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卷

一 東

【題解】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并成107韻;后來平水人王文郁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笠翁對韻》所用的韻即“平水韻”中的平聲部分,其中上卷的“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十五個韻部屬上平聲,下卷的“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十五個韻部屬下平聲。

在宋本《廣韻》中,“東”位于上平聲第一韻部,是“一東”的代表字,也叫“韻目”,作“德紅切”,平聲,東韻。

《笠翁對韻》中用的東韻字有風、空、穹、中、紅、東、翁、公、宮、朦(矇/曚)、篷、弓、蹤、嵩、鴻、熊、烘共17個。《聲律啟蒙》所用的東韻字有風、空、蟲、弓、東、宮、紅、翁、同、童、窮、銅、通、融、虹等15個。其中兩書所共用的是風、空、東、宮、弓、紅、翁等7個字,而《聲律啟蒙》中的蟲、同、童、窮、銅、通、融、虹等8個字是《笠翁對韻》沒有用到的,《笠翁對韻》中的穹、中、公、朦(矇/曚)、篷、蹤、嵩、鴻、熊、烘等,則是《聲律啟蒙》所未用到的。另外,《笠翁對韻》中所用到的“蹤”屬于平水韻中的上平“二冬”。

其一

天對地,雨對風

大陸對長空

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雷隱隱,霧朦朦

日下對天中

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

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

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注釋】

①天對地,雨對風:“天”“地”經常作為相對的詞語并提,“天圓地方”“天神地祇”“呼天搶地”等等。“風”“雨”都是跟氣候有關的名詞,皆是自然景象,二詞在漢語里經常并提,“風雨同舟”“暴風驟雨”“和風細雨”等等。從格律上看,“天”與“地”、“雨”與“風”平仄相對。平仄是格律詩(即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寫詩時通過聲調的平仄變化可以達到一種音律上高低間雜、緩急交替的節奏美。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平即平聲,上、去、入則是仄聲。現代漢語里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就是仄聲。古代的入聲已經轉化到平、上、去三聲中去了。這就是說,現代漢語里讀為陰平、陽平的字,有些本應該是屬于仄聲的,這是我們今人讀古詩的時候要留心的。此句中“天”為平聲,“地”是仄聲,“雨”是仄聲,“風”是平聲,故可稱之平仄相對。語法上,“天”和“地”、“風”和“雨”皆為事物名稱,亦并相類。古代嚴格的對仗講究主要有:平仄相對,即平仄相反;語法結構相同,如名稱語對名稱語(名詞對名詞),狀態語對狀態語(如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動作語對動作語(動詞對動詞),數目語對數目語(數詞對數詞),短語和句子的結構也必須相同或相類等等。

②大陸對長空:平仄上,“大陸”為仄仄,“長空”為平平,平仄相對。語法上,二者皆為定中結構。

③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赤日,指紅日。蒼穹,指深青色的天空。平仄上,“山花”為平平,“海樹”為仄仄;“赤日”是仄仄,“蒼穹”是平平。語法上,四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④雷隱隱,霧朦朦:隱隱,象聲詞,形容雷聲,如《后漢書·天文志上》“須臾有聲,隱隱如雷”;朦朦,形容模糊不清。平仄上,“雷隱隱”是平仄仄,“霧朦朦”是仄平平。語法上,二者皆是主謂結構,一飾其聽覺效果,一形其視覺效果,對仗工整。

⑤日下對天中:平仄上,“日下”是仄仄,“天中”是平平。語法上,“日下”和“天中”都為方位短語,指空間領域。

⑥風高秋月白,雨霽(jì)晚霞紅:上聯化自宋歐陽修《滄浪亭》“風高月白最宜夜,一片瑩凈鋪瓊田”,下聯化用了唐劉禹錫《秋晚新晴夜月如練有懷樂天》的“雨歇晚霞明,風調夜景清”。秋月白,出自唐崔道融《江夕》“江心秋月白,起柁信潮行”和唐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霽,指雨雪停止,天放晴。平仄上,“風高秋月白”是平平平仄仄,“雨霽晚霞紅”是仄仄仄平平。白,《廣韻》“傍陌切”,入聲。語法上,“風高”與“秋月白”,“雨霽”與“晚霞紅”,兩個結構都是因果關系:因為風高,使得云霧散去,秋月愈加清晰潔白;因為雨已停歇,剛經過清洗之后的天空變得更加清澈,晚霞也愈顯嫣紅。

