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寅傳
- 《劉寅傳》編纂委員會
- 3170字
- 2019-07-09 11:21:06
偵聽守候 功勛卓著
1931年4月1日,國民黨軍開始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國民黨軍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為總指揮,以寧都為目標,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的戰術,以20萬人之眾,兵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犯。每前進一步,即構筑堅固工事,步步緊縮包圍圈。對此,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采取了“積極防御,揀弱的打,各個擊破,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作戰方針。紅軍的指揮陣地離敵人只有十幾里路。
由于敵我雙方陣地的距離非常近,對方電臺的信號又很強,對劉寅他們來說,目標特別好找,敵臺的一舉一動都在掌控之中并一一做了記錄。沒過多久,它有多少通信對象、多少固定的聯絡時間、多少報務人員,甚至姓甚名誰、手法特點,都被弄得一清二楚。劉寅暗喜,這次來的準是一部大功率電臺!除了偵聽方便,紅軍總部確實正需要這樣一部大功率電臺啊。劉寅著實忍耐不住,便與同志們交頭接耳起來。大家聽他一說,對這部大電臺都特別感興趣,信心十足地認定,不久后它就將是我們的,甚至天天盤算著等這部電臺繳獲到手以后如何充分利用:
“可用它把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組成一個通信聯絡網。”有同志提出這樣的設想。
“最好利用它叫通上海黨中央。”另一些同志則做了新的安排。
“這么大功率的電臺,聲音又好聽,還可以利用它來廣播蘇區新聞咧!讓紅軍的勝利消息傳遍全中國、全世界!”有人又提出了新的建議。
“你們說的都很好,可別再碰到個楞小子又給弄壞啦。”有人卻擔心起來。
你一言,我一語,說得大家很是開心,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起來。不知何時,參謀處長郭化若出現在同志們身邊。當他問明原由后,這位年輕的老夫子也樂了:“好哇!真有想法!非常給力!”得到參謀處長的表揚,同志們喜滋滋的。
片刻的暢想之后,各就各位,同志們又回到了嚴肅認真的值班監聽的氛圍之中。
紅軍戰士在國民黨軍的夾縫里隱蔽了20余天,尚未找到戰機。正當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為捕捉戰機、搜尋敵人動向而焦急萬分的時候,劉寅他們于5月12日18時,利用那部收報機偵收到了國民黨軍駐富田的王金鈺所屬第二十八師公秉藩師部電臺發給該師部駐吉安留守處的一份重要情報,內容是:
“我們現在富田,明晨出發。”
“到哪里去?”留守處問。
“向東固去。”(東固即紅一方面軍總部所在地,今吉安市青原區)師部電臺回答。
毛澤東總政委、朱德總司令看到這份重要情報后,十分高興,根據無線電偵獲的敵人到達的時間、地點、番號、分布與行動意圖,立即連夜調動部隊,設置了伏擊圈。5月16日晨,敵人果然來了。經一晝夜激戰,紅軍以極小的代價將國民黨軍第五路軍王金鈺的第二十八師全部和第四十七師的一個旅消滅,初戰告捷。俘獲大批敵軍官兵,國民黨軍第二十八師師長公秉藩也在俘虜人群之中,可惜當時并不知情,未做進一步盤問,當作一般俘虜,按照優待俘虜的政策,發給3塊大洋,釋放了。
在第二次反“圍剿”的整個戰役過程中,朱德總司令、毛澤東總政委從劉寅他們偵收到的國民黨各部隊間的來往電報中,掌握了敵人的行動方向、退卻路線、到達位置、指揮命令和求援呼救等情況,以此作為下定決心、指揮戰斗的主要依據。在此期間,作戰15天,橫掃700里,五戰五勝,以我3萬人對敵20萬人,殲敵3萬余人,繳獲100瓦電臺1部、槍支2萬余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至此,紅軍已有了兩部半電臺。同時,又有一批無線電通信人員參加紅軍,如沈毅力、朱虛之、陳宗泰、朱道松等。隨后紅三軍、紅四軍等單位也都配備了電臺。
在這一決定性的勝利中,王諍、劉寅立下了特殊功勛。由他們實施的紅軍無線電偵察工作初露鋒芒。其間,他們培養的訓練班第一期畢業學員已能上機工作,參加了第三次反“圍剿”戰斗,有人還立下戰功。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紅軍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擴大紅軍,解放贛東、閩西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革命根據地。
