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心理劇指導師
- 游金潾 劉義林 馮春艷
- 2822字
- 2020-06-29 17:32:22
第三節 自發性與創造性原理
心理劇以行動的方式讓人進入生命處境,重新體驗生命故事中的行為、認知、情緒及身體覺知,進而以新的眼光與視野體驗生命故事,解放生命中自己與他人或文化條規的束縛,找出適應處境的最佳方式,創造出新的人生出路與生活品質。這其中的技術背后隱含了各種心理治療中的理論、原理與概念。本章就心理劇所涉及的理論、原理與概念一一地加以闡述,使從事心理劇專業的人士,除了了解心理劇的技術之外,更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從事助人工作時,更人性化、更條理、更專業。
人的一生是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適應的過程讓我們存活,也讓我們成長。環境包含一般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同時也包含自身的身心環境。環境隨時在變,人也需要跟隨環境隨機應變才能得以存活,并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這個順應的過程,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把它叫作“自發”。
莫雷諾對自發的定義是:推動個體朝向新處境的適當反應或舊處境的新反應。這句話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指,個體在新處境中能夠適當地反應;第二個含義是指,在面對與過去相類似或相同的處境時也有新的反應,而不是因循守舊地來反應舊的情境。這里面更深的內涵是:人一旦適應處境之后,就會重復舊處境的反應,使得反應成為慣性,一旦反應成為慣性之后,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固定的反應模式,失去隨時應變的能力,失去面對處境的創造力與適應力。
莫雷諾提自發性時,常與創造力合在一起講。人面對處境時做出適當的反應,這就是一個創造的歷程。從物質層面來說:人類面對耕種時,為適應生產環境,人們會使用各種耕種工具,這些耕種工具就是運用自發性時所創造的成品。而這些成品就成為人類生活中的物質文化。以非物質來說,人類面對耕種時,為適應生產環境,人們會創造出各種生產關系與生產制度,如地主、佃農或井田制、均田制、屯田制等制度。而這些制度就成為人生活中的非物質文化。這些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莫雷諾將它稱為文化傳承,這些文化傳承有兩個目的:“能在具威脅的情境下帶來幫助,以及確保文化傳統的延續。”文化傳承雖有這兩個目的,但是人們越是過度發展文化傳承,且越是將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其完整或完美上,人們就越無法感受到需要有當下的激勵。因此,文化傳承本身自發歷程中的自發性成分從核心開始減弱,而且文化傳承的發展反過來開始威脅并消滅源頭的火花。人們在適應生活過程中的自發性連帶產生很多的創造性,但是創造性所產生的創造成品——文化傳承,在讓人精益求精的過程中,并確保文化延續下成為“因循”,無法感受到需要有當下的激勵,讓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創造性。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人類面對耕種時,要適應生產環境所產生的農耕用具與農耕制度,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習以為常,無法感受到需要有當下的激勵,于是產生所謂的“文化惰性”,削減了自發的能力,甚至成為發展的阻礙。這種現象在中國的農耕改革中可見一斑。這也是莫雷諾在定義自發性時,除“推動個體朝向新處境的適當反應”還要加上“或舊處境的新反應”的定義。
莫雷諾進一步說明文化傳承的特性。他認為文化傳承越多,就越重復相同的歷程,這會使得個體越帶著相同的感覺以制約的方式加以響應。這樣的響應若是處在比較靜止的世界,可以帶給人們歷史遺產,并讓個體自我得以延續、保存,同時獲得滿足感與喜悅;但是,當圍繞人的世界正處于革命性的改變,同時改變的本質越來越成為他所處世界的永久特征時,文化傳承反成為人類存活的威脅。因此,如何啟動人的自發性,特別是在受威脅的處境啟動自發性,成為人類生存必需重視的議題。
自發性、創造力與文化傳承三者的關系,莫雷諾在其《誰可生存?》一書中以下圖說明創造力的準則。

創造力準則有四個階段:自發性、創造力、暖身過程以及傳承。自發性是催化媒。創造力是初始的X,它不具有任何特殊的內涵,創造力可由創造力的行動來確認。為了促使創造力產生變得有效能,創造力(睡美人)需要一個催化媒——自發性。自發性與創造力互動的操作呈現是暖身。互動的產物是傳承。此圖操作的四個階段如下:
操作1:自發激起創造力。S→C
操作2:創造力接受自發性。S←C
操作3:從它們的互動產生文化傳承。S→C→CC
操作4:文化傳承將無限期的累積而且維持在“冷儲藏間”。
文化傳承需要催化媒——自發性,使其新生。CC→S→CC
自發性不能在真空中操作,它不是向創造性移動就是向文化傳承移動。
自發性準則整體的操作模式是:

跟自發性相關的概念是“自發量”。莫雷諾認為人在適應環境時,人會對環境采取某些認知、行為與情緒的反應,這些反應所釋放的綜合能量稱為“自發量”。而這些自發量需足夠才能適應所面對的處境。而自發又可區分為“適當的自發”與“病態的自發”。所謂“病態的自發”指的是自發得不恰當。人存活在社會關系之中,自己所釋放的自發量過多或過少時,也會影響在同一處境中的人,因此,自發量的釋放就不只是單純的釋放,還要顧及周圍的人。比如說,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時,任意的發怒,將自己的情緒用行為或語言傷及無辜的旁人,這是沖動或盲動,不是自發。這種不考慮周全的舉動,莫雷諾稱為病態性的自發。自發是適時、適地、適人的展現,是“不擇事而安之”“不擇地而安之”,無入而不自得的反應。
個體的生活處境隨時都可能改變,在現今社會威脅個體的來源可能來自經濟、心理與周遭的社會脈絡。在巨大的變化中,個體為了改變,所需喚醒的自發性幅度就必須等比例增加。假如供應(自發量)能夠滿足要求(變化量),個體就能在他的社會和文化原子中維持相對均衡。若個體無法喚起變化所需的自發量,他在人際與角色間就會出現極大的失衡。
自發性是人適應社會變遷最重要的要素。但是莫雷諾就此提出疑問:“自發性對人類世界是如此重要的要素,為何如此少量的被開發?”莫雷諾認為是:“人類害怕自發性,就如同人類在叢林年代害怕火一樣。直到人類學習如何用火時,才不害怕火;人類要直到學習如何訓練創造性時才不怕自發性。”莫雷諾甚至說:“如果在19世紀尋找人們最低的共同要素是潛意識,那20世紀發現或再發現他最高的共同要素,就是自發性與創造力。”
人類要如何訓練自發性?莫雷諾認為心理劇就是一種自發性訓練。此訓練是將主角放入一種狀態中,讓主角進到一個情緒、一個角色或一個個體的關系中。這些運作都是一種刺激。這個狀態的組成成分對個案來說并非是全然新穎的,沒有任何先例的。此自發性訓練意圖使個案作為一個整體,讓主角帶著自己進入自己的行動以及讓主角帶給自己彈性,使主角在行動中增加可能的結合和變化,讓主角的彈性喚起面對任何處境時所需的自發性。人生活在文化傳承之下,這使人得以傳承文化,在有根的生活之下擁有安全感與滿足感,但隨時空遷移,文化傳承若缺乏自發性來創生與修正,所傳承的文化無形中也會束縛人的思想與行動,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甚至導致人的身心疾病。心理劇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訓練人們進入自己的行動,讓人們更有彈性,喚起人們面對任何處境時所需的自發性,使得生活更為適應與自由。