⑦牛女二星河左右,參(shēn)商兩曜(yào)斗(dǒu)西東:牛女,指的是牛郎星與織女星,如唐元稹《新秋》詩中有“殷勤寄牛女,河漢正相望”。河,銀河,亦作“河漢”“天河”。民間傳說中,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偷偷下凡到人間,嫁給牛郎為妻,并為他生兒育女。天帝震怒,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帶著孩子在后面追趕,王母娘娘用金釵在兩人之間劃出一條銀河,將二人分開。喜鵲有感于二人的愛情,用身體搭建成一座鵲橋,讓二人相會。天帝無奈,允許二人每年七月初七日可以相會一次。參商,指的是參星和商星,參星在西,商星在東,二星彼此不相見。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這是一個神話傳說,高辛氏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閼伯,小的叫實沈,兩個人關系不和睦,老是互相征討。天帝就把大兒子遷到了商丘,主祀辰星,就是商星;小兒子遷到了大夏,主祀參星。后用于比喻兄弟不睦;也用來比喻親友分隔兩地,不得相見,如唐杜甫《贈衛八處士》有“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名句。曜,泛指日月星辰,此與“星”相對,“兩曜”當亦特指兩星,與“二星”對文互訓。斗,指北斗星。平仄上,上聯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牛”“參”皆為平聲,“二”“兩”皆是仄聲。古詩對仗,每句的第一字或第三字(還有七言的第五字)平仄或可從寬,古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樣作詩,不至于被平仄拘束得過于死板。此第一、三字平仄相同,不失對。語法上,上下聯皆由名詞性詞語連綴而成,表示牛郎、織女位于銀河之左右、參商二星身處北斗之西東的含義,結構上對仗非常工穩。

⑧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十月,夏歷的十月是冬季的第一月,天氣寒冷,邊塞尤其如此。颯颯,象聲詞,一般形容風的聲音,如《楚辭·九歌·山鬼》有“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此處當為形容冬季寒霜掛于樹枝被風吹動所發出的聲音。驚,心理動詞的使動用法。戍旅,指守衛邊境的將士。三冬,冬季三月,就是冬季的意思。漫漫,形容遍布廣大的樣子。朔,北方,古人常用“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朔氣”指北方的寒氣,“朔雪”則指北方極寒的大雪。冷,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平仄上,上聯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有失律之處。十,《廣韻》“是執切”,入聲。按照格律原則,上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字都是仄聲,失對;下聯下半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都是仄聲,失替。語法上,上下聯皆為狀中結構,“十月塞邊”“三冬江上”屬于狀語,表處所;中心語“颯颯寒霜驚戍旅”“漫漫朔雪冷漁翁”是主謂結構:主語“颯颯寒霜”“漫漫朔雪”是定中結構;謂語部分“驚戍旅”“冷漁翁”都是動賓結構;“驚”“冷”本不帶賓語,但因為已經用于使動,故而帶上了“戍旅”“漁翁”兩個賓語,使戍旅驚,使漁翁冷。此聯結構上對仗十分工整。

【譯文】

天和地相對,雨和風相對。

廣闊的陸地和高遠的天空相對。

山花和海樹相對,紅日和蒼天相對。

雷聲隱隱,霧氣迷蒙。

日照之下與天空之中相對。

風高云散,秋月更顯明亮;雨過天晴,晚霞更覺紅艷。

牛郎星和織女星位居銀河一左一右,兩兩相望;參星和商星處在北斗星之一西一東,兩不相見。

夏歷十月的邊塞,風吹寒霜颯颯作響,使得戍守邊疆的將士們都驚覺起來;寒冬臘月的江邊,北方大雪漫漫無邊,讓垂竿釣魚的老翁也感到寒冷不已。

其二

江對漢,綠對紅

雨伯對雷公

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

云叆叇,日曈矇

蠟屐對漁篷

過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風

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注釋】

①江對漢,綠對紅:古代“江”指長江,“漢”指漢水,皆為水名;“綠”“紅”皆是顏色詞,古代詩詞中二者經常相對,如“綠肥紅瘦”等。平仄上,“江”“紅”皆為平聲,“漢”“綠”皆為仄聲。語法上,兩組四個詞語都是名詞。

