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好好:通向自由人生的修行
- 李玲
- 3987字
- 2019-07-09 11:18:34
寶貴的初稿
十分鐘的隨心流動,是自由的、任意的,當然,也難免是粗糙的、錯誤百出的,但我更想說的是,它是最珍貴的,因為體現的是我們心底最真實的部分。
這些初稿如果拿去發表,百分之九十都是會被編輯退回來的。
我做過編輯,直到現在都在為媒體撰稿。我知道,一篇稿子從出世到最終發表,要經歷多少修改——包括作者本人的修改、媒體編輯的修改,甚至主編和社長的修改。我將作者和編輯兢兢業業的修改,理解成是對工作的負責、對讀者的負責。
但是,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出發前,需要搞清楚是想要去做什么的。
心靈寫作,從某種角度來講,它并非以發表作品為目的。它的出現,不是要幫助你成為一個專職作家,也不是要讓你從自己現在的職位轉型到一個文字工作者。
當然,你可以借助它去完成類似的目標,但它更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是這樣的。
心靈寫作,是要讓我們通過文字,與那個你所不知道的自己相遇,是要通過文字看到自己豐富的內心,或駐足對話,或溫柔療愈。當然,它也是讓你成為自己的人生作家——是的,除了極少數人有機會被別人書寫傳記,我們大部分人,要想讓自己的人生故事留在世間,要想在某個時刻能細細品讀自己的人生故事,只有自己來完成。而它的意義和價值,你如何評估都不為過——是這樣,沒有人能代替我們過我們的人生,沒有人能代替我們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找到這樣的初心,你就會更加知道隨心流動的重要性。凡是被你表達的,都不是偶然發生的。
娜塔莉·高柏在她的《寫出我心》中,對于自由地隨心而寫,不停地強調:“竭盡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未受社交禮節或內在壓抑阻撓之處,回到把心靈實際所見與所感都寫出來的地方,而不是心靈以為它該到或該有的感受。這是捕捉你心靈奇妙之處的絕佳機會。”
初始的意念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一旦你表達出不受自我約束的東西,文中也會充滿能量,因為它表達了世事的真相。
當然,很多時候,你不甘心你的文字僅僅停留在粗糙的初稿上,想要去雕琢加工——你當然可以去修改加工,事實上,好的作品確實是離不開修改的。
威廉·津瑟在《寫作法寶》中談道,他的初稿最終會被刪去50%。海明威把《永別了,武器》的結尾寫了39 遍。北宋王安石修改《泊船瓜洲》的故事,更是傳為美談。據說,王安石最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寫完后,王安石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兒,他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后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他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忽見春草碧綠,心下豁然:這個“綠”字,不正是自己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的確如此,一篇好作品是離不開精雕細琢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初稿的珍貴,在于它第一時間流動出了內心最真實的狀態,很多寶貴的頓悟就糅在里面。以它為基礎去修改,會最大限度地避免頭腦的批評和偽裝占上風,做到兼顧文字順暢與情感真摯。
與大家分享我的一篇初稿,以及由初稿而來的一首小詩。
忽然想起昨天李敏給我發來的,她發給蘇姍老師的一段文字,悟到了蘇姍老師讓她看著恐懼,她便感受到了恐懼的消失——這是在教給我對待恐懼的方法。
我進而想到,瑜伽老師昨天教給我們的“看著自己”——讓一個自己退到自己身后,去看著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念頭……這個看著,實際上就是看到。
愛與恐懼是一體兩面,若不是走向愛,就是走向恐懼。那如何找到愛?如何更多地去愛?愛是一種感覺,愛就是愛了,不愛就是不愛。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去到達愛,實際上是很難的。
但是,你可以去感恩,感恩是途徑,是到達愛的途徑。
也可以去祝福,祝福所有的人。你遇到的人是好的,那是你到達了那個能量級別。祝福別人,就是在祝福自己。因為,他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在你的生命中。
你遇到不好的事情,那是在提醒你,去讓關系圓滿,那是我們有功課還要做。如果是你們之間的,并且你有力量去化解你們之間的隔閡,這是在讓關系圓滿。
所有逃避都解決不了問題,錯過了的,沒有被解決的,它還會到來,直到你完成這個功課為止。但是,這不代表,你不可以逃避。請相信自己,沒有人愿意逃避。逃避,只是你蓄積力量的方式;逃避,只是你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但是,也請自己,一點點地挪動腳步,或者鼓足勇氣,勇敢跨出,去經歷與逃避不一樣的體驗……
以上文字是我隨心流動的初稿,里面涉及很多人名。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涉及的人,在這個初稿中,我都不需要考慮是否出現。因為在寫這個隨心流動的初稿的狀態下,我需要面對的只有自己。
最關鍵的是,我自己明白,那些因為提到某個人、某件事,而連帶流動出來的想法是非常寶貴的;而一個想法呼喚出來的另一個想法也是非常寶貴的……我不太在意它們之間的邏輯,也不會讓對細節的糾結阻礙了汩汩流動的靈感。
我只需要讓想法流動,盡情地流動……
后來,我將這次的想法改成了一首小詩。
比起隨心流動的初稿來,這篇修改稿因為要發出去,面對更多人,我對用詞更斟酌;對于一些私人化且沒有必要出現的信息開始刪除;因為用詩的體裁,對于句式也開始有所在意……
在修改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停留在一個地方猶豫很久。但是,這種斟酌和打斷并不會削弱它的真實和真誠,因為隨心而寫的初稿會時時提醒我——回到真心,做真實的自己。
致親愛的自己
親愛的自己,
你可曾知,
腳下原本只有兩條路,
一條為愛,
一條為懼。
這不是兩條并行的路,
而是,
互為正反面鋪成的路,
心念所致,
如同輕輕彎腰翻轉,
你便可以走在不同的路。
愛,
可送達你所想去的任何地方。
但是,你依然困惑,
愛的感覺難以強求,
愛就是愛了,
不愛的總覺得怎么都是不愛。
好在,
我們可以感恩啊,
那是通往顯化愛的路;
好在,
我們可以祝福啊,
身邊人發生的每件好事,
都在提醒,
我們也正處在那個頻率,
對于那些美好的事請盡情祝福吧,
祝福自己到達了美好的頻率中。
那么,那些不好的事呢?
