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收藏的門道
  • 西風
  • 5756字
  • 2020-04-22 16:17:28

元代時期的收藏面貌

金朝和南宋相繼滅亡,除了元代政府大量收繳兩國御府所藏書畫、青銅器、瓷器等之外,一部分通過權臣和宦官紛紛流出宮外,南宋如奸相賈似道賣國求榮的“國盜”,籠絡的藏品之多令人咋舌。賈似道敗落之后,他的藏品及一些宮廷繪畫大量地散失于民間,導致元代書畫交易逐漸繁盛。元代宮廷所藏的前朝文物藝術品,在《元史》卷七十四中有所記載:“中統(1260~1263)以來,雜宋金祭器而用之。至治初(1321),始建新器于浙江行省,其舊器悉置幾閣。”從這則記載當中,忽必烈于1260年5月建元中統以來到至治初(1321)的61年當中可知,繼續使用繳獲的北宋、金代、南宋宮廷內附禮器是無可置疑的。由于早期蒙元統治者價值觀和文化欣賞習慣的制約,使得皇室貴族大量看重和使用金銀器越發盛行,像北宋和南宋宮廷那樣使用官類瓷器逐漸被金銀器替代。但作為禮器的使用,仍然沒有全部使用金銀器,前朝瓷器和后燒瓷器便是重要的舊制禮器沿用品。

忽必烈登位后,不僅重用大批儒臣和藝術家,其孫子元仁宗不但在幼時就得到漢文化的啟蒙教育,即位后更是常乘興揮毫賜臣。元仁宗酷愛書畫,還愛好詩文,王振鵬在《龍舟競渡圖》中說:“儲皇(元仁宗)簡淡無嗜欲,藝圃書林悅心目。”早在做太子時,他就“遣使四方旁求經籍,識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元代初中期,對文物收藏雖然沒有像宋代那樣初具規模和普遍性,但文物收藏仍然是士大夫文人追逐和熱愛的對象。只不過元代士大夫文人在經歷金代和元代兩次慘烈的戰爭洗禮后,很多人家道敗落,還有一些士大夫文人歸隱鄉野,這些人在連生活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對于文物收藏自然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元代中期以后,社會上的文人和富商對收藏逐漸興盛起來。皇室貴族階層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也對文物收藏情有獨鐘。元代各個皇帝之中,元文宗有著較深的文化修養,所以,他在位期間比較注重文治。1329年2月,元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專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帝王之治。“奎章閣”不但是一所皇家講經論史的學府,而且其中主要收藏書畫和歷代古器是閣中的最亮點。據記載:文宗皇帝常與虞集、柯九思等書畫博士常聚閣中討論法書名畫和把玩古器。元文宗帝在舊藏之外,還費心搜羅新品,增加御藏,曾幾次遣使赴江南征集古代典籍和書畫。

