邦的記載,而《厚父》的成書年代當在西周初年,從而將禹和夏發生關系的文獻記載時間大大提前了,也修正了過去古史辨派的觀點。上博簡《舉治王天下》中的《禹王天下》則是一篇對禹之功績進行概括總結的文獻,頌揚了禹的五大功績,以禹為中心,獨立描述其個人功績,為戰國文獻所鮮見。這些材料作者都適時地吸收了進來。作者還收集了漢畫像石中的大禹圖像,考證圖像內容,并解讀其中的象征意義。
學術著作貴在創新,本書也多有作者自己的新見。如關于大禹治水傳說,人們一般稱頌他的治水之功,作者通過對早期文本敘事的梳理,發現在西周以至春秋時期,人們傳頌的乃是禹的敷土之功,因為洪水發生以后,敷土才是生存和生活的最為緊要之務。到戰國時期,由于出現了疏水灌溉的方法,“禹敷土”開始轉變為“禹治水”,并逐漸夸大禹治水的能力。再如在論述緯書中的夏禹神話時,作者從文本生成演變及其文化背景的角度指出:緯書中的夏禹神話故事大多承自先秦文獻,緯書作者通過抄錄、虛構、糅合、改編等手段對其文本進行加工改造,最終形成了風格獨特、意蘊深厚的緯書夏禹神話體系。關于“禹生石紐”傳說,作者認為它是“禹生于石”這一神話敘事的置換變形:石是夏民族的崇拜物,隨著夏遺民遷入四川,“禹生于石”的傳說亦進入川蜀,與川西北的大石傳說相融合,當這一傳說流傳到汶山石紐時便產生了變異,“禹生于石”變成“禹生石紐”了。
全書有完整的結構和嚴密的體系。當下的很多著作往往是發表論文的結集,然后冠以一個籠統的書名,章節之間既沒有太大關系更不能前后呼應。而本書則表現出綱舉目張結構完整具有很強的內在邏輯性來。本書對夏禹神話的文獻資料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對相關重要的與夏禹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考辨分析,是相對全面的一次夏禹神話文獻的整理,揭示了夏禹神話傳說演進的脈絡、文化內涵及這一神話傳說相關各種元素的內在關聯性。本書還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留待讀者自己去閱讀。當然本書也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利用考古材料對相關問題的考證還有待加強。
楊棟是我指導的碩士生,也是我指導的博士生,出身于山東世代務農的寒門,六年的共同學習生活使我對他的謙虛守信的性格人品、勤奮刻苦的求學精神都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在他讀碩士期間,我即規劃其讀博的選題,故引導他作了《淮南子》的研究綜述,希望他博士學位論文做《淮南子》對先秦文獻征引和利用情況的研究,但他最后自己選擇了這個題目我也是十分理解的,因為這個題目和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很相近,而復雜程度似乎更大。經過三年的時間,他比較理想地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寫作,也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高度好評,并被評為“吉林省優秀博士論文”,后來又進一步修改完善,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現在書稿即將在中華書局出版,也算是對其努力的回報。
我這里還要特別說明的是,楊棟在讀博期間發表了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和學校人事部門已經正式同意將其留校任教,我也對他寄予厚望,但由于生活的原因他選擇了待遇較好的湛江師范學院,最后又輾轉到了目前的黑龍江大學。當時看來留在東北師大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但經此波折,亦或是一次更好的人生歷練,更讓其真正懂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隨后楊棟又相繼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隨劉躍進先生作博士后研究,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從安平秋先生作訪問學者,更可見其對讀書與治學的熱愛。作為他的老師,相信他將來會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
2018年10月31日
于長春凈月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