②雨伯對雷公:“雨伯”指司雨之神,亦名“雨師”。“雷公”指神話中管打雷的神,漢王充《論衡·雷虛》對此神的形態進行了描寫,“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之,若擊之狀”。“雨伯/雨師”“雷公”等皆是古代掌管氣象的神,古人常常并提,《楚辭·遠游》“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平仄上,“雨伯”是仄仄,“雷公”是平平。伯,《廣韻》“博陌切”,入聲。語法上,兩個詞語都是定中結構。

③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煙樓,指聳立于煙云中的高樓,如唐李嶠《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石磴平黃陸,煙樓半紫虛”。雪洞,被雪封住的山洞,也用來比喻華美潔凈的居室。月殿,指月宮,為嫦娥所居。天宮,指天帝、神仙們所居住的宮殿。平仄上,“煙樓”“雪洞”是平平和仄仄,“月殿”“天宮”是仄仄和平平。語法上,“煙樓”“雪洞”“月殿”“天宮”皆為定中結構。

④云叆叇(ài dài),日曈矇(tóng méng):叆叇,形容云盛之貌,如晉潘尼《逸民吟》“朝云叆叇,行露未晞”。曈矇,今本或作“曈朦”“曈曚”,瑯環閣藏本作“曈昽”,音近義同,是同一詞語的不同寫法,皆表示初日漸明之貌。“叆叇”“曈矇”皆為聯綿詞,一般由兩個字連綴成義,這兩個字不能拆開單獨表達相關的意義,比如“蝙蝠”“唏噓”“躊躇”“囫圇”等等。平仄上,“云叆叇”是平仄仄,“日曈矇”是仄平平。語法上,“云叆叇”“日曈矇”都是主謂結構,“叆叇”“曈矇”陳述“云”“日”的狀態。

⑤蠟屐(jī)對漁篷:蠟屐,本為用蠟涂抹于木屐之上,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或有詣阮(阮孚),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不知道一生中能穿多少木屐)!’神色閑暢。”后也以“蠟屐”指悠閑無為的生活,如宋辛棄疾《玉蝴蝶·杜仲高書來戒酒》“生涯蠟屐,功名破甑,交友摶沙”。此處“蠟屐”的意思當為涂了蠟的木屐,方可與“漁篷”相對。漁篷,漁船上遮風擋雨的篷蓋,一般是用竹篾、葦席、布等做成,元任昱《中呂·紅繡鞋》有“新亭館相迎相送,古云山宜淡宜濃,畫船歸去有漁篷”的句子。平仄上,“蠟屐”“漁篷”是仄仄和平平。屐,在《廣韻》中為“奇逆切”,入聲。語法上,“蠟屐”“漁篷”都是定中結構。

⑥過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過天星,指流星、隕星,《三寶太監西洋記》說“只因他一日走地府一遍,一夜走天堂一遍,腳似流星,故此叫做個過天星”,足見“過天星”的含義。吐魄月,指初生的月亮;魄,古同“霸”,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后來泛指月光,唐盧仝《月蝕》“初露半個璧,漸吐滿輪魄”。流星隕落很快,故而說“似箭”;“吐魄月”則才生,故而說“如弓”。平仄上,“過天星似箭”是仄平平仄仄,“吐魄月如弓”是仄仄仄平平。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此一對仗無論平仄、結構、語義都非常工整。

⑦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yì)藕花風:驛旅客,指旅居在驛站的他鄉人。梅子雨,又稱“梅雨”,指初夏時期在江南地區持續較長的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成熟,所以又稱“黃梅雨”“黃梅天”,唐韓偓《贈湖南李思齊處士》有“三春日日黃梅雨,孤客年年青草湖”的句子。池亭人,指在池邊的亭子里賞花的人。挹,舀、酌取。藕花風,指微風吹過,帶著陣陣荷花的馨香。明李曄《草閣詩集》有《送曹逢吉》詩,其中有“清晨送客過橋東,一路行人在畫中。紗帽微沾梅子雨,葛衣輕受藕花風”的句子,恰用“梅子雨”對“藕花風”。藕花風自然是不能“挹”得起來的,此處當是把藕花風當作醇香的美酒來酌取和受用了。平仄上,上聯為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為平平平仄仄平平,完全相對。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此一聯對仗十分工穩。