宋朝末期和宋金對峙期間,公藏不甚發展,內府珍物流散在外。元朝經過戰亂洗禮,卻給私家收藏提供了便利條件。大長公主藏有不少原屬宋朝內府的珍物。趙孟頫建有“松雪齋”“歐波亭”,廣收古今圖書、名畫碑帖。倪瓚筑有“清秘閣”,購藏古鼎法書、名琴奇畫及歷代典籍甚富。莊肅為元朝著名藏書家,藏書號稱八萬卷,凡經史子集、山經地志、醫卜方技、稗官小說無所不具,而且有許多珍貴的抄本。元代的私家收藏者人數眾多,以書畫藏家為例,如郭天錫、鮮于樞、柯九思、趙孟頫、朱德潤、倪瓚、袁桷、莊肅、陸友、湯垕等人都是收藏頗豐。據載元代畫家倪瓚所居住的“清秘閣”內,收藏的古鼎法書和名琴奇畫羅列左右,他還著有《清秘閣集》。元代朱德潤喜好收藏古玉,所著《古玉圖》,這部著作也是元代收藏與鑒賞古代玉器的名作。另外,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著錄的《南村輟耕錄》中卷二記錄了元朝皇帝文宗作國畫的事實,并記錄文宗建“文宣閣”位置以及建制、收藏的大致情況;卷五記錄了“碑志書法”“雕刻”“題跋”等;卷六中記錄了“蘭亭集刻(宋理宗內府舊藏,117刻,共十冊,以及當時收藏承系)”“法帖譜系”“評帖”“淳化祖石刻”等;卷七記錄“趙魏公書畫”“奎章政要(文宗召集博士柯九思等書畫名流討論法書名畫處所)”等;卷八記錄了“寫山水決(當時書畫師承及流行的技法)”;卷十八記錄“唐代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十卷,涉及自軒轅至灰會昌元年的畫家370余人及大致概況等;卷十九記錄宋徽宗時期設有“稽古閣”,詳細記錄蔡京“保和殿曲燕記”對宋徽宗時期宮廷收藏的重要情況;卷二十記錄“碑刻印識”唐人李和專門搜集研究印識的情況;卷二十三記錄“書畫裱軸”,系統描述古代書畫裱軸的樣式和材料等情況;卷二十七記錄元代“莊蓼塘藏書”“書畫裱背十三科”“書家十三科”,是非常難得的資料;卷二十九記錄“窯器(瓷器)”,其中“不貴金玉而貴銅瓷”,涉及越窯秘色瓷、耀州瓷、南宋官窯瓷、龍泉瓷等,其中還描述了烏泥窯、余杭窯和續窯等情況,是研究古陶瓷重要的文獻資料。這卷最重要的是記錄了“墨”的歷史傳承和各類名稱,也記錄了“古琴名”。

元代非常具備實力的收藏家,讓許多人出乎意料,其實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女、元武宗海山之妹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她1283年出生,自幼受漢儒教育,天資聰明,勤奮好學,24歲時下嫁駙馬都尉琱阿不剌。元武宗時封魯國大長公主,元仁宗即位,進號皇姐大長公主。1328年,遵從儒家與專長繪畫的元文宗皇帝圖帖睦耳即位,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又進號為“皇姑大長公主”(因大長公主祥哥女兒卜答失里成為文宗圖帖睦耳皇后。所以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即是元文宗皇帝的姑母,也是元文宗的岳母),屢受數個皇帝厚賜,資財雄厚,其中至大二年(1309)賜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平江稻田一千五百頃(《通制條格》卷十六《田令·撥賜田地》),這些都為她之前今后的收藏事業和捐助寺院奠定了經濟基礎。

不幸的是,丈夫魯王琱阿不剌不幸于元至大四年(1311)去世,這時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才28歲,從此貌年寡居。年輕美貌的魯國大長公主,不僅熱衷漢學禮教,對書畫收藏情有獨鐘,其中不少收藏是宋朝內府珍物。因她對書畫的癡迷和一定的鑒賞能力,并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對所藏字畫進行了題跋和著錄。其收藏品數量相當可觀,現在僅見于著錄的就有60余件,其中元代文學家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中奉命題詩跋目的也有40余件。元至治三年(1323)三月,她曾在“天國寺”召開書畫展覽與品鑒雅集。邀請當時的文化名人鑒賞、題跋。從此皇姊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收藏書法、字畫,印有“皇姊圖書”“皇姊珍玩”書法、字畫留傳了下來。元代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在她弟弟元仁宗執政時,收藏了《清明上河圖》,此圖可謂傳承有序,是歷代藏家絞盡腦汁必爭的珍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卷,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設色,絹本。

它用圖畫形象地描繪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況,真實而細致入微,使觀者如身臨其境。徐邦達說:“宋代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典現實主義繪畫的杰作。各地方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外國博物館所藏也有好幾卷。但只有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幅、曾經《石架寶笈三編》著錄的淡設色長卷才是真跡。”屬于當年元代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的舊藏。作為私人女收藏家,她一生經歷不凡,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她不幸于元至順二年(1331)病逝,終年48歲,據說生前與幾個文人雅士有密切交往,后世傳為雅談。

元代趙孟頫和才女管道昇也是元代早中期收藏書畫頗多的一對夫婦。趙孟頫,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世孫,因四世祖受賜居湖州,遂為吳興人。據《元史》趙孟頫傳記載:“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禧王子,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于湖州。”趙孟頫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書畫家,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鑒藏家,收藏和鑒定了眾多的歷代名跡,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九《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稱他“鑒定古器物、名書畫,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因為長期的收藏實踐,其鑒定水平非同一般。

