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寅傳
- 《劉寅傳》編纂委員會
- 1402字
- 2019-07-09 11:21:06
共同經受艱苦歷練
隨著生活條件愈加艱苦,劉寅也逐步學會了同戰友們一起過緊日子、同困難作斗爭。風調雨順年份里,老百姓尚且番薯芋頭半年糧,何況災荒年景中,只得用野菜野果填飽肚子。他們在紅軍隊伍里,的確要好些,但也好不到哪兒去,伙食是嚴格按定量配發的,每人每天12兩米(16兩制),分成兩份,摻上紅薯或芋頭,裝在蒲草包里煮熟,每日兩餐,每餐一包。年輕力壯,身高馬大,難有吃飽的時候,免不了盼望著能夠吃頓飽飯才好。蔬菜就更談不上了,野菜野果在夏秋兩季是從不間斷的。食鹽可從前方部隊送來。而老鄉就很少能吃上鹽了,即使買到鹽,也要一擔谷子才能換一斤。作為補充,他們陰雨后跟隨村姑到山上撿蘑菇、拾地耳;夕陽下同鄰居小老表一起下河摸魚、撈蝦、逮泥鰍、抓田螺,每逢春天還學會了上山挖竹筍。薺菜蝦皮湯、冬瓜熬小魚、竹筍燉泥鰍、紅椒炒田螺,那味道是非常鮮美的,河鮮!隨后逐步學會了種菜、喂豬、養鵝、打柴,生活得到一些改善。
不僅如此,被服也很簡陋。由于沒有被子,經常鉆進草窩睡覺;沒有換洗衣服,學員身上生了好多虱子,咬得人癢得難受。不管在何種場合,哪怕是總司令召集開會,都會情不自禁地把手伸進衣服里撓癢癢。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哪個人身上沒有虱子呢?他們風趣地把虱子稱為“革命蟲”,誰不生虱子誰就不是“革命人”,以至于毛澤東總政委在一次上政治課時就風趣地說:虱子嘛,不要怕,等我們把白匪消滅干凈,虱子也就不會生在我們身上了。劉寅及學員們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1931年2月,為了躲避國民黨軍飛機的轟炸,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從小布村遷駐黃陂鎮山堂村。3月下旬,又遷至荷樹村,電臺及劉寅等也隨總司令部搬到此地。
駐扎荷樹村時,農會送來老太太們喂養的幾只大柴雞,總司令部伙房分到一只。劉寅幾個人到伙房幫廚,大家七手八腳地收拾干凈。去雞頭、砍雞爪、掏雞腸,劉寅拎到房外,準備拋掉。恰巧遇到參謀長葉劍英走了進來,連忙阻止:“好東西,哪能丟棄!我教你怎么做。”只見他用剪刀把細細的雞腸剪開,再用竹板兒刮去殘留的污物,清洗干凈,切成寸段,加上點兒辣椒絲,來了個爆炒雞雜,大家都說好吃。這一佳肴的烹制方法,葉劍英教會了劉寅,而劉寅將這一手藝帶到延安,又帶到北京,再傳授給了他家的廚師,人稱“葉氏粵菜絕技”。
蘇區軍民生活困苦,生存之難古今中外罕見。但卻做到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靠中共中央撥款接濟,甚至還向中共中央上交不少戰爭中繳獲和打土豪時充公的金條,開創了中國共產黨自力更生領導革命事業的新局面。
同年3月初,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軍事部部長周恩來決定派伍云甫、曾三、涂作潮三人赴中央蘇區做通信聯絡工作。臨行前,聶榮臻代表中央軍事部和中央特科同他們三人見面并征求他們的意見,伍云甫等表示“堅決完成任務,決不辜負黨的培養和信任!”臨走時,李強在一家飯館請他們三人吃了一頓飯,以示送行。在吃飯的過程中,李強告訴三人今后雙方的聯絡方法,約定好聯絡波長、暗號和時間,并囑咐牢記在腦子里,不能攜帶任何書面材料。伍云甫等三人懷揣著這一重要使命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們化裝成華僑商人,由王子綱送行上船,乘一艘法國郵船,從上海抵達香港,由香港交通員帶領改乘日本火輪到廣東汕頭,由汕頭乘機帆船到三河壩。香港交通員返港,改由福建省永定縣地下黨派交通員接送到永定縣,再由永定縣交通員護送,騎馬到福建省長汀縣。在有關部門拿到路條后,他們三人自己行動,最后于20日到達江西省興國縣的東固坳上紅一方面軍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