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炎帝神農

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畝之事,百谷滋阜。圣德所感,無不著焉。神芝發其異色,靈苗擢其嘉穎,陸地丹蕖,駢生如蓋,香露滴瀝,下流成池,因為豢龍之圃

【注釋】

①炎帝:我國古史傳說中三皇之一。《史記正義》引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回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耒耜(lěi sì):中國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彎木柄。《易·系辭下》:“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禮記·月令》:“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鄭玄注:“耒,耜之上曲也。”后來也用作農具的統稱。

②躬:自身,親自。畎(quǎn)畝:田地,田野。《國語·周語下》:“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韋昭注曰:“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

③百谷:谷類的總稱。百,舉成數而言,謂眾多。《書·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詩經·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滋阜(fù):繁盛的樣子。《隋書·高祖本紀上》:“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

④擢:聳出。《廣雅·釋詁》:“擢,出也。”《文選·張平子<西京賦>》:“徑百常而莖擢。”薛綜注:“擢,獨出貌也。”嘉穎:指嘉禾之穗。

⑤陸地丹蕖,駢生如蓋:《類說》卷五引本書曰:“神農時陸地生丹渠,駢生如車蓋。”齊治平注曰:“按蕖即芙蕖,荷也。駢生,重列對偶而生。蓋,傘也,言花葉豐茂如傘也。蓋荷本水生植物,今陸地而生,故為祥異。”

⑥豢(huàn)龍:養龍。豢,養。《說文》:“豢,以谷圈養豕也。”

【譯文】

炎帝開始指導人民制作耒耜,他親臨田間,辛勤勞作,各種谷物生長得都很繁盛。在炎帝至高無上道德的感化之下,萬物無不感受到他的圣德。靈芝顯現出了神異的色彩,仙草長出了美麗的谷穗,陸地上生長的紅色芙蕖,對生的荷葉豐茂如車傘,帶著香味的露珠一滴滴自葉上落下,流積成了水塘,于是炎帝就把水塘作為養龍的地方。

朱草蔓衍于街衢,卿云蔚藹于叢薄,筑圓丘以祀朝日,飾瑤階以揖夜光。奏九天之和樂,百獸率舞,八音克諧,木石潤澤。時有流云灑液,是謂“霞漿”,服之得道,后天而老。

【注釋】

①朱草:傳說中的一種紅色瑞草。古人以為祥瑞之物。《淮南子·本經訓》:“流黃出而朱草生。”高誘注:“皆瑞應也。”街衢(qú):四通八達的道路。

②卿云:即慶云,一種彩云,古人視之為祥瑞。《史記·天官書》:“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云。卿云,喜氣也。”《竹書紀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見,命禹代虞事。”蔚藹:云氣彌漫。藹,通“靄”。云氣。叢薄(báo):叢生的草木。《淮南子·俶真訓》:“獸走叢薄之中。”高誘注曰:“聚木曰叢,深草曰薄。”

③圓丘:古代祭天的圓形高壇。“圓”“園”古通用。《周禮·春官·大司樂》:“于地上之園丘奏之。”賈公彥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園者,象天園。”

④瑤階:玉砌的臺階。亦用為石階的美稱。揖:拱手行禮。夜光:指月亮。《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洪興祖《楚辭補注》引《博雅》云:“夜光謂之月。”

⑤九天:天的最高處,形容極高。傳說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楚辭·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王逸注曰:“九天,謂中央八方也。”揚雄《太玄經·玄數》:“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晬天,六為廓天,七為減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九天也稱作“九野”。《呂氏春秋·有始覽》:“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⑥百獸率(shuài)舞:各種野獸相率起舞。舊指帝王修德,時代清平。《尚書·舜典》:“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⑦八音:我國古代八種制造樂器的材料,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的材質。《史記·五帝本紀》:“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后也泛指音樂。葛洪《抱樸子外篇·博喻》:“故離朱剖秋毫于百步,而不能辯八音之雅俗。”克:能。