⑧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這一聯當是化用了唐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茅店,指用茅草蓋成的旅舍。皓月,即明月。墜林,指月亮西沉、落入林中,清李瑛《夢登華山書所見》有“皓月墜林巒,涵空水荇影”的句子,與此意境類似,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也有“一川星斗爛無數,長天一月墜林梢”的詩句。雞唱,猶言雞鳴、雞啼。韻,指和諧的聲音。板橋,木板架設的橋。青霜,指青白色的霜。鎖道,指青霜滿路,不利于行走。這里“韻”“蹤”對得很好,“韻”是聲音,入于耳然后消失于空氣之中,“蹤”是馬在青霜上踏出的足跡,霜化而后不見。“雞唱韻”是指皓月西沉之后,晨雞鳴叫之聲此起彼伏,一雞鳴而眾雞皆隨之,似有互相唱答的韻律;“馬行蹤”是指早行之馬,踏過滿是青霜的道路,留下行走的痕跡。平仄上,上聯是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語法上,“茅店村前”“板橋路上”皆為方位短語充當地點狀語;“皓月墜林雞唱韻”“青霜鎖道馬行蹤”皆由兩個主謂結構組成。從結構上說,此句對仗亦相當工穩。

【譯文】

長江與漢水相對,綠與紅相對。

雨神與雷神相對。

煙霧繚繞之高樓與大雪封路之山洞相對,嫦娥之居所與天神之宮殿相對。

濃云密布,初日漸明。

涂了蠟的木屐和漁船上的雨篷相對。

過天的流星如箭一般飛過,初生的月亮像弓一樣彎曲。

驛站中的旅客恰逢綿綿黃梅雨,池亭里的酒客品評淡淡荷花香。

茅店村前,一輪明月徐徐墜入林間,司晨的公雞開始唱和彼此的聲律;板橋路上,冷冷青霜滿滿鋪于道路,早行的馬兒留下它們行走的痕跡。

其三

山對海,華對嵩

四岳對三公

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鴻

清暑殿,廣寒宮

拾翠對題紅

莊周談幻蝶,呂望兆飛熊

北牖當風停夏扇,南檐曝日省冬烘

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臺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注釋】

①山對海,華對嵩:華、嵩,中國有“五岳”之說,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華”是華山,“嵩”是嵩山。平仄上,“山”與“海”是一平一仄;“華”與“嵩”是一仄一平,華有三個讀音,表山名時讀去聲,剛好相對。語法上,兩組都是與地理相關的名詞。

②四岳對三公:四岳,或曰泰山、華山、衡山、恒山的總稱;或曰共工的后裔,為諸侯之長。此取后一種意義與“三公”對仗。三公,周時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或又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皆是上古極為重要的三種官銜的合稱。平仄上,“四岳”是仄仄,“三公”是平平。語法上,“四岳”“三公”皆為定中結構。

③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鴻:宮花,皇宮庭苑中的花,唐元稹《行宮》有“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的詩句。禁柳,宮廷中的柳樹,古代把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禁”,所以有宮禁、禁衛、禁軍、禁苑、紫禁城之類的詞語,皆與皇帝的住處有關。塞雁,邊塞上的大雁,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邊草蕭條塞雁飛,征人南望淚沾衣”。在意象上,大雁是候鳥,春天飛往北方,秋天返回南方,故而傳統文化中的雁常用來象征書信、愛情、思鄉,而塞外的大雁尤能喚起人們的思鄉之情,比如唐李頎《古從軍行》有“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江鴻,江上的鴻雁。今本多作“江龍”,但“龍”屬于二冬,“鴻”屬于一東,此處以“鴻”為宜。平仄上,“禁柳”“塞雁”都是仄仄,“宮花”“江鴻”都是平平。語法上,“宮花”“禁柳”“塞雁”“江鴻”都是定中結構。