6月2日下午,紅軍通信史上一場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活動在贛閩邊界地區展開。此地山嶺起伏,叢林茂密,郁郁蔥蔥。王諍和伍云甫到前方(福建建寧),劉寅和曾三在后方(江西興國),兩地相距約150公里。兩地分別配屬15瓦電臺和100瓦電臺。經過一番準備,架好天線,對機器各個部位重新復查了一遍。開機后發現,機器正常,信號良好,于是彼此互發了電報。通信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他們擊掌相慶,紅軍終于有了自己的通信。這是紅軍第一次使用無線電通報,從此紅軍的無線電通信正式建立起來,紅軍的通信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蔣介石為他發動的第一、第二次“圍剿”連續被紅軍粉碎而惱羞成怒。1931年6月21日,他親自出馬,帶著德、日、英等國軍事顧問到達南昌,自任“圍剿”軍總司令,無奈動用嫡系部隊,委任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調集23個師另3個旅,共約30萬兵力,改用“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從7月1日開始,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三次“圍剿”。
與此同時,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決定成立無線電大隊。下屬的無線電分隊已經發展到4個,既能對國民黨軍的電臺進行無線電偵察,又能在紅軍總部與一、三軍團之間進行無線電聯絡,紅軍的作戰指揮能力大大提高。
6月30日,劉寅所在的紅一方面軍總部電臺偵獲蔣介石發給何應欽急電,破譯了這份長達324字的密碼電報,得悉國民黨軍的戰役部署:乘紅軍主力出擊贛東、閩西之機,將向贛南根據地大舉進犯。這一情報為紅軍抓緊戰前準備、定下作戰決心提供了重要依據。毛澤東總政委、朱德總司令依據這份情報調整了紅軍的戰術。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立即寫信通知各路紅軍及有關方面,并決定繼續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急電命令第一、三軍團主力,從閩西地區出發,繞道千里,回師贛南興國地區。在國民黨軍發起進攻時,紅軍避其主力,打其虛弱,乘勝追擊,其結果是六戰五捷(一戰打成對峙),擊潰敵人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余人,繳槍2萬余支,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圍剿”。
在這次反“圍剿”中,紅軍也遭遇不幸,朱毛手下得力的三員戰將(黃公略、林彪、羅炳輝)之一、紅三軍軍長黃公略,在勝利后轉移途中,遭敵飛機掃射,腹部中彈,光榮犧牲。朱毛扼腕痛惜。
戰后,毛澤東總政委親切接見了技偵有功人員曹丹輝,他說:“你們收到的那份蔣介石的電報,對這次戰役很有價值。”并讓副官給他發了兩塊銀元,以資鼓勵,讓他改善生活。結果這兩塊銀元被同事們“打”了“牙祭”。
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紅一方面軍共擊潰敵人7個師,殲滅敵軍3萬余人,同時又繳獲了6部電臺,紅軍的無線電通信聯絡網和無線電偵察網得到很快發展。這是紅軍在20世紀30年代第一次使用短波無線電現代化通信、偵察工具。在當時中央革命根據地被國民黨軍封鎖、交通不便的條件下,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偵察對于紅軍及時掌握敵人的動態,指揮作戰,贏得主動權,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在紅軍通信史、技偵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央蘇區出現了一年多相對穩定的環境。無線電大隊曾設想將無線電訓練班從無線電大隊中分離出來,單獨開辦學校,專職進行教育培訓工作,得到中革軍委批準。但駐在瑞金洋溪村的中央單位較多,沒有多余房舍。正當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賀昌等開會討論為選址發愁時,只見“京官”瑞金中心縣委書記鄧小平、瑞金合攏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朱凱銓從此路過。賀昌急忙說:“小平別走,有事請教。你是京官,也是這里的父母官,軍委想辦一所通信學校,這里太小,你看到哪里辦最好?”如此這般,鄧小平便把他們領到了瑞金坪山崗村。鄧小平指著枝繁葉茂的3棵大樟樹說:“這兒樹多,不但好乘涼,而且不易被敵機發現,便于隱蔽。另外,這兒交通方便,大路四通八達。離中央政府、中革軍委都只有六七里的路程。最重要的是,老表思想覺悟好、革命熱情高……云集鄉蘇維埃政府又在這個村子,有什么問題找朱主席就是了。”于是,無線電訓練班就搬到了瑞金坪山崗村,并正式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通信學校,校長劉光甫,政委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