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中國史書的最初一部是《尚書》(《書經》)。這部史書是許多時代的文誥、誓語的總集。間有幾篇,為歷史家記述的文字,如《堯典》《禹貢》之類。間有幾篇,則于文誥之前,加以很簡略的記事,如《洪范》,于箕子說“洪范”之前,加以“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的一段話之類。相傳《尚書》為孔子所編定,內容原有百篇。經過秦代的焚書之禍后,僅存28篇。漢時,有伏生諸人傳授之。這28篇分別是《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立政》《無逸》《君奭》《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及《秦誓》。這種文誥及記事所包含的時代,為自公元前23世紀(即堯時)至公元前627年(即周襄王二十五年)。但在實際上,它們的最早的作者卻絕不是生在公元前23世紀里的,因為在《尚書》的第一篇《堯典》——即敘公元前23世紀里的事的一篇史書——的開頭,它的作者便說:“曰,若稽古帝堯。”既曰:“若稽古帝堯”,可知作者的時代必離帝堯的時代很遠了。大約《尚書》里的第一位作者,或記載者,至早是生在公元前20世紀前后的。
伏生所傳的《尚書》傳到了晉時,有名梅賾者,自稱又獲得“古文尚書”的一種。這一本《尚書》除了28篇與伏生所傳的相同外,又增多了《大禹謨》《五子之歌》等25篇,又從《堯典》中分出《舜典》1篇,從《皋陶謨》中分出《益稷》1篇,從《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1篇,又將《盤庚》1篇析為3篇,合共58篇。當時,并沒有什么人懷疑它。宋人才對它生了疑問。到了清初,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一書,力攻它的偽造,而偽造的事實遂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