趙孟頫奉詔至京,進國史院十年(1286~1297)的時間當中,官俸品秩均在四、五品之間,所得俸祿并不可觀。然而,加上同樣喜好書畫的夫人管道昇的支持,收藏書畫并不吝惜,如《式古堂書畫匯考》錄有趙孟頫的跋云:“此宋人寫本十帙,不知的出誰手,而筆法精勁,校讎不茍,殆典午氏之忠臣歟。余為購而藏之,以當識荊。若夫紙墨之精、收藏之善,特余事耳。時大德改元嘉平八日,吳興趙孟頫題。”大德九年(1305)在蘇州得唐人國詮《善見律帖》一卷。1318年再次赴京任職途中又獲月江學士所贈的《獨孤本定武蘭亭》。元延祐四年(1317)七月,以五十金購得宋人王居正之《紡車圖》;據周密《云煙過眼錄》記載,亦有王維山水、周昉《春宵秘戲圖》、李成《看碑圖》、李思訓《摘瓜圖》、董源《河伯娶婦圖》、崔白《兔》、黃筌《唐詩故實》、徐熙《戴勝梨花》等,藏品之豐厚可見一斑。趙孟頫不僅收藏書畫,法書名帖的收藏也是異常豐富,比如蘇東坡的名跡《后赤壁賦》,大德九年(1304)收藏《善見律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王氏藏宋人小楷《史記》珍本一部計十帙為雪松舊藏,藏落水本《蘭亭》多本。僅就“定武本”而言,其跋于柯九思本《蘭亭》中指出:“《定武蘭亭》余舊有數本,散之親友間,久乃令人惜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獨孤本”了。另有四卷北宋《淳化閣帖》。

如此豐富的收藏,自然家藏書畫也不能忽視。趙孟頫父親趙與訔(1213~1265),官至戶部侍郎兼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較好的文化熏陶,對他的收藏也產生深刻的影響。伯父乃號稱蘭坡先生的趙與勤,繼賈似道之后收藏古代法書名畫首屈一指的藏家。據《云煙過眼錄》記載,趙與勤共收藏晉宋間法書一百八十四帖。還有《湘管齋寓賞編》中也說:“六傳而至孟頫,雖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得其原。”可見藝術藏品對他的影響。趙孟頫經常去市場上購買藝術品。他曾在“甲申歲五月,余書鋪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至第二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權帖一卷,與錢塘康自修、許易得第九卷,始為全書”。上文中稱“得于書鋪”“與錢塘康自修許易得”,可知此帖乃得于江南,反映出杭州一帶的書畫市場和文人私藏的一些情況。而成就趙孟頫收藏的渠道主要有家藏、市購、朝廷賞賜、交換、自己作品兌換、官場和友人贈送等。

元代的宮廷收藏,柯九思(1290~1343)是不得不提的重量級人物。柯久思,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云閣吏,臺州仙居(今屬浙江省)人,父親柯謙,曾任翰林國史檢閱、江浙儒學提舉,是元朝仙居的一個官宦。大德元年(1297),隨父遷居錢塘(今杭州)。延祐元年(1314)以父蔭補華亭縣尉,但他未曾就職。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長書畫,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并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天歷元年(1328),柯九思游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王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元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寶和禮用玉器)一職。天歷二年(1329),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鑒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鑒定。凡內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鑒定。經他鑒定收入內府的有王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集序》、楊凝式《韭花帖》、蘇軾《寒食帖》等名家書畫甚多。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元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柯九思多藏魏晉人書法,如晉人書《曹娥碑》,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蘇軾《天際烏云帖》、黃庭堅《動靜帖》等,經他鑒定的書畫名跡流傳至今者頗多。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元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至終。

