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的收藏面貌
幫助石敬瑭建立后晉的劉知遠,后趁晉遼戰亂而擁兵自重,在太原建立后漢,試圖收復中原而實現一統大業。不料樞密使郭威篡奪后漢而建立后周,后傳位于養子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時不幸病亡。柴榮手下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篡位,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后,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后于太平興國四年(979)攻滅北漢,統一了十國,終于壽終正寢。
趙匡胤繼位之后,北宋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經濟重心南移,文物收藏隨之興盛起來,汴京逐漸成為中國新文化的重鎮。在征伐南唐、后蜀、吳諸國的進程中,所有的書法名畫均作為勝利品運往開封內庫。唐末五代散佚的珍品,又重新聚集起來。宋初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太祖平江表,所得圖畫賜學士院。”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初,下詔國內郡縣搜訪名跡,又命待詔黃居、高文進搜求民間圖畫,銓定等級目錄。端拱元年(988)建置秘閣于崇文院的中堂,用來庋藏古今名跡。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于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宋真宗趙恒、宋仁宗趙禎、宋神宗趙頊皆從事鑒藏,積累已多。到了宋徽宗趙佶,書畫的收藏,適逢極盛之時。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書法和花鳥繪畫作品以及部分詩詞都有一定成就。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繪汴京古玩字畫店鋪琳瑯滿目,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面貌。
北宋前期,因社會繁榮昌盛,民生富庶,安于逸樂。好古習氣蔓延朝野上下,文物收藏熱一度風行。宋代對文物的收藏,被后世稱作中國收藏第一次熱朝。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嚴格意義上講唐代應該是第一次熱朝。只不過唐代關于收藏的資料匱乏,所以后人將其排列在了北宋之后。宋人孟元老撰有《東京夢華錄》,描述了當時汴京都城的文物收藏盛況:“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古書字畫,珍玩,犀玉……”北宋中后期,史家中形成了兩種后來為史學之重要分支的學問,一是金石考古之學,一是史實考異之法。宋代史學家劉敞被視為金石學的開創者,其代表作為《先秦古器圖碑》(已佚)和《先秦古器記》,后者被視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劉敞不僅拓制了許多鼎銘,還提出了古器的研究方法,即“禮家明其制度,小學正其文字,譜牒次其世謚”。
北宋較有成就的文臣、書畫家、鑒賞家、金石學家等在收藏方面都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李成、范寬、馬遠、馬麟等,金石學考古與研究方面,除了朝廷內府成立專職機構而外,呂大臨、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婦是成果最顯著的典范。
北宋時期,金石學研究和專業收藏方面可謂在歷史上頗具成就。早期從事金石學研究的呂大臨(1044~1091),就是文人收藏領域不得不提的代表性人物,他開啟了宋代金石學系統研究的先河。呂大臨在《考古圖》著錄中對收藏目說得很明確:“非敢以器為玩也……以補經傳之闕,糾正諸儒之謬誤,天下后世之君子有意于古者,亦將有考焉。”呂大臨,字與叔,號蕓閣,先祖原為河南汲郡(今河南衛輝縣)人,后移居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他出身官宦之家,兄弟四人即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他本人均登及第。但呂大臨有志學術,無意功名,初投關學大家張載門下,潛心研究六經三禮。張載死后,呂大臨轉拜著名理學家程頤為師。晚年開始收集青銅器,著《考古圖》十卷,收錄當時秘閣、太常、宮廷和民間所藏青銅器224件、石器1件、玉器13件。每器均定名,系以繪圖和說明出土時間、地點、尺寸、容積、重量、流傳和收藏歷史。又著《考古圖釋文》,收集了85件帶銘文的古青銅器,以糾正當時人對古字的傳統看法。呂大臨金石學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響和啟發了宋徽宗敕令編撰重要著錄《宣和博古圖》。
