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笠翁對韻(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郭浩瑜譯注
- 4413字
- 2019-06-17 18:23:21
前言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為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佳啟蒙讀物。
李漁,初名仙侶,字謫凡,后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又號覺世稗官、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他出生于明神宗萬歷三十九年(1611),死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祖籍浙江蘭溪,但從小跟隨父親生活在江蘇如皋,直到十九歲父親去世后,才回到家鄉蘭溪。李漁年輕時也曾參加科舉應試,后來清兵南侵,就絕意仕途,過了一段隱逸山林的生活。入清后,為生活所迫,他移居杭州,后又搬至金陵,賣文為生。晚年再回到杭州,在貧困中去世。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小說作家。他一生著述甚多,除《笠翁對韻》外,還有《閑情偶寄》《笠翁十種曲》《李笠翁曲話》《李笠翁一家言》等。
《笠翁對韻》以“平水韻”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平水韻”本自《廣韻》的206韻,劉淵、王文郁等人先將其合為107韻,又減為106韻,沿用下來,成為后人科舉考試用的官韻。因為劉、王二人都是平水人,故稱“平水韻”。“平水韻”包括上平、下平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古人選取每個韻部的第一個字作為這個韻部的代表字,便于稱謂,如一東、二冬等。在平聲三十韻里,有的是寬韻,字數比較多,比如上平的一東、四支、七虞、十一真,下平的一先、七陽、八庚、十一尤等;有的是窄韻,包含字數比較少,比如上平的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下平的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等;還有的韻字數更少,謂之險韻,如上平的三江、九佳,下平的三肴、十五咸等。所以《笠翁對韻》每個韻部的段落有二至四段不等,就是因為韻部有的是寬韻,字多,有的是窄韻、險韻,字少。如果按照《聲律啟蒙》的做法,每一個韻部都是三段,那么就不免寬韻里的不少常用字未被編入,窄韻、險韻里的生僻字又不得不編入進來。如此則《笠翁對韻》的做法就更為科學。當然,與《聲律啟蒙》相比,《笠翁對韻》也存在較多出韻、錯韻的現象。
《笠翁對韻》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各卷有十五韻部。上卷包括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下卷包括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這三十韻部的字是古代寫詩的人必須熟悉的,因為古代格律詩一般押平聲韻,且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用錯了就算出韻、錯韻。記熟《笠翁對韻》每個平聲韻部里的韻腳字,作詩才可以信手拈來而不致出錯。如《笠翁對韻》上平“一東”其一的內容是“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朦朦。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這里的韻腳字依次是“風”“空”“穹”“朦”“中”“紅”“東”“翁”,都屬于平水韻上平“一東”韻部的字。熟讀這一段,就能記住這八個“一東”韻部的韻腳字了。與《聲律啟蒙》相比,《笠翁對韻》所用到的韻腳字更多一些,其中上平一東、四支、五微、六魚、八齊、九佳、十一真、十二文,下平一先、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十一尤、十二侵、十五咸等所用的韻腳字皆比《聲律啟蒙》多。
《笠翁對韻》的對仗句式有長有短,包括單字對、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對,句式靈活,錯落有致,讀來朗朗上口。還是以上平“一東”為例,其中“天對地”“雨對風”是單字對,“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日下對天中”都是雙字對,“雷隱隱,霧朦朦”是三字對,“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是五字對,“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是七字對,“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是十一字對。《笠翁對韻》每一段的內容皆按同樣的句式順序排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便于學習和記誦。難怪《笠翁對韻》能與《聲律啟蒙》《訓蒙駢句》一起并稱“吟詩作對三基”,是最經典的詩詞啟蒙教材之一。
古代的詩文講究化用典故,《笠翁對韻》的用典亦極為豐富,其對仗內容可謂包羅萬象,花鳥蟲魚、天文地理、詩詞歌賦、寓言神話、歷史人物、經史子集、器皿建筑、言語行為、情緒情態等,無不囊括其中。且其意義常常褒貶相對、虛實相應,含義雋永。其中又不乏關乎是與非、正與邪、忠與奸、美與丑之辨的微言大義,這些正是傳統國學里最為重視的內容。比如下卷“十三覃”其一中的“蕭王待士心惟赤,盧相欺君面獨藍”。這里運用了兩個典故。“蕭王”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盧相”指唐代宰相盧杞,二人一賢王一佞臣,作者以二人的職位“王”“相”相對;“待士”“欺君”兩個動詞結構,一是待下,一是奉上,一誠一欺,完全相反;“心惟赤”“面獨藍”,一從內心的角度表現蕭王的赤誠,與“待士”相應,一從面貌上揭示盧杞的丑態,與“欺君”相應,其中心詞為表顏色的“赤”“藍”,對得十分巧妙。有了《笠翁對韻》這樣經典的對聯學習范本,后人學習對聯與詩歌的創作方法、積累傳統文化知識等,都能有據可循、受益無窮。故而在瑯環閣藏本的序言里,刊刻者米東居士對此書評價極高,“捧而讀之,其采擇也奇而法,其搜羅也簡而該;其選言宏富,則曹子建八斗才也;其錯采鮮明,則江文通五色筆也。班香宋艷,悉入薰陶;水佩風裳,都歸裁剪。或正對,或反對,工力悉敵;或就對,或借對,虛實兼到。揆之詩苑類格、上官儀六對之法,無不吻合。洵初學之津梁,而騷壇之嚆矢也”。
