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一個非典型酒鬼:酒量不行,但愛喝。
這并不是說我是個經常酗酒、宿醉的人,實際上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每天都喜歡喝一口,經常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種類,淺嘗輒止,很難見到我喝醉的樣子。
啤酒中有很多成分,主要來自水、酵母、啤酒花、麥芽四種基本原料,有時候我也在想是否應該做一個身體對啤酒中各項成分的敏感度測試(類似過敏原測試),或是直接徹查一下基因組,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如此地熱愛啤酒。
聽爸媽講過我小時候的糗事:我那時大概3歲,爸爸和一個朋友在家喝了很多啤酒,醉到幾乎不省人事,也沒注意到我在桌子底下爬來爬去,撿啤酒“福根”喝,竟然也喝醉了。事后,媽媽跟爸爸大吵一架,仿佛覺得此次醉酒會導致我的腦子從此廢掉,再也不允許我嘗試哪怕爺爺筷子尖的那一滴酒精味道。這算是我第一次喝酒和醉酒的經歷,就像本書中提到的野人恩奇都——尚處在野蠻未開化的狀態,就被植下深深的啤酒烙印。
第二次喝酒,是在過了法定飲酒年齡的大學讀書期間。我逐漸成為“大綠棒子”等各類國產啤酒的擁躉:打賭、游戲贏了,一瓶啤酒;幫忙調試程序成了,兩瓶啤酒;陪著女朋友爬泰山,背著本地原漿啤酒當水喝;畢業離校,在學校論壇上賣二手物品,不收錢只收啤酒……
留校讀研的時候,每隔兩周,我和小于會偷偷地背著宿舍管理員在宿舍喝啤酒,有時候甚至喝到天亮。還好我倆最后不算糟,小于優秀到成為我此生最佩服的學者。我也最終出國讀博,我們都在繼續研究航天。
我去了荷蘭,這里恰好是比利時、德國、英國三個傳統啤酒大國的交界處,可謂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舉個例子:第一次見到荷蘭一家叫作“Jumbo”的連鎖超市的啤酒貨架區,我大概光拍照就花去半小時,震驚到垮掉!
白天上班、晚上喝酒的日子就這么開始了。
我其實很討厭酗酒,直到現在,我實際每天也就喝1~2瓶,量不夠只能從質上取勝,必須開始認真喝酒!啤酒種類繁多,我在這個廣袤的海洋里潛水徜徉。再加上我平日喜歡讀一些歷史、文化類的書,總能發現一些啤酒的痕跡,之后就反過來:今天喝的什么啤酒,就開始研究它背后的故事。就算出去玩,也要去各種酒廠、博物館找尋啤酒的故事,這事兒我老婆最有發言權:出去旅游,她制訂路線,總會有我想去的酒廠和酒吧。
甚至這還不夠,要不要自己親手釀造啤酒感受一下整個過程?很巧,我認識了王博士和幾位同在荷蘭的酒鬼博士,我們在網上購買了家釀啤酒的設備,之后就折騰起來。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大家越釀越多,越釀越有新意,還定期聚會研究啤酒。有一天,不知道哪位小哥把微信群的名字改成“啤博士”,就成為我們這個業余興趣小組的名稱。
起名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一下子讓我覺得凡事(喝酒)得慎重起來。我開始認真搜尋資料作總結,有些啤酒學術范兒。同時,我堅信最好的學習就是輸出,于是乎,在自釀啤酒之余撰寫了很多啤酒相關的文章。前段時間有朋友用網絡爬蟲檢索了一下,說我已經寫了30多萬字啤酒相關的內容,這很有可能是真的。
一般來說,搞科研的人還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心,我們還想著應該影響更多人,讓大家都變得更專業。于是乎,早在2016年年初,我就飛往西班牙,考了BJCP的啤酒品酒師證書,還因為常年喝啤酒積累下的“學霸”潛質拿到高分,獲得考官資格,再后來,我們干脆把BJCP相關的啤酒指南、考試全部漢化(志愿者性質)。到現在,中國已經由此誕生出好幾批人才,服務了全國不知道多少款啤酒的品評。大家都在一個共同的啤酒愛好下,做著快樂、公益的事情。
越玩越嗨,比喝酒還嗨!
再后來某一天,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編輯(他也喜愛啤酒)找到我,我這才意識到,是時候作總結講一講啤酒的故事了。一邊做科研工作,一邊喝啤酒寫書,成為2018年我最好的節奏。
當然,還一個重要原因:謹以此書,送給讓我各方面心服口服的小于,祝你開心!
干杯!
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