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物種起源
  • (英)達爾文
  • 2801字
  • 2019-06-17 10:44:35

抑制增長的性質

每個物種的自然增長傾向都會受到抑制,但要將受抑制的原因說清楚卻非常困難。看看那些最強健的物種吧,它們的個體數目非常多,到處都有,而且進一步增長的傾向也非常顯著。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抑制增長的性質,我們連一個事例也無法確切知道。其實,這種事根本不足為奇,任誰想一想,就可知道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是多么孤陋寡聞,甚至在我們對于人類自身所知遠比對于任何其他動物所知道的多的情形下,也還是如此。對于抑制增長的問題,已經有不少作者進行過很好的討論,我希望在將來的一部著作里進行詳細的討論,尤其是要對南美洲的野生動物進行更詳細的討論。在這里,我只作一個簡短的談論,以便讀者們注意到下列的幾個要點。在一般情況下,似乎卵或年幼的動物受害最多,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如此。植物種子被毀滅得最多,但按照我的一些觀察,我發(fā)現在已布滿其他植物的地上,處于發(fā)芽狀態(tài)的幼苗才是受害最多的。

等待獵物的美洲獅

美洲獅是新大陸分布最廣的貓科動物,它們會在自己的領地留下氣味,除了吸引異性外,這也是對入侵之敵的強烈警告。美洲獅攻擊性極強,善于捕食獵物,在其區(qū)域里的物種都保持著一定的增長率,不會輕易發(fā)生變化。

同時,大量的幼苗還被各種敵人所毀滅,比如,在一塊三英尺長、兩英尺寬的土地上耕作后進行除草,使那里不會受到其他植物的抑制,當土著雜草長出之后,我在它們的所有幼苗上標下記號。我們發(fā)現,在357株雜草中,有不下295株的雜草被毀滅了,它們主要是被蛞蝓和其他昆蟲毀滅的。在被長期刈割的草地上,如果任由雜草自然生長,就算不健壯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成長,它還是會被較為健壯的植物所慢慢消滅。被四足類動物所仔細啃食過的草地,也有類似的情況。在一小塊被刈割過的草地上(四英尺長、三英尺寬)生長著20種物種,其中的9種物種因其他物種的自然生長而全部死亡了。

顯然,每個物種的食物數量決定了該物種的一個增長極限,但是,獲取食物的多寡并不能決定物種的平均數,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該物種被其他動物所捕食的多寡。因此,毫無疑問,任何一片廣闊地區(qū)上的鷓鴣、松雞、野兔的數量主要取決于它們被多少敵害動物所毀滅。雖然現在英格蘭地區(qū),人們每年要獵殺數十萬只獵物,但如果在今后20年內,該地區(qū)的人們不再獵殺任何一種獵物,同時也不毀滅任何一種獵物的敵害動物,那么獵物的數量很有可能比現在的還要少。與之相反的是,在某些情況下,比如大象,因為甚至連印度虎都不敢攻擊被母象保護的小象,所以它幾乎不會被肉食動物所獵殺。

海蛞蝓

海蛞蝓,又名海兔,腹足綱,無盾目,海兔科。海兔屬裸腮類,是軟體動物家族中一個特殊的成員,其殼已退化成埋在外套膜中的一塊小骨片。

海蛞蝓是雌雄同體的,兩只海蛞蝓相遇,其中一只海蛞蝓的雄性器官與另一只海蛞蝓的雌性器官交配,間隔一段時期,彼此交換性器官再進行交配。可是這種情況并不常見,通常總是幾個甚至十幾個海蛞蝓聯(lián)體、成串地交合、產卵,海蛞蝓產卵較多,但成活率衡定,以避免過度繁殖。