米東居士在瑯環閣藏本《笠翁對韻》的序言中提到,此書始刊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瑯環閣藏本則刊刻于光緒十八年(1892)。現在看來,在諸版本中,后者是目前較為精良的版本。故而本書以清光緒十八年(1892)瑯環閣藏本為底本,參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所出《李漁全集》第十八卷。同時,本書還參考了最近幾年出版的一些版本,包括李鳴注《笠翁對韻》(中華書局2014年版),劉青文主編“國學誦·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笠翁對韻》(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尹文勝編注《笠翁對韻》(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版)等。
今本各版之間存在較多異文,本書在校勘的基礎上,從用典、語義、平仄、語法、修辭等角度作出簡單的分析,選取更為合理的說法。例如上卷“十五刪”其一有“林對塢,嶺對灣”,“灣”今本多作“巒”,瑯環閣藏本作“灣”。“巒”屬于“十四寒”韻,而“灣”屬于“十五刪”,此處以用“灣”為宜。凡此種種,本書都會作簡單的核校,從而作出取舍。一些用字用詞,現代已經習慣了的,就從俗不從古。比如“買山貲”和“買山資”,瑯環閣藏本作“貲”,今本皆作“資”,二者已經通用很久,故本書亦從“資”。
瑯環閣藏本原有簡短的注釋,問題較多,且用古文寫成,不便于今日的讀者理解。故而本書去掉了舊注,對《笠翁對韻》進行了新的注釋和翻譯。注釋包括解釋詞義、解說典故、說明平仄、分析語法四個方面,對于一些生僻難認或今人容易讀錯的字還配有注音。
本書對字詞的釋義大多采用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和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的解釋,同時也會結合語言的歷史和語境、語用等因素,以及詩文本身的修辭特色來進行解釋。
《笠翁對韻》中的典故和來歷,如果不詳細說明,普通讀者可能無法欣賞到語句之內所蘊含的深刻意境和悠遠旨意,自然也就無法了解古代對聯對仗的特殊美感和思想性之所在。對于這些典故的解釋,現今的注本也都詳略有差,解說上也多有抵牾。本書在釋義和解說時盡量考證出處,核實原文,一一甄別,查漏糾謬。本書一般都會對典故出處進行引用,并在引文之后作概括說明或簡單解釋。對于作者用典時的訛誤,本書也會有簡短的說明,比如下卷“一先”其一“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濤騎馬,接奷倒著杏花天”。下聯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山簡的故事,而作者張冠李戴,安到了山濤身上。大約“山簡”和“郭泰”在平仄上失對,故而改作“山濤”。類似這樣的情況,本書都會作出說明,以方便讀者更好地了解和學習。
古代詩文的對仗非常講究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節奏和諧,富于韻律之美。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去、入三聲。平、上、去、入就是古代的四聲。但古之四聲非今之四聲,古代的平仄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平仄。一些今天讀作平聲的字,古代可能讀作仄聲;反之亦然。因此,本書對聲調上與今天平仄不同的字進行了標注,主要是依據《廣韻》的反切予以說明;凡是平仄上失對、失替之處,本書也都一一指出,并附有簡單的說明。如此皆有助于讀者了解古代的平仄情況和對聯的格律要求。
古人在詩文對仗上也要求上下聯的結構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主謂結構和主謂結構相對等等。《笠翁對韻》的對聯絕大多數都是對仗工整的。本書在考慮古人的文法特點、對聯的藝術性質和修辭特色的同時,用現代比較簡潔、科學的方法分析了對聯的語法結構。既不苛求古人,也不放過那些明顯存在舛誤的地方。凡書中對仗明顯不工穩之處,本書會一一加以解析。因為本書不以深入研究為目的,故而在語法術語的使用、分析語言的表述上,盡量追求明白淺易,不作過分復雜的專業解說。比如分析合成詞的結構時,不采用“語素”這一概念,仍用名詞、動詞這類較為通俗的術語;一些句子由復句構成,層次復雜,本書亦多拆分為幾個小結構觀察其對仗情況。從我們對《笠翁對韻》的語法分析結果來看,古人對語法的了解雖然不如現代的研究者那么系統和準確,但是他們在對仗上卻充分體現出敏銳的語感。對古代的對聯進行語法分析,有諸多困難,本書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其中經過了反復的斟酌與考量,成功與否,有待讀者評判。
本書的翻譯以直譯為主。少量句子因為韻文在表達上的特殊性,或者是修辭、用典的原因,若用直譯會顯得晦澀難懂或語義不順,則采用意譯的方法。因為本書所翻譯的對象是韻文,故而譯文也在追求語義顯豁的同時,盡量做到句式齊整,以體現本書的特色。
《笠翁對韻》誕生于清代,當時所采用的漢字還是繁體字;方今出于推廣和普及古籍的需要,采用了簡化字版本。因為部分簡化字涉及多個來源,就需要作出一些必要的解釋。比如今天的“干”對應古代的“干”(干戈)、“幹”(幹枝)、“乾”(乾濕)等多個字形,其意義、用法、語音皆有差別,也關系到讀者對于對聯在語義、語音方面的理解。因此本書凡遇到類似的情況,亦會作出簡單的解釋。
本書在撰寫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中華書局胡香玉老師的幫助,她對本書的每個條目都進行了仔細審閱和校訂,在此衷心感謝她所付出的心血。同時也非常感謝家人、朋友的關愛和包容,沒有他們的支持,這本書不可能這么順利地完成。本書完成時正值恩師蔣紹愚先生八十大壽,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謹以此書表達對恩師誠摯的感謝和祝福之情。
因為才力有限,時間倉促,本書肯定還存在不少疏漏,敬請各位讀者方家批評指正。
郭浩瑜
2019年3月18日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