【譯文】

紅色的瑞草滋生蔓延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之上,彩云彌漫在叢生的草木間。炎帝修筑圓形的高壇用來祭祀早晨的太陽,裝飾玉砌的臺階祭拜月光。樂隊演奏仙界的和諧樂曲,人們安居樂業,天下清平。不同材料制成的八種樂器能夠和諧地演奏音樂,炎帝的圣德使得樹木山石滋潤。這個時候,有漂浮的云彩灑落水珠,這就是所謂的“霞漿”,喝了“霞漿”的人就能得道成仙,長生不死。

有石璘之玉,號曰“夜明”,以暗投水,浮而不滅。當斯之時,漸革庖犧之樸,辨文物之用。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采峻鍰之銅以為器。峻鍰,山名也。下有金井,白氣冠其上。人升于其間,雷霆之聲,在于地下。井中之金柔弱,可以緘縢也

【注釋】

①璘(lín):玉的光彩。《文選·張平子<西京賦>》:“珊瑚琳碧,瓀珉璘彬。”薛綜注曰:“璘彬,玉光色雜也。”

②革:變革,更改。

③辨:分別,辨別。

④丹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征祥瑞的赤色雀。杜甫《送高司直尋封閬州》:“丹雀銜書來,暮棲何鄉樹?”仇兆鰲注曰:“《周禮疏》:‘《中候我應》云:季秋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

⑤緘縢(jiānténg):繩索。《莊子·胠篋(qūqiè)》:“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儯,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譯文】

有一種發光的玉石叫“夜明”,如果在黑暗的夜晚將它投到水中,玉石就會浮在水面并發出光亮。在這個時候,炎帝逐漸改變了庖犧氏時期原始質樸的生活,辨明了禮樂制度的用途。當時有一只紅色的雀銜來九穗禾,九穗禾落到地上,炎帝撿起來并把它種植在田里,吃了九穗禾的人就會長生不死。人們開采峻鍰山的銅制成器物。峻鍰是山名。山下有一口金井,白色的云氣環繞在井口之上。人登上金井,如同疾雷般的聲音在井下發出巨大的聲響。井中的黃金柔軟,可以用來做繩索。

錄曰:謹按《周易》云: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俯仰二儀,經綸萬象,至德備于冥昧,神化通于精粹。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變太素之質,改淳遠之化,三才之位既立?,四維之義乃張?

【注釋】

①文中“錄曰”以下皆為蕭綺之語。蕭綺在《拾遺記》卷首的序言中說“序而錄焉”,即此。

②謹按:引用論據、史實開端的常用語。

③上古: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之一。《漢書·藝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孟康注曰:“《易·系辭》曰:‘《易》之興,其于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

④俯仰:形容沉思默想。二儀:指天、地。

⑤經綸:指籌劃治理國家大事。《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經綸。”孔穎達疏:“經謂經緯,綸謂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約束于物。”萬象:道家術語。指宇宙內外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⑥備:完備,齊備。冥昧:指天地未形成時的混沌狀態。《易緯乾鑿度》卷上:“一陰一陽,物之生于冥昧,氣之起于幽蔽。”

⑦精粹:精細淳美。《后漢書·張衡傳》:“欻(chuā)神化而蟬蛻兮,朋精粹而為徒。”李賢注:“粹,美也。”

⑧河洛:即《河圖》《洛書》。齊治平注曰:“《易·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鄭玄用《春秋緯》之說,以為《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即八卦,《洛書》即九疇。見《易·系辭》疏。”

⑨太素:中國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列子·天瑞》:“太素者,質之始也。”班固《白虎通義·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⑩淳遠:指上古時期先民原始質樸、不相往來的生活狀態。化:習俗,風氣。

?三才:指天、地、人。《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

?四維:古代指禮、義、廉、恥四種道德準則。《管子·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劉績注曰:“維,網罟之綱,此四者張之,所以立國,故曰四維。”

【譯文】

蕭綺錄語說:謹按《周易》說:伏羲治理上古社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探求天地變化的規律,籌劃治理國家內外的一切事務。伏羲的圣德在天地未形成的混沌狀態就已經完備,他的神奇的教化傳遞于精微細密之間。因此,圖冊書籍中著錄著他的事跡,《河圖》《洛書》里記載了他的美德。伏羲改變了太素時期的物質世界和這一時期先民愚昧質樸的習俗。天、地、人三才的地位確立起來,禮、義、廉、恥四種道德準則的含義才伸張開來。