它們,是我們通往愛之路的支點。
但不可否認,
它依然讓你不舒服,
如果,
這件不好的事情與你有關,
你又足夠強大,
請去圓滿這份關系,
接納、包容、同理,都是圓滿的方式。
如果,
這件不好的事與你有關,
你還不夠強大,
請允許回到內在,
轉向對自己的接納、包容、同理,
你內在關系有多圓滿,
你就多有力量去圓滿外在的關系。
當然,并非所有初稿,你都要去精心修改,有些將要表達的話表達出來后,便已經完成了使命。這個表達的過程完成的宣泄、思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促成了我們心靈的調整和改變。
尤其是以前對于寫作有恐懼,拿起筆就不知道寫什么的朋友,在剛開始寫作的一段日子里,我不建議過多地去修改自己的作品。
我們已經被固有的模式束縛了太久,現在好不容易能夠敞開心扉去寫,那就讓真心的話、想說的話自由流淌吧!如果你還沒有建立起寫的信心,反復地修改,很有可能又會讓你回到固有的束縛模式中。
隨著信心的建立,你會開始想要去修改自己的作品,到那個時候再開始修改也不遲。
總之,你在文字流動的過程中,已經開始了與自己相遇,你已經開始看到自己的很多情緒,借由文字這艘小舟,一點點朝生命深處蕩去,我們已經是在收獲禮物了。
心靈寫作練習
進行到這里,你已經積累了一些隨心寫的作品。你可以去讀這些作品初稿,高聲朗讀和默讀都可以。你會發現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由得在打磨自己的作品了。在接下來的三天里,每天都拿出來讀一遍,每改完一遍都保存,與上一稿進行對比。
當然,如果愿意,你也可以馬上提筆,按照隨心寫的要求,完成一篇作品初稿,然后用以上方法開始修改。
去體會在改稿過程中的感受吧。
[作品欣賞]
我們如何才能更相愛
柏 林
今天早上的我,特別憤怒。我媽媽跟我弟弟一家住在一起,他們家不久前新添了一個女兒。我抱著小外甥女說道:“這個孩子比她哥好帶多了。”
哪知媽媽聽了接過話:“你不要拿妹妹跟哥哥比,哥哥當時我帶得可辛苦了,你這樣說,哥哥會怎么想?”
我說:“哥哥也不在這里,簡單一說又怎么了?”我媽媽開始撒潑,她說道:“哥哥是我帶的,我吃了多少苦才把那個孩子帶大,你們就這樣比較!是,我帶得不好,她媽媽帶得好。”我不滿地回了一句,我媽媽使出了撒手锏:“從小到大,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們拉扯大,容易嗎?”接下來,她又開始列舉她的種種付出,我不愉快地奪門而出。
回到家后,想起今天與媽媽發生的沖突,內心很掙扎。我媽媽不愛我嗎?我不愛我媽媽嗎?我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嗎?我越想越糾結。
后來,迷迷糊糊睡著了,我在睡夢中夢到了媽媽,醒來后開始想念她。
我的媽媽不愛我嗎?很顯然不是,她在心里深愛著我,只是這種愛在我不順從她時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母女之間大愛的基調是不會變的,愛始終在那里。我不愛自己的媽媽嗎?我冷血嗎?很顯然也不是。
看來,親密關系不僅僅需要愛,還需要更多的技巧與練習。愛的基調不會變,愛始終在那里。如果我們能多一點看見、多一點愛的能力,是不是會讓親密關系變得更好呢?
柏林在十分鐘隨心寫的作品中,記錄了與媽媽發生矛盾的事情。
在生活中,因為是親人,更容易發生爭執和傷害。這背后,其實是對理解和包容的呼喚,是對愛與關心的期待。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習慣了戴上面具,認為主動去說出“我需要你的愛”很難為情,可能被拒絕而感到尷尬,于是便收起柔情,以一種抱怨、要挾的方式來表達愛。
柏林的媽媽分明是渴望愛的,卻以一種埋怨的方式來進行表達。
柏林分明是愛媽媽的,卻針鋒相對地給予了回擊。
文字的流動,讓我們看到這份柔軟的呈現,答案已經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