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補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 (美)杰弗里·E.楊等
- 2831字
- 2019-06-04 18:10:31
簡述:11種性格陷阱
兩種和原生家庭缺乏安全感相關的性格陷阱:遺棄和不信任。
遺棄
遺棄陷阱指的是一種覺得自己愛的人會離開、自己在感情上注定會孤獨一生的感受。你可能覺得親近的人會去世,或者永遠離開這個家,或者因為更愛別的人而拋棄你。不知為何,你總覺得自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被拋棄。由于這個想法,你可能會過分黏著親近的人。但諷刺的是,你最終卻把他們推遠。即便是正常的分離,也可能讓你感到不安或者憤怒。
不信任和虐待
不信任和虐待性格陷阱,是一種別人會以某種方式傷害你或者對你不好的預期。比如,別人可能欺騙你、對你撒謊、操控你、羞辱你、對你造成人身傷害,或者占你便宜。假如掉入這個性格陷阱,你會躲在一面叫作“不信任”的高墻背后保護自己。你絕不會讓別人靠得太近,總是懷疑別人的企圖,并傾向于做最壞的假想。你預計你愛的人會背叛你,所以要么干脆徹底回避人際關系,要么選擇和你無法敞開心扉的人建立膚淺的關系。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你一邊選擇與對你惡劣的人在一起,一邊痛恨對方,想要報復他。
兩種與你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活的能力相關的性格陷阱:依賴和脆弱。
依賴
假如掉進了依賴的性格陷阱,你會感到只有在獲得他人諸多幫助的前提下,你才能比較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你會把別人當作拐杖,需要持續不斷的支援。在孩童期,當你試圖獨立自主的時候,總有些人或事讓你覺得自己是無能的。成年以后,你主動尋找強大的依靠。你依賴他們,同時也不介意他們主宰你的生活。在工作中,你不愿意自己做決定,不愿意自己行動。不用說,這個性格陷阱正在限制你。
脆弱
掉入脆弱性格陷阱的你,生活在憂心災難即將降臨的恐懼中——無論是天災、人禍、疾病,還是財務方面的困難。你在這個世界上很難體會到安全感。童年時期,有各種影響讓你覺得這個世界很危險。你的父母很可能太過擔心你的安全,以至于對你過度保護。現在你常有過分且不符合實際的恐懼,你讓恐懼控制了你的生活,耗費大量的精力來反復確認自己是安全的。你的恐懼可能圍繞著疾病的主題,比如擔心驚恐發作、患上艾滋病,或者怕自己發瘋;也可能是以財務問題為焦點,比如擔心破產、流落街頭;還可能是其他恐懼性場景,比如害怕坐飛機,害怕遭搶劫,擔心地震。
兩種與他人的情感聯結強度相關的性格陷阱:情感剝奪和社交孤立。
情感剝奪
情感剝奪是一種認為他人永遠不可能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的信念。你覺得沒人真正在乎或者理解你的感受。你發現自己容易被冷漠、不愿付出的人所吸引,或者你自己就是個冷漠和不愿付出的人,這無可避免地導致了不如意的人際關系。你覺得受到了欺騙,你的情緒在憤怒和受傷、孤獨之間來回變換。諷刺的是,你的怒火恰恰會把別人趕得更遠,進一步地延續了你情感剝奪的感受。
當情感剝奪的患者前來尋求心理治療時,他們的那種孤獨感甚至會在他們離開診所之后,繼續縈繞在我們的辦公室里。這是一種空虛,一種情感失聯的狀態,而他們是一群不明白愛是什么的人。
社交孤立
社交孤立講的是我們與朋友以及自己所在群體的聯結。它是一種孤立于全世界、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情緒感受。掉入這種陷阱的你,童年時覺得自己被其他孩子所排斥,不屬于任何一個朋友圈子。這也許是因為你的某些不同尋常的個人特點導致你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而成年后,你仍然經常通過逃避行為來維護這個性格陷阱:你逃避社交,逃避交朋友。
可能是由于你的某些特質不招其他孩子待見,你在童年時候就受到排擠。這樣的經歷讓你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而成年后,你可能認為自己容貌丑陋、對異性毫無吸引力、社會地位低、言辭乏味、個性無趣或者有其他某種缺陷。你反復演繹童年時被拒絕的經歷,在社交場合里總是覺得低人一等,并表現得矮人一頭。