④清暑殿,廣寒宮:明代司守謙所撰《訓蒙駢句》即有“清暑殿,廣寒宮”之句,《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都用了這一句,《聲律啟蒙》是“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清暑殿,《晉書·孝武帝紀》載“二十一年春正月,造清暑殿”,其《王雅傳》也說“帝起清暑殿于后宮,開北上閣,出華林園,與美人張氏同游止,惟雅與焉”。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此清暑殿“極土木之美”,大概由此而成為后人心目中極奢侈華麗的居所的代表。廣寒宮,唐柳宗元《龍城錄·明皇夢游廣寒宮》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過一大門,在玉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寒氣逼人,露濡衣袖皆濕。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其守門兵衛甚嚴,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時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師引上皇起,躍身如在煙霧中,下視王城崔峨,但聞清香靄郁,下若萬里琉璃之田。其間見有仙人、道士,乘云駕鶴,往來若游戲。少焉,步向前,覺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極寒,不可進。下見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于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上皇素解音律,熟覽而意已傳。頃,天師亟欲歸,三人下若旋風。忽悟,若醉中夢回爾!”這部舊題柳宗元所寫的書中記載,唐明皇在開元六年八月十五日晚上和道士一起游于天上,見到一座大宮殿,名叫“廣寒清虛之府”,因為守衛森嚴,不能進入。唐明皇回到人間以后,根據自己在天上聽到的樂曲,改編成了《霓裳羽衣舞曲》,流傳后世。后來人們就稱月中仙宮為“廣寒宮”。平仄上,“清暑殿”是平仄仄,“廣寒宮”是仄平平,剛好相對。語法上,二者都是定中結構。

⑤拾翠對題紅:拾翠,根據《漢語大詞典》,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后多指婦女游春,語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故而“拾翠”多與“踏青”同時出現,如唐吳融《閑居有作》詩“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題紅”出自“紅葉題詩”的典故。根據明代郎锳《七修類稿·辯證類》載,“紅葉題詩”古有多處記載,此處且用唐范攄《云溪友議》“題紅怨”一節,以示其大略:“明皇代,以楊妃、虢國寵盛,宮娥皆頗衰悴,不備掖庭。常書落葉,隨御水而流云:‘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題一片葉,將寄接流人。’顧況著作聞而和之。既達宸聰,遣出禁內者不少,或有五使之號焉。和曰:‘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盧渥舍人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乃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渥后亦一任范陽,獲其退宮人,睹紅葉而吁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驗其書,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這些記載一般都是講宮中怨女在紅葉上題詩,詩句隨著水溝中的水流出宮外,被宮外的人拾到,也以詩句相和的事情。語義上,“拾翠”含“羽”字,“題紅”省“葉”字,一句描寫婦女踏春之喜,一句抒發宮女思春之怨,亦正相對。平仄上,“拾翠”是仄仄,“題紅”是平平,剛好相對。拾,《廣韻》“是執切”,入聲。語法上,“拾翠”和“題紅”都是動賓結構,對得十分整齊。

⑥莊周談幻蝶,呂望兆飛熊:莊周,指莊子。談幻蝶,或作“夢化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醒來后,他不知道是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他想借此說明夢幻與現實之間很難區分的道理。后人常用此做典故,比如唐李商隱《錦瑟》中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呂望,即指姜太公,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曾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打敗商紂,建立周朝。據《武王伐紂平話》載,“卻說西伯侯夜做一夢,夢見從外飛熊一只,飛來至殿下。文王驚而覺。至明,宣文武至殿,具說此夢。有周公旦善能圓夢。周公曰:‘此要合注天下將相大賢出世也。夢見熊,更能飛者,誰敢當也?合注從南方賢人來也。大王今合行香南巡尋賢去也。賢不可以伐。’周公說夢,深解其意:‘昔日有軒轅皇帝夢見天鳳,而得封后先生,為特滅于蚩尤在涿鹿之野。軒轅皇帝又夢見上天,后至百日,果然升天。又有堯王夢見升天,得帝王。有湯王夢見用手托天,亦得帝位。大王夢見飛熊,必得賢也。’”后來周文王出獵,果然遇到了垂釣的呂尚。平仄上,“莊周談幻蝶”是平平平仄仄,“呂望兆飛熊”是仄仄仄平平。蝶,《廣韻》“徒協切”,入聲。語法上,上下聯都是主謂結構。