禮樂文物,自茲而始。降于下代,漸相移襲。《八索》載其遐軌,《九丘》紀其淳化,備昭籍箓,編列柱史。考驗先經,刊詳往誥,事列方典,取征群籍,博采百家,求詳可證。

【注釋】

①《八索》載其遐軌,《九丘》紀其淳化:《八索》《九丘》,指古書名。《左傳·召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注曰:“皆古書名。”遐軌,指古人的遺跡,前人的法度。阮瑀《紀征賦》:“仰天民之高衢兮,慕在昔之遐軌。”淳化,指敦厚的教化。

②昭:顯揚。箓(lù):古代帝王自稱受命于天的神秘文書。《廣韻·燭韻》:“箓,圖箓。”《字匯·竹部》:“箓,圖書。”

③柱史:周朝的官名,柱下史的簡稱,是典守書籍的史官,相當于秦代的御史,漢代的侍御史。《史記·張丞相傳》:“張丞相蒼者……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此處指史書。

④誥: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

⑤方典:指方策。古時無紙,書于木版竹簡之上,因此后世稱書籍為方典或方策。

【譯文】

禮樂制度,從此開始實行,并一直流傳下來,這些社會規則一代代地遞相變化承襲。《八索》記載著他悠遠的法度,《九丘》書寫著他敦厚的教化。伏羲的圣德完全顯揚于古書圖箓,編列于史籍。后人考辨前代的經典,審察往昔的文書,把所有的事跡編列于木版竹簡,征引各種典籍,廣采百家之言,加以詳細的推求,來證實其中的真偽。

按《山海經》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閭之地,其木多文。”自非道真俗樸,理會冥旨,與四時齊其契,精靈協其德,禎祥之異,胡可致哉!故使跡感誠著,幽祇不藏其寶,祇心剪害,殊性之類必馴也。以降露成池,蓄龍為圃。及乎夏代,世載綿絕,時有豢龍之官。考諸遐籍,由斯立矣。

【注釋】

①棠帝之山,出浮水玉:棠帝之山,應作“堂庭之山”。水玉,水晶的古稱。《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郭璞注曰:“水玉,今水精也。”《山海經·南山經》此句與蕭綺錄語不同。

②冥旨:深邃的意思。冥,本意指幽暗不明,后引申為深奧、深邃。

③四時:指一年四季。《易·恒·彖》:“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④精靈:精氣之靈。古人認為是形成萬物的本原。《易·系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孔穎達疏:“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

⑤禎祥:吉祥的征兆。

⑥祇(qí):中國古代對地神的稱呼。《說文》:“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⑦祇(zhī):同“只”。

⑧殊性之類:即殊類。古稱少數民族為殊類。《世說新語·賞譽》:“張天錫世雄涼州,以力弱詣京師,雖遠方殊類,亦邊人之桀也。”

⑨遐籍:古代的典籍。

【譯文】

再說炎帝時代,按《山海經》說:“堂庭山出產能浮在水面的水晶。巫閭之地的樹木都有很多紋理。”如果不是符合道德的真諦和純樸的習俗,領會了其中深邃的旨意,與一年四季的變化完全契合,萬物本原的精靈之氣與炎帝的圣德相調和,那么吉祥的征兆,怎么能自己到來呢?所以這些功績使得炎帝的圣德感動天地,誠意顯著,幽冥中的地神也不會隱藏自己的寶物,只想全心剪除禍患,少數民族的人民也一定能夠順服。就“降露成池,蓄龍為圃”來說,一直到夏代,世代綿延不斷,當時還有豢龍之官。考證古代的典籍,神農之世就可以確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乌苏市| 河东区| 三亚市| 诏安县| 正镶白旗| 荔波县| 弋阳县| 博乐市| 高邮市| 永城市| 许昌市| 乐东| 略阳县| 泾川县| 古浪县| 龙井市| 保康县| 名山县| 大荔县| 自治县| 施甸县| 萨迦县| 商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鄱阳县| 基隆市| 东乡族自治县| 南溪县| 逊克县| 大关县| 密山市| 合作市| 祁门县| 马关县| 东港市| 贵南县| 五常市| 秭归县| 扎兰屯市|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