值得欣慰的是,在2006年元月呂大臨家族墓群遭盜后搶救性發掘中,墓中出土的文物恰好印證了歷史上記錄呂大臨為收藏家是名副其實的。考古發掘表明,呂氏家族墓發現的文物年代跨度很長。不算后期搶救性發掘出土文物,就被盜查獲的119件文物中,據《2006年陜西省文物年鑒》和媒體報道披露,這批文物經鑒定: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11件,三級文物47件,一般文物58件。一級文物有:北宋政和元年(1111)銘三足歙硯、北宋銀扣花口青釉刻花缽、北宋鑲銀青釉執壺;二級文物有:西周乳釘紋銅簋、銅蓋鼎、鏨花銅匜、北宋菊瓣形雙龍紋白石盤、北宋耀州窯鑲金青釉花口碗、耀州窯鑲銀青釉花口碗、墨書“呂”字款刻花青釉盂、青釉刻花盂、蚌雕圍棋子,其他重要文物還包括漢代朱雀銅熏爐、盤、燈、三國重列式神獸紋銅鏡、螺杯盞、石單耳杯、執壺、“湖州照子”銘銅鏡、鎏金銅箸、匙及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瓶等器物。追繳的出土文物已移交給陜西歷史博物館,并在2008年展出了北宋包鑲金銀青瓷等部分出土文物。
呂氏家族墓發現了不少西周、漢代和三國等各個時期的青銅器物,包括五代至北宋時期本地耀州窯青瓷器物等,說明收藏的規模和龐雜。根據出土文物上的銘文及墨書題記,被盜墓葬的下葬年代應在政和年間(1111~1117),撰寫《考古圖》的呂大臨在元祐七年(1092)已去世。這說明呂大臨生前珍愛這些收藏,作為一個金石學考古學家,他希望是傳承,不可能把收藏品帶入墓中。朝廷為解決北方邊患危機而“聯金抗遼”,北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為解決財政困難備戰,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導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這個期間,各地民亂也是相當嚴重,其中山東地區宋江所領導的農民起義更是震動朝野。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呂氏家族把這些收藏品作為陪葬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不僅擅長詩詞和書畫,也喜好收藏和鑒賞評論,并且把“賞石”收藏推向了一個高潮,并提出了“皺、瘦、透、漏”的賞石審美標準。同時他還撰寫了以石為題材的繪畫和有關賞石的專著《云林石譜》,被后來的賞石家和收藏家很為看重。
宋哲宗時期,社會弊端不時顯現,但由于保守勢力過于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的進程。北宋晚期的收藏非常盛行,故有“上行下效”的特點,自然與宋徽宗趙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頂尖的風流帝王,也是一位集書法、繪畫、收藏、鑒賞于一身的藝術家。他即位后大力搜羅歷代書畫,由專人鑒定真偽優劣,并親自加以品藻。在整理鑒定書畫的基礎上,又下令編纂了《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僅《宣和畫譜》就有二十卷,包括231家的6396件作品。張擇端剛完成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被他第一時間收藏起來。同時還將御府藏古銅器編為《宣和博古圖》,書中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件,當時許多珍品多編入著錄,以其藏品的珍貴程度看來,宋徽宗可算是一位大收藏家了。《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兩書對藏品作者簡歷、品名、數量均有簡要記錄,藉以獲知宣和內府所藏“魏晉迄於北宋初期法書一千二百四十八軸,晉至北宋名畫六千三百九十六軸,總計七千六百四十四軸”。這還不包括宋徽宗本人的作品和畫院作品在內。現在,在國內外一些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機構,少量收藏有宋代內府經宋徽宗品鑒和著錄過的舊藏,而黃庭堅、宋徽宗等人的書畫作品曾在近些年拍出天價。
宋徽宗不但自己進行收藏研究,并在宮廷內設立專門研究機構,聘請專人研究和收藏文物。北宋晚期皇宮收藏已十分豐富,僅唐人臨王羲之父子真跡的書法作品就有3800幅之多,宮廷收藏自魏晉以來231位畫家繪畫作品達6300余件。同時文人士大夫收藏字畫也達到了狂熱地步。宋徽宗不但親自主持編定《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還命令王黼等編纂《宣和博古圖》等,這些圖錄著作中涉及眾多內府收藏的珍貴文物。在皇帝的帶領下,加上宰相蔡京對文玩收藏也很是傾心,還有之前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大家喜好收藏的影響力,從而影響了北宋整個社會的收藏風氣。宋人趙希鵠著《洞天清祿》論當時收藏門類,分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研屏、筆格、水滴、古翰墨、古今石刻、古書畫共十門之多。
