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峰之觀:基于環境的企業發展戰略
- 鄧志雄等
- 2865字
- 2019-06-19 16:03:41
03 社會服務生產
在有機系統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漫長的演變,大約在距今300萬年前,逐漸出現了人類。然后,漸次出現了家庭、家族,數萬年前形成了部落,數千年前建立了城市和國家。企業、學校、軍隊、市場及其中介機構等社會組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各類雙邊與多邊國際組織,日益增多的跨國公司和巨大經濟體,數量巨大仍不斷擴張的信息群團,也持續不斷地產生出來。
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具有強烈的群居性。為借助群體的力量來加強生命安全、配置市場資源、改善家庭生活、接受良好教育、謀求事業發展,人類社會系統始終朝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方向發展。盡管城市中的平均私人空間可能比鄉下要狹小得多,但人們可以共享的市場空間卻更大。市場越大,機會越多,創新越多,發展越快,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城市生活工作,共享空間、共享資源、共享安全、共享服務、共享文化、共享發展。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14全球城市化發展報告》顯示,全球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一直在不斷加速。數據顯示,19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僅為30%,2014年達到53%,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到66%。歐洲、澳洲城市化率早已超過70%,美洲的城市化率已超過80%,亞洲和非洲則相對落后。中國的城市人口在改革開放以前是嚴格控制的,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化率僅17%。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城市化開始加速發展,但在2010年以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后則保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長。2017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達58.5%。圖1-4展示了1950年、1990年、2014年和2050年(預計)我國及全球六大洲的城市化率變化情況[15]。
城市運行和發展離不開工農業生產。作為第三產業,服務業是在第一、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城市最核心的功能定位是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交換中心。商業服務是絕大多數城市的主要產業。城市既依城而市,更因市成城。

圖1-4 1950年、1990年、2014年和2050年(預計)我國及全球六大洲城市化率變化情況
遠古時代,城市區別于分散的原始居民點的本質特征就是活躍的市場交換活動,日中而市(參見第四章)的商貿活動,促進和改善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市場的出現和蓬勃發展把人們從土地上吸引出來,聚居于市井之中,而不再是零星分布在農地之上,進而形成以非農業生產為主的城市。千百年來,城市的規模從小到大,城市的發展盛衰更迭,代表著城市中“城”的有形城墻多已消亡,而“市”所培育的經濟活動仍是一座座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所在。國際大都市中,倫敦、紐約、巴黎、香港、新加坡,等等,都是以具有某類國際交易市場中心功能而立市的。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城市,深圳的GDP增長迅猛,從1979年的1.9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增長了1.1萬多倍。究其發展路徑,也是緊貼市場,沿著商品貿易、來料加工、模仿制造、自主開發、創新引領這樣一個順序逐步展開的。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強大的產業配套服務能力正是深圳特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內在訣竅。
中小城市也是這樣。在福布斯2013年中國最富有10個縣級市排名中獲得第一的浙江義烏,就是因市而城的典型。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義烏縣商貿服務獲得巨大發展。1988年實現撤縣設市,逐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快集群”的發展格局。現在,義烏市場的商品出口到212個國家和地區,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成為中國大陸六大強縣(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豪車密度在中國大陸居首位,是中國最富裕的縣級市之一。中國北方的臨沂市也是以市立城求得革命老區脫貧發展的優秀典型。
人們在農業時代依農產品、手工業品集市貿易需求建設小城市,工業時代為大規模商品生產交換需要建設大城市,信息時代則正在用泛在的信息網絡將全球城市鄉村的海量消費者連接成更為廣大的市場。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于是迅速得到發展。圖1-5是我國城市化率和服務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占比情況[16]。
由圖1-5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化率與服務業對 GDP 的貢獻率指標是長期高度一致甚至等值的。城市化率以大約每年1%的速率穩定增長,服務業對 GDP 的貢獻率則圍繞城市化率的軸線上下波動。圖1-5同時表明,1978—1992年,我國的城鎮化尚處于發展起步期,城鎮建設跟隨工農業的發展而發展。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之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逐漸成為引領工業、農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強大動能。

圖1-5 我國城市化率和服務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占比相關圖(1978年—2016年)
現在,第三產業(服務業)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如圖1-6所示。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達42703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1.65%,超過第二產業11.1個百分點,穩定成為第一大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高于全國GDP增速1.1個百分點,連續5年增速高于第二產業[17]。

圖1-6 三大產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
歷史上中國重本抑末的傳統文化促進了農業發展,鞏固了中央集權統治,但卻抑制了商品生產與交換,導致了城市化進展緩慢,影響了工業和服務業的發生和發展。農業時代的中國總體上是強盛的,處在世界的中心地位。當人類發展進入工業化時代,長期忽視甚至嚴格打壓市場商業的中國,從清朝乾隆后期起,逐漸失去了人才、市場、資本、技術等優勢,遠遠地落在了西方國家的后面,快速淪為西方列強堅船利炮任意宰割的對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實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政策,結合中國國情,逐步學會正確處理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推動中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并行發展。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形成了完整的公有地權制度和統一的全國大市場,基本解決了中國工業產品從無到有問題。但計劃取代市場配置資源,導致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城市就業困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加入WTO,基本完成國家工業化,解決了第二、三產業從小到大問題,在商品貿易總量上超英趕美,成為世界第一[18]。圖1-7是我國2006年以來的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情況。

圖1-7 近年來我國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情況
從2012年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帶領中國按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科技文化生產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全面解決四大產業從有到好、從好到優的問題,爭取在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縱觀世界發展過程,第三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服務業就成長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龍頭。我們的相關企業要認清社會生產龍頭產業轉變的大趨勢,明白城市是服務業的主要載體這一客觀規律,主動投身到各地城市化進程,積極參與城市市場建設和運營,注重綜合服務網絡建設,將企業打造成能為千家萬戶居民生活和成千上萬家企業生產同時提供網絡化服務的誠信陽光平臺。
值得強調的一個問題是,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提高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也應做深入分析和必要調整。在這方面,我們既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對于服務業重要性的認識,維護好服務業的發展勢頭;更需要研究如何把服務業中屬于科技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作為第四產業單列出來進行考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