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伎與樂舞
- 穆渭生 張維慎
- 504字
- 2019-09-09 16:41:04
二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舞機構,分為兩大系統:一是太常寺管轄的太樂署和鼓吹署;二是“北司”執掌的宮廷教坊與“皇帝梨園”。此外,還有東宮(皇太子系統)的率更寺“伶官”,后宮(宮官系統)的尚儀局“司樂司”,都是常設的樂舞管理機構。但自“安史之亂”以降,太常與宮廷樂舞機構之規模皆大為縮減,而北衙禁軍的“仗內教坊”(以散樂雜戲為主)則地位明顯上升。
太常樂署職掌的樂舞,其用途和功能屬于政治禮儀性質。太樂署主管“雅樂”、“燕樂”,兼有娛樂性質的“散樂”,其使用場合有祭祀天地祖宗、節慶典禮、接待賓客、宴饗娛樂等。鼓吹署主管儀仗鼓角音樂,具體使用場合有“鹵簿”鼓吹(皇帝、皇太子、皇太后、皇后、親王以及高官出行時的儀仗音樂)與夜警晨嚴、元正與冬至大朝會、凱旋(軍隊出征奏捷)、合朔伐鼓、大儺(驅疫)、婚葬儀式等。
盛唐的宮廷教坊容納“俗樂”(娛樂性的百戲),樂伎服務的對象首先為皇帝、后妃,次及于王公貴族、文武官員。而“皇帝梨園”乃御前音樂機構。宮廷樂伎供奉樂舞,其“勞動性質”與太常樂工一樣,都屬于國家勞役,并非一般的商業性娛樂服務。“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象征(“朕即國家”),宮廷樂舞機構屬于“國家制度”范疇,可謂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