⑦北牖(yǒu)當風停夏扇,南檐曝(pù)日省冬烘:牖,窗戶的意思。檐,房頂伸出墻壁的部分,瑯環閣藏本作“簾”。當風,指對著風。曝,曬。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相對。語法上,上下聯皆由一個因果復句構成:北牖當風,故而停夏扇;南檐曝日,所以省冬烘。“北牖當風”對“南檐曝日”,兩個是主謂結構相對;“停夏扇”“省冬烘”是動賓結構相對,此處“停”用了使動用法。

⑧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臺上,紫簫吹斷美人風:上聯當化自唐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句。關于黃鶴樓吹笛的傳說,明王世貞《有象列仙全傳》卷九有“費文祎”一則,載:“費文祎,字子安,好道得仙。偶過江夏辛氏酒館而飲焉,辛氏復飲之巨觴。明日復來,辛不待索而飲之。如是者數載,略無吝意。乃謂辛曰:‘多負酒錢,今當少酬。’于是取橘皮向壁間畫一鶴,曰:‘客來飲,但令拍手歌之,鶴必下舞。’后客至飲,果蹁躚而舞,回旋宛轉,曲中音律,遠近莫不集飲而觀之。逾十年,辛氏家資巨萬矣。一日,子安至館曰:‘向飲君酒,所償何如?’辛氏謝曰:‘賴先生畫鶴,因獲百倍,愿少留謝。’子安笑曰:‘未詎為此?’取笛數弄。須臾,白云自空而下,畫鶴飛至子安前,遂跨鶴乘云而去。辛氏即于飛升處建樓,名黃鶴樓焉。”這個傳說講的是得道的費子安為了酬謝辛氏的酒錢,用橘皮畫鶴,客人來了,鶴能翩躚而舞,合乎音律。辛氏因此獲利甚多。后子安吹笛,乘鶴而去。辛氏就在子安飛升處建了黃鶴樓。仙子,此指費子安,《齊諧記》“仙人子安曾駕鶴經過黃鶴樓”。鳳翔臺,唐李白《鳳臺曲》云:“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是日逢仙子,當時別有情。人吹彩簫去,天借綠云迎。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這個典故出自漢劉向《列仙傳》:“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說的是秦穆公的女兒名叫弄玉,喜歡善于吹簫的蕭史。蕭史吹簫時,孔雀白鶴盤旋于庭院。秦穆公把弄玉嫁給了蕭史,并為他們建造了鳳臺,蕭史就在臺上教弄玉吹簫。幾年后,夫婦二人隨鳳凰飛走了。平仄上,上聯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聯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笛,《廣韻》“徒歷切”,入聲。語法上,“鶴舞樓頭”對“鳳翔臺上”,都是主謂結構;“玉笛弄殘仙子月”“紫簫吹斷美人風”也是主謂結構,實際上“仙子”“美人”是兩句里弄笛、吹簫的主體,當為仙子以玉笛弄殘月,美人用紫簫吹斷風。作者在這里用了倒置的修辭格,顯得句式比較靈活,富于變化。

【譯文】

山和海相對,華山與嵩山相對。

四岳和三公相對。

宮墻內的紅花與禁宮里的綠柳相對,邊塞的大雁和江上的飛鴻相對。

清暑殿,廣寒宮。

拾取翠羽和題詩紅葉相對。

莊子談化蝶之夢,姜尚是飛熊之兆。

北邊的窗戶吹來習習涼風,夏天無需搖扇;南邊的屋檐照進煦日暖陽,冬日不用烤火。

黃鶴在樓頭飛舞,仙子吹著玉笛直到月亮將落;鳳凰在臺上盤桓,美人吹著紫簫直到風聲已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川县| 黑龙江省| 南通市| 泽普县| 和静县| 济宁市| 沙田区| 凤山县| 宝清县| 隆化县| 晋中市| 时尚| 稻城县| 曲阳县| 湘阴县| 辉南县| 若羌县| 惠水县| 巴彦淖尔市| 新泰市| 吉木萨尔县| 随州市| 尼木县| 沈丘县| 确山县| 磴口县| 荔浦县| 东台市| 朝阳市| 孟村| 剑阁县| 东安县| 邳州市| 理塘县| 牡丹江市| 南开区| 巢湖市| 界首市| 房山区| 新乡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