氣候對決定物種的平均數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高寒或干旱的周期季節(jié)似乎是所有抑制作用中效果最好的兩種。1854至1855年冬季,我計算了我所住地區(qū)的鳥巢數量,其中被毀滅的鳥達到了4/5(主要是由于在當年的春季,鳥巢數量大量減少)。這的確是一場嚴重的毀滅,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人類因傳染病而死亡了10%時就是異常慘重的毀滅了。一開始,氣候的作用似乎與生存競爭毫無關系,它的主要作用是減少食物,但正因為如此,這就促使了同種或異種的個體之間出現了激烈的斗爭,因為所有的物種都要依靠食物來維持生存,甚至當嚴寒直接發(fā)生作用時,受害最大的要數那些體質不健壯的個體,或者那些在冬季獲取食物最少的個體。如果我們從南方向北方旅行,或者從濕潤地區(qū)向干燥地區(qū)旅行,我們必然會發(fā)現某些物種正在逐漸減少,并最終消失。正因為氣候變化明顯,因此我們不得不把這整個效果都歸因于氣候的直接作用。但事實上,這種觀點卻走入了誤區(qū),因為我們忘記了即使各種物種在其最繁盛的地區(qū),也經常會在生命的某一時期因敵害的侵襲,或同一地區(qū)對同一食物的競爭而出現大量毀滅。只要氣候有些許改變,而且稍微對這些敵害動物或競爭者有利的話,它們的數目便會增加。由于各個地區(qū)都已經布滿了生物,因此其他物種必然會減少。如果我們向南旅行,就能發(fā)現某一物種的數量正在減少,我們可以覺察到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必然是因為別的物種得到了利益,而使這個物種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如果我們向北旅行,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不過效果不像向南旅行那樣明顯,因為各類物種數量都隨著北移而減少,所以競爭者也減少了,因此,當我們向北旅行或攀登高山時,比之于向南旅行或下山時,我們所見到的植物通常比較矮小,這是由于氣候的直接有害作用所致。當我們到達北極區(qū),或積雪的山頂,或純粹的沙漠時,就能發(fā)現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在同自然環(huán)境作生存斗爭。

被章魚吞噬的小鯊魚弗潤德·伯溫頓 攝影

章魚別稱“蛸”“望潮”。廣泛分布于淺水中。章魚是擁有敏感神經系統(tǒng)的高級無脊椎動物,由頭足綱軟體動物進化而來,是海洋中的古老物種。章魚的皮膚可以隨環(huán)境自由變色,方便偽裝自己而更準確地捕食。

被栽培在花園中的數量龐大的植物完全能夠忍受氣候的變化,但是卻永遠無法歸化,這是因為它們無法同我們的本地植物進行斗爭,而且也無法抵御本地動物的侵害。由此可見,氣候主要是間接有利于其他物種的。如果一個物種在一小塊區(qū)域內,因為非常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而出現了過度增長,則常常會導致傳染病的出現,至少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獵物也是這樣的。在這里,有一種同生存競爭無關的增長抑制。但某些所謂的傳染病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由寄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在動物非常密集的地方是非常容易傳播的,于是這里就發(fā)生了寄生物和寄主之間的競爭。

另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同種個體的數量必須要比它們的敵害數量多得多才行,只有這樣該物種才能得以保存。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輕易地在田間收獲大量的谷物和油菜籽等,因為它們的種子數量遠遠超過了吃它們的鳥類的數量。鳥類在這一季里雖然有著異常豐富的食物,但它們的數量卻無法因為種子的增加而增加,這是因為它們的數量在冬季受到了抑制。獲取菜園里的少量小麥或其他這類植物的種子是一件極度麻煩的事情,對于這點,所有做過試驗的人都知道,我就曾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所有的種子。對于同種大群個體的保存是很有必要的,我相信這一觀點可以被用來說明自然界中的某些奇特事例,比如極度稀少的植物有時會在少數適合它們生存的地方生長得異常茂密;某些叢生性植物,在分布范圍的邊緣上,甚至還能再次叢生,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它們的個體是繁盛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在多數個體能夠共同生存的有利生活條件下,單獨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這樣才能使該物種不會被全部毀滅。在這里,我要補充一點,雜交的優(yōu)良效果,近親交配的不良效果,在這些事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我不準備在這里對該問題進行詳細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营口市| 新竹市| 巴塘县| 安多县| 玉龙| 苗栗县| 宾川县| 中卫市| 楚雄市| 山丹县| 当雄县| 扎鲁特旗| 恭城| 札达县| 仲巴县| 许昌市| 讷河市| 马边| 沅江市| 正阳县| 嘉禾县| 新民市| 天祝| 日照市| 漳浦县| 红原县| 碌曲县| 鲁甸县| 象山县| 舞钢市| 和田市| 南投县| 河南省| 岳普湖县| 冕宁县| 元氏县| 太仓市| 三门峡市| 宁远县|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