社交孤立這個性格陷阱并不總是那么明顯。很多掉入這種陷阱的人,在與親密、熟悉的人的相處中,表現得相當自如,甚至富有社交魅力。他們在一對一的關系中,可能也不會表現出這種性格陷阱。但是,在聚會、課堂、會議或工作場合,他們焦慮和疏離的程度有時會嚴重得讓人吃驚。他們有種焦躁不安的特質,仿佛一直在尋找一個自己能融入的地方。
兩種關乎自尊的性格陷阱:自我缺陷和失敗。
自我缺陷
掉入自我缺陷這個性格陷阱的人,在內心深處會覺得自己充滿缺點和缺陷。你相信,假如有個人離你足夠近,真正了解你,那么這個人會發現你其實根本不值得愛。你的缺點必將展露無遺。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覺得家人沒有尊重你真實的自己。相反,他們不斷批評你的“缺點”。因而你責備自己,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成年之后,你也害怕去愛。你很難相信親近的人會看重你,所以隨時抱著被拒絕的準備。
失敗
失敗的性格陷阱也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想法,認為自己在學業、工作、體育運動等方面都不足以獲得成就。相較于周圍的人,你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當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周遭的人和事讓你感到自己在成就方面始終低人一等。你可能曾經有過學習障礙,或者從未有過足夠的自制力來掌握諸如閱讀之類的重要能力。周圍的其他孩子總是比你出色,你被別人指指點點,說你“笨”“沒天賦”,或者“太懶惰”。成年之后,你過度夸大自己的失敗,并且總是按照會導致失敗的方式行事,于是一直把自己拘束在這個性格陷阱里。
兩種與自我表達(即表達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滿足自己真實需求的能力)相關的性格陷阱:屈從和苛刻標準。
屈從
屈從這個性格陷阱,會讓你為了取悅他人或滿足他們的需要,而犧牲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甚至你允許他人控制自己。你這樣做,既可能是出于內疚感(你認為如果首先照顧了自己的需求,就等于傷害了他人),也可能是懼怕自己的不服從會招致懲罰或被拋棄。童年時,你身邊的某個人(通常是家長)一直要求你無條件地服從。成年后,你還是不斷地跟那些強勢、控制欲強的人交往,對他們俯首帖耳。或者你也可能選擇那些自身有各種心理缺陷,因此需求極多,卻無法回應你付出的交往對象。
苛刻標準
掉入苛刻標準這個性格陷阱的人,會無休止地鞭策自己實現對自己來說很高的目標。你會過度在意地位、金錢、成就、美貌、秩序、認可,不惜為此放棄幸福、快樂、健康、成就感、良好的親密關系。你可能還會拿自己的嚴苛標準去要求別人、對別人武斷地評頭論足。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就被要求做到最好,只要沒能做到最好就等同于失敗,而你認識到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夠好。
權利錯覺
最后一個性格陷阱是權利錯覺,和接受生活中實際限制的能力有關。掉入這個性格陷阱的人會感到自己是特別的。他們堅信,自己可以立馬做到、說出,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他們不去考慮別人是否會覺得這是合理的,不考慮什么才是切實可行的,通常來說又要花費多少時間和耐心,以及別人得付出多少代價。他們在自我約束方面存在問題。
許多掉入這個性格陷阱的人小時候都被溺愛。家長沒有要求他們學會自我控制,或者像其他孩子那樣去遵循一定的限制。成年之后,他們依舊會在自己的要求沒得到滿足時大發脾氣。
現在,你已經大致了解哪些性格陷阱比較符合你的情況了。下一章,我們將告訴你性格陷阱是從哪里來的,或者說,在我們童年時,性格陷阱是怎么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