然而,正如俗諺所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宋徽宗在位25年,喜好詩詞文藝,癡迷書畫和金石研究,還專注瓷器方面的仿古與開發,在某種程度上荒廢了朝政。他聽信小人讒言,致使奸臣當道,腐敗遍及朝野,直到金國大軍壓境,才急忙傳位于太子,試圖把“亡國之君”的帽子推到兒子的頭上。據說靖康之變時,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擄掠竟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被搶劫,才仰天長嘆而悲痛不已。后人對此作了“做個藏家真正好,可憐薄命做國君”的惋惜。在靖康之變中,北宋宮廷大量文物珍玩,連同徽宗、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后、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機要大臣、宮廷女官、宮廷樂師、廚師等3000多人都被金國女真人俘虜北上。宋徽宗曾在北狩時所做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一詞中描述自己凄涼而絕望的心情:“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最后宋徽宗被囚禁在天寒地凍的吉林寧安縣(五國城),于紹興五年(1134)客死他鄉。這也成為帝王玩物喪志、喪國、敗家和禍害百姓最突出的代表。
北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也是宋代收藏浪潮里杰出的金石學家和文物收藏家,收藏品雖然在靖康之變中遭毀和遺失,但他們著作《金石錄》流傳后世,影響深遠。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人,是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的第三子,以父蔭入仕,崇寧四年(1105)授鴻臚少卿,時為與李清照結婚后三年。趙明誠的父親居相位時,親朋多在館閣任職,可以接觸到一些“亡詩逸史”和“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大觀元年(1107)父親去世,因政治原因,趙明誠被奪官,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但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到書畫和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后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考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大觀二年(1108)至宣和三年(1121)期間兩人曾多次出游名山勝景,搜集大量碑文資料和拓本。
宣和(1119~1125)中期,趙明誠輾轉萊州、淄州任職,靖康(1126~1127)末年,起任江寧知府,生活開始有所好轉。趙明誠與李清照兩人愈益大力收集古器與文獻資料。宗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致力于金石學研究,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他曾自謂:“余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罕見的古籍激發了趙明誠與李清照夫婦對古代文獻的癡狂,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金石錄后序》)從事金石學研究和收藏,深刻影響了李清照對文學詩詞的創作與提高,以至于使她成為宋代屈指可數的偉大女詞人。當然,李清照由于家學淵源,文學造詣故有基礎。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母親王氏一門更是系出名門,高祖和曾祖都曾榮登進士,祖父王準受封為漢國公,父親王珪官至中書省平章事和尚書左仆射,受封為岐國公。
靖康二年(1127)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這時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堂中的金石文物,準備與南下的趙明誠會合。最后挑選裝了15車藏品,其他沒帶走的藏品便鎖在10余間屋子里,期望時局轉好后再回來。但金軍鐵騎勢如破竹,李清照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她的家毀于兵禍,10余間屋子被搶被燒而毀于一旦,真是令人痛心不已。建炎三年(1129),御營統治官王亦乘機叛亂,據說當時負責江寧防守的趙明誠不得已逃跑,李清照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趙明誠面對李清照,心里愧悔難當,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急病發作病死于建康(今南京)。但主流觀點認為趙明誠是長期的調查研究,加上生活不規律,積勞成疾而死。生前,趙明誠參考歐陽修《集古錄》,作《金石錄》30卷,將金石刻辭2000種編排成帙,詮述條理,考證精博,為金石學名著。另外,趙明誠還撰有《古器物名碑》15卷。
此后,李清照決定將15車藏品中的絕大部分寄托到隨皇室逃難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刪定官李沆那里。當年年底,金兵就攻陷了洪州,藏品化為灰燼。備受打擊后幾乎麻木的李清照,帶著隨身的最后一點珍藏品輾轉流離來到紹興。所剩無幾的幾箱最珍貴的藏品,在經歷竊賊挖墻盜竊和后來第二任丈夫右承奉郎張汝舟的感情欺騙和蹂躪。一代收藏家夫婦,連同他們的藏品,最終以悲劇收場。李清照晚年,在一些朋友的幫助下,終于修訂、刻印完成了趙明誠的《金石錄》巨著,并作有《金石錄后序》,講述了《金石錄》編撰的經過和他們夫婦收藏古器、書畫記研究的細委,讀來凄楚婉約,文筆動人。