南宋遺老周密的《云煙過眼錄》,它是了解宋末元初私人收藏概況的珍貴史料。《云煙過眼錄》著錄書畫藏主43家,所記名家畫有549件,法書碑帖376件。書中記載了作者所見所聞的諸家收藏,除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名家外,還包括較少知道的政界、文化界和商界諸多收藏家,如喬簣成、焦敏中、鮮于樞、張受益、王子慶、王介石、張斯立、郭天錫、尤氏、趙仁榮、劉伯益、松江鎮守張萬戶、王英孫、張萇、董六千、游氏、莊肅、廉希貢、徐容齋、道士禇雪巘、郝清臣、高克恭、胡詠、楊伯嵓、李倜、高鑄、申致、馬子卿、崔彧、趙孟頫、姚燧、謝奕修、陳氏、菊坡趙氏、董德時、教化參政、張氏、劉漢卿、亷庭臣、亷端甫、何道士等四十余家的收藏。其后又有湯允謨續寫一卷,著錄了趙伯仁、祝祥、楊瑀、楊元誠、靳公子及湯允謨自家的收藏。雖然書中大部分條目只錄品名,有些略述來歷,不像后代著錄那樣詳細記載書畫上的題跋、印跡,也未作品評,但作為較早的私家著錄,《云煙過眼錄》無疑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近年來隨著《義門吳氏族譜》一書的發現,對于元四家之一吳鎮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吳鎮的祖、父輩都喜好收藏和書法繪事。魏塘吳氏一門憑借鼎盛的海運事業而至巨富,財力殷實。吳氏家族數代子孫多有好尚書畫者,有著良好的書畫鑒藏修養與收藏的傳統,并且與書畫圈一直保持密切的交往。其中,吳鎮的叔父吳森因收藏《定武蘭亭五字損本》而與趙孟頫結下深厚的友誼。至大三年(1310)吳森陪同趙孟頫一路乘船由大運河北上大都,在旅途中趙孟頫一再為“蘭亭”作跋,其中包含了諸多趙氏著名的書論,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吳森的三個兒子吳漢英、吳漢賢(景良)、吳漢杰也都保持了風雅傳家的門風,喜好書畫。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揚無咎《四梅圖》上就留下了兄弟三人的收藏印。其中次子吳漢賢因曾任江浙行中書省屬而交游更加廣闊,他曾邀鄧文原為其書齋“樂古堂”作記。

吳鎮自己擁有一定的收藏,現存畫跡上留有吳鎮收藏印鑒的還有三件,它們分別是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代國詮《善見律》、宋代米友仁《瀟湘圖》以及《揚無咎四梅圖》。不僅如此,吳鎮身邊還有一個更大的收藏圈,包括他家族的其他成員以及周圍的朋友們,如華亭邵氏、危素等,他們豐富的書畫收藏使得吳鎮得以寓目大量的古代名跡,這樣優越的背景無疑對成就吳鎮卓越的畫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元代的另一位畫家曹知白,為免受當權者的欺凌,與當地官僚貴族來往密切,以作為自己的政治靠山。他曾將《松林平遠圖》贈奉當時駐浙一帶的蒙古高級將領石抹泊善收藏。元代許多書畫家都曾受到官僚地主的庇護,從而可以衣食無憂地專心于書畫和收藏。這也是元代文人書畫得以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

元代除了書畫收藏多有記載和傳世收藏作品作為歷史證據外,官方器物收藏,尤其是出土器物、民間發現的收藏品主要來自民間上繳。《元史·刑法·禁令部》規定“諸鋤獲宿藏之物,在他人地內者,與地主中分,在官地內者一半納官,在己地內者即同業主。得古器珍寶之物者,聞官進獻,約量給價,若有詐偽隱匿,斷罪追沒”。這則條例對民間發現的珍貴文物作了具體上繳規定,對有效保護文物具有積極意義。元代這些條例的實施,為官方收藏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明清宮廷舊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霍山县| 湘阴县| 永福县| 天津市| 新泰市| 辉县市| 剑阁县| 廊坊市| 定襄县| 诸城市| 崇阳县| 蒙城县| 翁牛特旗| 舒城县| 霍林郭勒市| 眉山市| 高州市| 灵石县| 安顺市| 五莲县| 晋州市| 手机| 云安县| 罗源县| 张北县| 古浪县| 高安市| 黔东| 荔波县| 呼伦贝尔市| 项城市| 共和县| 新和县| 江门市| 景谷| 乌审旗| 修水县| 黑水县| 错那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