南宋是個不為后人稱道的朝代。政治上的無能和軍事上的失利,加上由于軍事的需要,賦役繁重,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南宋雖偏安于淮水以南,但在中國歷史上是經濟最發達、科技發展、對外貿易及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為并存政權。
作為盛世才能興盛的文物收藏,在南宋這樣的特殊環境里,顯然處于不利狀態。盡管如此,皇室和貴族對文物收藏依然情有獨鐘。局勢逐漸穩定后,趙構即刻著手派人向民間搜集從汴梁(開封)流散出來的法書名畫。并通過與金人的往來,從榷場中交換一部分作品,但欲恢復宣和舊觀,并非易事。南宋內庫書畫的裝裱形制和鈐印,也有一定的制度。不管入庫的歷代作品原裝如何完整,曹勛諸人總是要進行改裝,以求“劃一”。宣和原裝之品,入藏紹興內庫,即刻換掉原來的包首、引首、隔水、印璽等,有的名作還加有趙構題跋,這無疑是對文物的破壞。趙構也延續了歷代數位帝王愛好古器和書畫收藏的特點,南宋內府在傾力收藏書畫的同時,對前朝青銅古器的收藏和搜集也不遺余力。南宋張掄編撰的《紹興內府古器評》就是對皇室收藏商、周、戰國和秦漢以來青銅器的集中記錄和點評。
南宋的文臣大收藏家和書畫領域的收藏家比北宋差很多。南宋畫院中的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人,嚴格來講,這些都是宋徽宗時代成長起來的書畫家和收藏家。南宋倒是出了秦檜、賈似道這樣貪得無厭的收藏權貴。
紹興年間,秦檜兩任宰相,排斥異己,網羅黨羽,把持朝政19年。當政期間,他聚斂了相當多的金銀財寶、古董珍玩,其來源之一是皇上的賞賜。秦檜先后得到皇上賞賜13次,金銀20多萬兩,珍玩玉器200多件。紹興十七年(1147),秦檜特在相府后院建一“格天閣”,命親信家丁日夜看守。閣內堆積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古董珍玩。據《木桯史》記載:“紹興十九年(1149)上賜白金五百兩,翡翠獅一對,宮藏宣紙一百卷,御制湖筆20枝。”
秦檜收藏品的另一來源是京城及地方官員的孝敬捐送。紹興四年(1134),鎮守廣州南海佛山三地的督將方務德因在臨安述職時直言頂撞過秦檜,擔心受報復,不安于位。后來,他接受了副將王仲禹的建議,密遣文案主使孔東謂攜特產龍涎香和珍物等20大箱送往臨安秦宰相府。秦檜當下笑納了,他和夫人都知道其中一些禮品箱里肯定有些名堂。待屏去左右,打開其中另作標記的4箱,才知道內藏足赤黃金40錠、上等象牙雕屏風4扇、20年的緬甸玉器及唐代名人字畫10件之多。
歷史上最鼎鼎大名的數位奸相,南宋就占兩席,前有秦檜,后有賈似道(1213~1275),賈似道,字師憲,號悅生、秋壑,宋理宗時權臣,浙江天臺屯橋松溪人,與南宋王朝相始終。賈似道長相俊俏,與蔡襄蔡京兄弟、周邦彥、柳永幾人同為兩宋美男子,因寫出了中國最早的蟋蟀專論《促織經》而被人譏笑為“蟋蟀宰相”。嘉熙二年(1238)登進士第的賈似道,其修養和品位卻絕非等閑。史載賈似道斂財好古、家富收藏,富可敵國,從其家里流出任何一件藏品,都價值連城、堪稱國寶。他對“蘇黃米蔡”四家的書法多有傾心,并到處搜羅。如蘇軾的書法《游虎跑泉詩帖》就是他曾經的收藏。據今存無名氏所著《悅生所藏書畫別錄》稱:“賈似道收藏書畫,另有《悅生古跡記》一書,凡這本書所記的都不記。”即有法書42卷,名畫58卷之多。賈似道收藏書畫,有部分存于臺州,家產籍沒后,所有的書畫都被收入宮庭,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趙昌蛺蝶圖》《崔白寒雀圖》《展子虔游春圖》等畫上,除賈似道收藏印外,還蓋有“臺州市房務抵當庫印”印記,是為臺州抄沒賈氏書畫明證。元人脫脫修《宋史》,直接將他列入《奸臣傳》,并大加貶斥,此后以奸相的形象流傳后世。
縱然南宋有如此之多的屈辱和不幸,但在制瓷業上卻有著前所未有的輝煌。比如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南宋景德鎮窯都是歷代陶瓷中的佼佼者。
另外,不得不提滅了北宋王朝的金國。北宋城破之后,金人從開封北宋內府擄獲的不僅有大量法書名畫、古青銅器和宮廷用瓷器,而且玉器和雜項更是多不盛舉。但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尤其書畫)多不被珍視,一部分為南宋通過榷場換了回去,一部分藏入金內府。直到金章宗完顏璟時,由于他對書畫藝術極為愛重,躬自實踐,經過他欣賞的名作,都有其題簽,書法極近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按照北宋內府裝幀之例,金內庫書畫也有一套制度。前后隔水、紙鈐“明昌寶玩”“御府寶繪”“內殿珍玩”“明昌”“秘府”“群玉中秘”“明昌御鑒”諸印璽。可見金代皇宮“明昌御府”收藏有大量文物,其中劫掠北宋內府的大量文物就在其中。還有金人蔡珪著有《古器物譜》。蔡珪(? ~1174)字正甫,也稱正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著名文學家和收藏家,蔡松年子,天德三年(1151)進士,歷澄州軍事判官、三河主簿、翰林修撰、同知制誥、戶部員外郎兼太常丞、禮部郎中。《金史》卷一二五附蔡松年傳:“珪以文名世,辯博號稱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